對一名學生來講,要寫好議論文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素材的積累。有了這些素材之后,重點要正確理解素材的意義,發揮它們的功能,并將它化為自己的學識見解。下面就介紹幾種素材的處理方法:
一、老材新用
同學們平時會積累很多經典素材,但在使用這些經典素材時,又常常會遇到一個難題——為什么我使用經典素材時總會被老師評為“缺乏創意”?是經典素材不可用嗎?當然不是,世上無不可用之才,只有不會用之人。
經典素材就如一座深深的礦藏,淺嘗輒止只能得到膚淺的收獲,深挖廣拓才能言人所不能言。這就要求同學們努力探求事物表面背后的實質、現象后面的規律、結果后面的原因、條件帶來的結果等,挖掘出素材深層次的含意,自然就可以寫出新意來。
經典素材之所以經典,原因是它并不僅僅只可以從一個角度來解讀,如果我們善于變換角度進行審視,避開最常見的角度,選擇人們易忽略的角度看問題,就會使自己的作文獨辟蹊徑,別有洞天。
比如,對廉頗這個歷史人物,一般的看法是“真誠”“坦率”“知錯就改”等,但一個學生在寫以“大行不顧細謹”為主題的作文時,卻巧妙地從另外一個角度來使用——想起了趙國名將廉頗,他是有粗的一面,是有傲的一面,但這些都只是“小節”,想想趙王要與秦王澠池相會,廉頗所說的那番話——“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此時的廉頗,只知有國,不知有己,非社稷之良臣,國家之棟梁不能出此語!所以清代才女李晚芳這樣評論這位老將——非大膽識,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
二、大材小用
所謂大素材,即指所選擇的素材來源于重大的社會事件。這類事件往往反映生活宏觀層面的議題,著眼于集體、民族、社會、國家甚至人類、自然等大的方面。由于這類事件和中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往往只能就事論事,論證流于表面化、口號化,這使得文章給人生硬的感覺,文章缺乏親切感和新穎性。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對大素材進行小處理,充分把握事件內部的各種關系,選擇小角度,寫出自己對事件的獨立思考和獨特感受。大中見小使文章擁有較強的個性色彩,也使素材能更好地融入文章。
比如對拉登之死的處理:十年前震驚了世界,也讓人們知道了這個名字。十年后,被擊斃的消息也同樣讓世人震驚。同時,讓人震驚的是,這樣一位成功躲藏了十年的“恐怖之王”,之所以會一朝暴露以致殞命,竟然是因為對日常信件的一次不小心處理。細節決定成敗,忽視細節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危險,甚至是災難。沒有對大的層面進行解析,而是抓住一個小的方面為我所用。
三、熱材冷用
新鮮典型的熱點素材在學生議論文中往往成了香餑餑,比如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事跡一出來,一定會在當年的高考作文中被大量使用。但是,這些熱點素材被無數學生使用,使用時基本就是“熱點素材+評論”的模式,觀點也基本雷同。
所以,使用熱點素材時,我們必須要學會獨立思考,不要輕易讓他人的看法綁架自己的頭腦,要學會冷靜處理,做到全面地看待。
比如,小悅悅事件發生之后,冷漠、麻木、冷血等聲音一時間成了最主要的話題,如果你的作文也這樣用小悅悅事件,就會被淹沒在大量的同類作文中,還有什么特色可言呢。如果你能從熱點之外的角度思考,或許可以找到有自己特色的話題。比如:
當責任被均分成多份時,人們總會不由自主地認為自己的那一份可有可無,于是,人們會給自己找一個心安理得的理由,退出這個社會游戲,并且振振有詞地說:“不缺我一個。”是的,也許那18個人并不一定多么冷血無情,他們只是社會每一個人的縮影。也許社會怕的不是責任的重負,而是責任的分散。救一個人的責任被分成18份,誰又能保證自己不會省略那十八分之一?當鋪天蓋地的指責被除以13億,每個人頭頂上不痛不癢的一份也早就化小為無了。
這段文字沒有一味地批判“冷漠”“麻木”,因為作者敏銳地看到,大而泛之的批判等于沒有批判,每個人都應該自省,都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
四、虛材實用
作文素材貴在真實,然而,有許多作文素材并不是“真實”地發生過或正在發生著的事,只不過它們雖然不“真實”,但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比如,許多寓言故事、神話傳說、經典小說的情節等,都可以作為“虛”素材來用。比如一位同學在一篇主題為“堅守自我”的作文中這樣寫:
有人將“從諫如流”作為自己的信條,認為這樣才是做人的根本,但對這個論調,我是頗為懷疑的。
《說苑》中有個小小的寓言:“梟說,西邊的人不愛聽我的歌,我要去東部發展。鳩說,改改你的破鑼嗓子吧,要不到哪兒都沒前途。”的確,“破鑼嗓兒”貓頭鷹把天吼個洞也沒人青睞,而“天籟之音”夜鶯卻能輕易使無數人傾倒。但憑這你就誓死要梟改投“婉約派”,逼貓頭鷹為貓頭“鶯”,你覺得可能嗎?
五、一材多用
一個好的素材其內涵與外延是非常豐厚的,它所蘊涵的常常不只是一個人、一件事本身,其中往往可以讀到由此想開去的思想情感、政治文化、歷史哲理等等。我常給我的學生介紹中國民國以來的一些思想文化名人,如王國維、陳寅恪、蔡元培、顧準等。如當代思想家顧準,他曾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種種虐待死于牢獄,而他身處困境卻一直堅持思想探求,堅守自己的人格信念,被譽為是“拆下肋骨當火把,燒穿黑森林的思想先驅”,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學生比較感興趣,他們從材料中讀出不同的感受,提煉出各自理解的意義,并在不同的話題中從各自的角度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其文章的思想內涵得以提升,達到了較好的論證效果。
總之,素材本身無所謂優與劣,主要看你的利用提煉。只有靈活運用好素材,才能在寫議論文時,寫出錦繡文章。
(作者單位 江蘇揚州市邗江區公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