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精神是醫學的傳統,是臨床醫學發展至今的應有之義,醫學人文精神與臨床醫學不可分割,是臨床醫學的核心理念。因此,在臨床醫學中要切實重視、培養和彰顯醫學人文精神。
關鍵詞:醫學人文精神 臨床醫學 不可分割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008-01
人文精神提倡把人的地位、尊嚴、價值、權利及自由與發展放在首位加以關懷。醫學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是人文關懷、人文思想和人文行為,具體體現為對生命和健康的長遠關愛,用心去幫助人、撫慰人。因此加強醫生的人文內涵,激發醫生人文精神的展現是臨床醫療實踐的迫切要求。在醫學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醫學人文精神與臨床醫學都不可分割。因此,在科學和醫療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文精神應當盡可能多地回歸臨床。
1 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的傳統
自古以來,醫學就一直被認為是最具人文傳統的一門學科,醫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職業。醫學被稱為“仁術”,十分重視醫療實踐的倫理價值,強調醫療活動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為中心,在診斷治療過程中貫穿尊重病人、關懷病人的思想,主張建立醫患之間的合作關系等等。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開宗明義地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求含靈之苦勿避險希、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在非典危機中、在汶川大地震中,這些寶貴的醫學人文精神遺產在現代社會仍閃耀著驕人的光芒。當代中國醫務工作者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大醫精誠”的優良傳統,奏響了中華民族昂揚向上、不屈不撓的時代最強音。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一是認為人體與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變化隨時影響著人體,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著正常的生命活動。二是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互為補充,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這里當然也包含著人體與情志、人體臟器與情志之間的關系。情志,即“七情”、“五志”。古人認為,人有五臟化五氣,喜、怒、悲、憂、恐,叫作五志。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的改變可能使人發病,祖國醫學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一書中就有詳細記載。
2 醫學人文精神是臨床醫學發展至今的應有之義
臨床醫學的目的和對象具有人文取向性,因此,臨床醫學將不可避免地包含著哲學的精神思維、文學的心靈情感、經濟學的利益權衡、法學的權利維護和倫理學的道德培養等人文社會科學內容。醫學的對象是人。因此,這就決定了醫生不但要了解疾病,了解健康,了解患病的人,了解和認識社會,而且要做到正確了解疾病、人、社會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醫學社會性、藝術性、知識性的體現,更是完整地把握疾病的必然要求。
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至善論這種醫學的異化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專科化消解了整體性的人,技術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場化漠視人的情感”的現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批評。因此,20世紀70年代后期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產生,充分地顯示出醫學已開始出現新的轉向,即從在生物學因素方面探尋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傾向,向立體化、網絡化、多維度地審視健康和疾病問題轉向。醫學界涌動著回歸人、回歸社會、回歸人文的思潮,強調醫學的目的是以人為本,醫學不僅只是對疾病的治療,而且更需要對病人的人文關懷和照料。
3 臨床醫學要切實重視和彰顯醫學人文精神
3.1 人文醫學指導治療。為了真正使治療達到“好”的要求,就要在“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理念指導下,作為臨床醫生除了應具備有用而必要的知識之外,“還應當具有優秀哲學家的一切品質:利他主義,熱心、謙虛、冷靜的判斷、沉著、果斷、不迷信。”因此,盡管在臨床上不以訓練哲學家為目的,但要求醫生把握理性思維,掌握認識醫學發展的規律、特征的方法,讓醫生自覺地按照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研究和解決醫學實踐中的問題;臨床上不以培訓倫理學家為方向,但要使醫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牢固地樹立尊重人、關懷人的意識,以及高尚的職業道德并努力工作;臨床上也不以培養經濟學家為宗旨,但要求醫生掌握衛生經濟的理論和方法,用科學的態度分析醫療實踐中的公平與效益問題,使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為最大多數人服務;臨床上不以造就法學家為目的,但要醫生應有權利觀念和維權意識,依法行醫,尊重病人的基本人格權和身份權,并維護自己的權利;臨床上不以心理學家為指向,但要醫生掌握心理分析、心理治療的方法,使醫生將心身疾病的防治作為自己的職責;臨床上不以練就社會活動家為目的,但要醫生善于溝通和交流,并掌握社會預防的方法,通過社會干預、健康教育等途徑提高人們群眾的健康水平。
3.2 切實重視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一是學習先進文化,樹立先進理念。作為臨床醫學重要載體和平臺的醫院,應切實把醫學人文社會科學繼續教育納入職工素質培訓計劃之中,應把醫務人員學習、掌握生命倫理學、醫學法學、衛生經濟學、醫學心理、醫學社會學方面的知識,作為技能訓練和考核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這些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習,普及并深化人文知識,培養醫務人員的人文素養。醫務人員要通過對醫學人文知識的學習和把握,提高自己的醫學人文素養,切實把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提高放到同等重要的高度,從而樹立以德為本、以人為本、患者至上、對病人高度負責的理念。
二是管理者要起好表率示范作用。醫院管理者除自身應有較強的政治素質外,還必須具備較高的人文修養,成為醫院人文精神及人文關懷的模范實踐者。在制定各項規章制度、管理體制及措施辦法中,在服務全院的工作中處處注意體現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這樣既可以增強醫院的凝聚力,激發團隊精神,充分調動每一位職工的積極性,又能更好地凸現和弘揚醫學人文精神。
三是充分體現醫學人文精神,營造濃厚的為病人的人性化服務氛圍。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觀念的轉變,病人在知情權、參與權、隱私權及人性化服務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適應和滿足這些要求,就是要讓患者在就醫診療的全過程中,都能感觸到尊重、關愛、公平與保護。
參考文獻
[1] 孫思邈.大醫精誠?千金方[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2
[2] 卡斯蒂格略尼.世界醫學史(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35
參考文獻
[1] 賀紅梅.心理護理在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6):109-110
[2] 易玫馨.心理護理在手術期中的應用[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9,25(3):194-195
[3] 花紅.手術室護士對圍手術期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7):96-97
[4] 趙玉華.手術室如何做好婦科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0):154-155
[5] 王淑華.手術室護士對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J].醫學信息,2011,24(9):6196-6197
[6] 馮永賢,祁素珍.心理護理在手術室的應用體會[J].包頭醫學,2011,35(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