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英語。我們國家也把英語納入到重要課程中。有些家長甚至從孩子牙牙學語就接觸到英語。那么怎樣學好英語呢?下面就是我的一點見解。
聽、說、讀、寫是學習語言最自然的過程,就像我們從小學母語一樣,所以學英語也該先從聽、說入手。
“激發興趣”是指教師在帶領學生去接受嶄新學科時,幫助學生消除學習的疑慮,樹立自信,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潛在動力。愛因斯坦曾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英語以其陌生的面孔,異樣地走進學生當中,它帶給學生全身的好奇感。學生為自己吐出的每詞、每句而興奮、激動。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他們總是積極主動而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學習。學習不是一種負擔。這在三年級教育中我們都強烈地體會到。
PEP教材以其豐富的色彩、富于變化的節奏,悅耳的美式音吸引學生,說說、唱唱、玩玩中通過角色表演、游戲活動等形式習得大量言語。
首先,英語絕不是你想怎么說就怎么說的,很多表達都有其固定的方式,因此想要學好口語就要練好固定口語。按情節在學習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那些與中式思維不同的表達方式情景分類,告訴你在什么樣的場合說什么樣的話,選定口語能完全背誦,把句型的英文遮住,對著中文說英文,再把中文遮住,對著英文說中文,能流利做到這兩點,就算過了背誦這一關了。
其次,上課之前一定要預習,最好是先熟記要學的內容。這樣在課堂上就可以把學習新句子的時間節省下來練習,課后一定要熟背所學的內容。預先把當天要討論的話題自己先練習幾遍,有必要的話可以先寫下來。課堂上的即席話題,可以在別人發言時先把自己的觀點寫下來(剛開始時可能需要寫全,逐步過渡到只寫要點,最后不需寫也可以流利地陳述),然后在心里默念一下,就大膽起來發言吧。
再次,就是提高聽力。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經歷:剛開始學口語時開口難于聽力,開口說了一陣后,又發現聽力落后于口語。原因很簡單:因為“說”的都是自己掌握的詞匯,而“聽”別人說,詞匯就不一定會在自己掌握的范圍內。想要口語和聽力同步提高,還要加強練習。
最好的辦法是跟錄音復述。既練聽力,又練口語。它的難度比閱讀后復述要難多了(注意復述之前不能看文本,否則對聽力鍛煉就不夠)。還是沿用“難度遞減法則”:即先聽完全文(可反復聽幾遍),然后試著復述全文。若難度太大,則聽一段,復述一段,一句一句就免了(想要每一句都變化,表達方式難度更大,很容易變成跟讀)。盡量不要看文本,那樣對聽力提高不大。寧可降低聽力材料的難度,選些簡單、語速稍慢的小故事,那些只有句型的口語教材是不合適的。
還有就是要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聽起來很抽象,很多人往往不知從何“思”起。其實很簡單:比如說,你要去英語沙龍或口語班之前,若事先知道話題,就預先在腦子里想一下。或你知道會在那里見到某位朋友,就想一下要跟他聊的話題。當你從英語角或英語班回來后,就回想一下剛才你跟別人的對話,看看自己有什么地方說錯了,有哪些句子會有更好的表達方式。今天從別人那里又學會什么新的句型……此法同樣可以用于打電話。慢慢習慣這樣的思維方式后就可以在腦海中模擬與朋友的對話,每天都在心中“寫”和“修改”英文,“英語思維”就這樣練出來了。
學好英語不容易,要以勤奮為伴,多復習,多說、多聽是基礎,還要多寫、多讀、多練習。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學好英語還需要頑強的毅力。
(作者單位 伊通滿族自治縣景臺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