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如何改進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效率,促進全體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改革作文評語,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初當語文教師,批改學生的作文時,我盡心盡力,精批細改,從錯別字到標點符號,從同義詞到文句章法,眉批、總批,細細評點,面面俱到,唯恐有遺而誤人子弟。不料,“好心未有好報”,許多學生往往對評語根本不看,或者只粗略地看一眼,結果,學生的作文收效甚微。現在想來,是因為我的評語大都是一些裁判式的、冷冰冰的評語,如語句不通順、條理不清楚、中心不明確等等,挫傷了孩子的習作積極性;或是空洞的、含糊的評語,如文章很生動、內容具體、想象豐富等等,學生看不懂、看不明白,當然也就不愿意看。批改學生作文如果只憑熱情,往往事倍功半,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改文以千數,徒勞而無功。”小學生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缺點、毛病自然很多,這是很正常的。我們怎能用文學的標準去要求學生呢?學生每次完成作文之后,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
記得一位著名的作家在給他小學語文老師的信中這樣寫道:“是您多次在我的作文評語中寫下激勵我不斷努力的話,我至今還記得您說我會成為作家的話,是您的話讓我做起了作家夢,沒想到現在夢成真了。我要感謝您的鼓勵。”這就是作文評語的魅力。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我開始用一種清新、親切的語句來寫評語,盡力發現學生思維中的閃光點,將佳句妙語圈出以示鼓勵;如果文章言辭精彩,就批“可與作家媲美”;立意表達都很好的,就批“文情并茂,可以發表”。對后進生的評語尤其要三思后落筆,絕不輕易批以“中心不明”“詞不達意”等詞語,而是盡力從文字中找出其聰穎的端倪。現在,學生不但改變了對評語的態度,而且對作文的態度也有了顯著的變化。
二、培養自改作文能力,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寫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是提高文章質量的有效方法。“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是公認的事實。文章不厭百回改,越改越精美,而修改又重在養成學生自改習作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當年曾大力提倡,積極主張學生自己修改文章。教師要轉變觀念,變“替學生改作文”為“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實踐訓練中,首先要提高學生對自改作文的認識。其次,要讓學生明確自改作文的內容,知道應從哪幾個方面去修改。再次,要指導學生發現自己作文中的問題方法,培養學生養成寫完作文后反復地看的習慣;要讓學生把自己的文章讀給別人聽;善于比較,從比較中發現問題。最后,要處理好批與改的關系,以批促改。
另外,在作文講評課中也可以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講評時,教師宣讀范文,批改示范,再集體評議,為學生自我修改作文創造條件。這樣,在教師評語潛移默化的熏陶下,教師又引導學生自評自改、相互批改,尋找他人作文中的閃光點。這些互動式的評語,增加了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這讓他們終身受益。
(作者單位 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陳毅希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