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采用前外側切口與后正中切口交叉克氏針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58例的臨床療效,并加以分析。
方法:將58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9例與對照組29例,對照組采用后正中切口交叉克氏針治療,治療組采用前外側切口交叉克氏針治療,治療后,觀察兩組療效。
結果:治療組29例中,優16例,良11例,可2例,差0例,優良率為93.1%。療效優于對照組。
結論:用前外側切口交叉克氏針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臨床療效更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前外側切口交叉克氏針 小兒 肱骨髁上骨折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002-01
肱骨髁上骨折常見于兒童肘關節損傷,發生率較高,多見于10歲以下的兒童,常可并發神經,血管損傷及前臂缺血攣縮,治療方法不當可導致肘部畸形或關節僵硬。在國內對該骨折應采取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尚未有一致意見[1]。近年來,我們采用前外側切口與后正中切口交叉克氏針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58例,獲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所選病例均來自我院2008年4月-2011年9月骨外科收治的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患者58例,分為對照組29例和治療組29例,治療組男16例,女13例;年齡4~12歲。骨折類型:伸直型16例,屈曲型7例;尺偏型4例,橈偏型2例。致傷原因:墜落傷17例,平地跌傷7例,車禍傷5例。傷后至來診時間0.5小時~48小時,平均8.5小時。對照組男15例,女14例;年齡5~13歲。骨折類型:伸直型15例,屈曲型6例;尺偏型4例,橈偏型4例。致傷原因:墜落傷16例,平地跌傷7例,車禍傷6例。傷后至來診時間0.3小時~52小時,平均8.2小時。兩組性別、年齡、病史以及病情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肱骨髁上骨折主要發生于兒童,伸直型多見,診斷比較容易。傷后肘關節腫痛明顯,可有局部畸形,有反常活動,X線照片可以確診。
1.3 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肘前外側切口切開復位,從肱三頭肌及肱肌間隙分離至骨折端并整復,以手指觸摸尺骨鷹嘴窩,保持骨折的解剖對位,骨折斷端復位后以一枚克氏針固定,再從內髁打入另一枚克氏針,兩枚克氏針交叉固定,克氏針末端留于皮膚外。肘關節屈曲15°~20°位,石膏托外固定2~3周,再更換石膏托并固定于關節功能位,7~10d后拆除內外固定,行肘關節功能鍛煉[2]。
對照組:采用后正中切口交叉克氏針治療。先顯露并游離尺神經,在距鷹嘴近端5cm處舌形切開肱三頭肌,充分暴露骨折端,完全復位后交叉克氏針內固定。關閉傷口,石膏托屈肘100°外固定。術后預防性使用抗生素3~5天。12~14天拆線后逐漸開始練習肘關節伸屈活動和前臂旋轉活動。術后4周去除石膏托并拔除克氏針[3]。
1.4 療效判定標準。療效標準參照文獻[4]肘關節功能按Flynn評定標準,丟失攜帶角和肘關節伸屈功能在0°~5°為優,6°~10°為良,10°~15°為一般,大于15°為差。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處理數據,測定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而等級計數資料采用Ridi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治療后,按照療效判定標準行療效判定,結果如下表:
兩組療效比較
組別例數優良可差優良率
治療組2916112093.10%
對照組299135275.90%
行卡方檢驗知,二者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兒骨折中最常見的骨折之一,可分為伸直型和屈曲型骨折。由于小兒跌仆時患肢常處于半伸直位,手掌著地,外力沿前臂向上沖擊合跌仆時身體的傾壓力所形成的剪應力,作用于肱骨下端生理薄弱環節處而發生骨折[5]。治療方法主要有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石膏固定及經皮克氏針內固定等常用方法。
避免Volkman缺血性肌攣縮和肘內翻畸形是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治療的關鍵。傳統的手法整復超關節夾板固定及尺骨鷹嘴骨牽引,確實是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常用有效的方法,但對移位明顯并伴有旋轉畸形,斷端不規則的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往往沒有較好的效果,常造成畸形愈合,唯開放復位內固定療效確切,可主動避免Volkman缺血性肌攣縮和肘內翻畸形,并早期進行功能鍛煉[6]。
治療肱骨髁上骨折的手術入路有多種,外側、后側和內外側聯合入路均有報道。后側入路雖然暴露充分,視野清晰,能使骨折斷端解剖復位,X線片滿意。許多文獻也將后方入路列為標準的規范手術規定。但實踐表明,這種方法弊大于利,骨折雖然固定,但部分切斷了肱三頭肌勝,破壞了肱三頭肌的完整性,對肘部的創傷較大,影響了肘關節后方的穩定;會不可避免地影響肘關節的功能。由于局部滲血引起關節周圍粘連、機化、攣縮,甚至導致異位骨化,肘關節僵硬,影響手術的遠期療效。同時術中需要游離保護神經也增加了手術操作,延長了顯露切口的時間。易發生肘內翻畸形[7]。
在手術入路上,一般認為取肘后部正中入路為首選入路,其優點為:暴露徹底,操作方便,復位較易。但作者認為肘關節后正中入路需舌型切開肱三頭肌,并暴露尺神經及需切開關節囊。創傷較大,而且術后肘關節功能鍛煉時間較晚,并可能造成關節囊攣縮因而影響關節功能恢復。因此作者收治的24例患者采用了前外側手術入路。其中3例患者因復位困難而加行了內側入路協助復位。另13例患者采用肘后正中入路。治療結果表明前外側入路治療肱骨髁上骨折手術時間較短,不需切開肱三頭肌及暴露尺神經,對關節囊的損傷較小,術后肘關節開始鍛煉時間短。因此作者認為采用肘關節前外側入路手術治療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種較佳選擇[8]。
本研究顯示,前外側切口與后正中切口交叉克氏針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58例患者,治療組29例采用前外側切口交叉克氏針治療,對照組29例采用后正中切口交叉克氏針治療,治療后,治療組29例中,優16例,良11例,可2例,差0例,優良率為93.1%。療效優于對照組。因用前外側切口交叉克氏針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臨床療效更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孫國強.應用不同入路切開復位交叉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重肱骨髁上骨折.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5.5:30
[2] 楊志明.骨科常用手術技巧.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1:94
[3] 王偉.臨床骨科手術技巧與失誤防范.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1:91
[4] 李書寬.石膏和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臨床療效比較.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9):59~60
[5] 熊國相,吳建民.手法復位合小夾板固定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療效觀察.中醫兒科雜志,2006,2(2):40—42
[6] 連育才.外側交叉克氏針固定小兒肱骨髁上骨折160例體會.贛南醫學院學報,2009.29.6:842
[7] 閆華剛.兒童肱骨裸上骨折外側手術入路治療的臨床效果比較.中外醫學研究,2010.7.10:43
[8] 張兵,李子泉.小兒肱骨髁上骨折選擇不同手術入路的治療體會.第六屆西部骨科論壇暨貴州省骨科年會論文匯編,2010.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