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是教學計算的基礎,只有抓好口算教學,加強口算訓練,養成良好的口算習慣,才能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進而提高筆算的正確率,為筆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何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個人看法。
一、重視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
在新課標中,對口算有幾種不同的要求,我們要根據課標標準的需求進行訓練。要求熟練掌握的內容主要在一、二年級,因此低年級加強口算訓練尤為重要。但中、高年級仍然要堅持天天練,否則口算能力會下降。要發揮“天天練”的效果,達到脫口而出,就必須讓學生對口算產生興趣,做到形式多樣,方法靈活。老師可利用口算片和口算表,讓學生做“對口令”“找朋友”“給小動物找家”等游戲。高年級的同學可以把口算作為一項基礎訓練,每節課都有一定的口算內容。如學習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后,可出示“280的四分之一是多少?”“200米的五分之一是多少?”這樣既鞏固了算理,又進行了口算訓練。
二、知識遷移,掌握方法
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強,新舊知識聯系緊密。教師應該注重知識間的聯系,充分利用知識遷移規律,熟練掌握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教學430+60時,可以先用數的組成知識,通過演示及學生操作,使他們感受幾十和幾十的合并,并能看到430+60的計算過程,先算30+60=90,再算400+90=490。這樣把幾百幾十的加減轉化為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整百數加減整十數,實現了知識的遷移。為了學生靈活掌握知識,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多位數的意義及組成這一知識遷移到幾百幾十的加減法口算中,以“十”為單位進行計算,既讓學生掌握了多種學習方法,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因材施教
在進行口算練習時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同一個班的學生,計算能力不完全相同,如果用一個標準要求學生,有的學生會精力過盛無所事事,有的學生則因為完不成任務而失去練習的信心。因此,口算練習設計要有一定的坡度,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對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要求,使有余力的學生吃得好,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吃得了,并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
四、家校結合
家校結合的教育才是走向了真正的教育,家長要想使自己的子女有較快的反映能力,在飯前、飯后的閑談中,抽出幾分鐘的時間,與孩子對答式的口算練習,再配合適當的獎勵,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家長鼓勵孩子參加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讓孩子與父母外出購物時,幫助家長口算用的錢數,也是培養學生口算能力的有效途徑,并能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我們要用新觀念進行口算教學,加強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口算習慣,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為計算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河北省遷西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