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伸、屈膝肌群等長收縮訓練對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
方法:120例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分為兩組。觀察組采用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配合股四頭肌、腘繩肌等長訓練治療;對照組采用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配合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治療。參照WOMAC膝骨關節炎療效量表分別觀察兩組病例疼痛、僵硬、軀體功能和總評分等指標來比較其臨床療效。
結果:治療3月后,治療前、后組內各觀察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組間各觀察指標和總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膝關節伸、屈肌群同時訓練在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僵硬與軀體功能和總體療效方面優于單一的伸膝肌群增強訓練。
關鍵詞:膝 關節炎 運動療法 康復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016-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120例,按隨機、單盲法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男39例,女81例,左膝54例,右膝66例,年齡42歲~82歲,病程2月余~23年,其中73.3%的患者曾反復多次進行過非甾體藥物、中藥、針灸、理療等治療且效果不佳。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①符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1]的診斷標準;②膝關節Kellgren-Lawrance X線分級<Ⅲ級;③體重指數(BMI)<30.0者;④愿意配合治療觀察。
1.2.2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②合并類風濕性關節炎、嚴重心、肺、肝、腎等疾病患者,不宜行運動療法者;③未按規定方法治療或中斷治療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采用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治療。①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膝關節常規消毒,取膝關節外側穿刺點進針,針頭進入關節腔回抽無血或有關節積液先抽出積液后注入玻璃酸鈉注射液2ml(商品名:施沛特,山東博士倫福瑞達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拔出針頭創可貼覆蓋穿刺針眼,緩慢屈伸關節10~20次,使藥液均勻散布于關節腔。每周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一次,共注射5次。注射后2h開始運動療法治療。②股四頭肌靜力收縮訓練方法:患者仰臥位,雙下肢伸直,囑患者作股四頭肌靜力收縮動作,收縮10s,放松5s,30次/組,早晚各一組,持續12周。
1.3.2 觀察組。采用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股四頭肌、腘繩肌等長收縮訓練治療。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方法與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方法同對照組。腘繩肌等長收縮訓練方法:患者仰臥位,雙下肢伸直,患肢跟腱止點上5cm處小腿后側墊一直徑約10cm毛巾卷,練習時患肢用力緩慢下壓毛巾卷達最大力(以不引起疼痛為度),維持10s,休息5s,30次/組,早晚各一組,持續12周。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方法。參照WOMAC膝關節炎療效量表[2]對膝關節疼痛(20分)、僵硬(8分)、膝關節功能(68分)3個指標分別進行觀測評分,滿分為96分。根據治療前后總評分計算改善率評價療效。
1.5 統計處理方法。一般資料中均數比較用t檢驗,兩組率的比較用卡方檢驗;兩組病例觀察指標(疼痛、僵硬和膝關節功能)及療效評價中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兩配對樣本秩和檢驗,兩組間觀察指標改善程度的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或兩獨立樣本秩和檢驗,療效比較采用Ridit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性別、年齡、患膝分布、病程、體重指數、治療史等比較(見表1),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60,X±S)
組別男/女平均年齡(歲)
患膝(側)
左右
病程(月)治療史(例)體重指數
觀察組21∶3962253543.12±70.784723.19±2.78
對照組18∶4263293144.73±72.724123.21±2.81
檢驗值X2=0.342t=-0.986X2=0.539t=-0.123X2=1.534t=-0.033
P值0.5590.3260.4630.9020.2150.974
2.2 兩組治療前后膝關節疼痛、僵硬、膝關節功能及總評分等觀測指標評價。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分別進行疼痛、僵硬、軀體功能和總評分等觀察指標的評分(結果見表2)。兩組治療前各觀察指標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各觀察指標評分較治療前均降低,治療前、后組內各觀察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WOMAC評分比較(n=60,X±S)
組別
治療前治療后
疼痛評分僵硬評分軀體功能評分總評分疼痛評分僵硬評分軀體功能評分總評分
觀察組12.27±2.49★4.43±1.64★★50.37±10.26★★★67.07±13.124.25±2.49★1.15±1.13★★9.67±1.26★★★22.87±11.39
對照組12.22±2.33▲4.58±1.46▲▲49.93±1014▲▲▲66.73±13.005.50±2.27▲2.22±1.21▲▲8.83±2.32▲▲▲28.43±12.17
檢驗值t=0.114t=-0.528t=0.233t=0.140t=-2.873t=-3.126t=-2.362t=-2.587
P值0.9100.5980.8160.8890.0050.0020.0180.011
注:同組治療前后比較:★t=25.316,P<0.05,★★t=15.916,P<0.05,★★★t=31.73,P<0.05;▲t=32.184,P<0.05,▲▲t=15.75,P<0.05,▲▲▲t=29.399,P<0.05。
2.3 療效評價。3個月后對兩組總評分進行比較(結果見表2)。兩組治療前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總評分較治療前均降低,治療前、后組內總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組間總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膝關節周圍肌群對膝關節穩定和功能狀態至關重要。研究發現相關肌肉的功能異常與膝骨關節炎的發病和功能障礙有相關性,肌肉軟弱是膝骨關節炎病理進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3],KOA患者由于關節源性肌肉軟弱和關節源性肌肉抑制[4],引起膝關節伸、屈膝肌群肌力低下,使其對關節的保護功能降低,造成膝關節穩定性下降,正常應力分布、傳遞異常改變,從而使關節軟骨的磨損加重,導致KOA加重。KOA加重反過來可加速肌力下降,形成惡性循環,使得疾病漸進發展。另外,伸、屈膝肌群的軟弱或僵硬和肌力下降可損害關節的本體感覺系統,使膝關節的穩定性進一步降低[5]。因此,針對膝周肌肉的治療,增強其肌力,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亦是治療KOA的重要靶標。
近幾年來,運動療法在KOA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康復醫師的重視,但其運動處方主要聚焦在以股四頭肌為代表的伸膝肌群的增強訓練上,而涉及屈膝肌群訓練鮮有報道。作為主要的伸膝裝置,股四頭肌在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和代償膝關節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本臨床研究表明,在KOA康復治療中,屈膝肌群增強訓練亦很重要。觀察組予腘繩肌進行增強訓練治療后,臨床觀測指標疼痛、僵硬、膝關節功能的評分(4.25±2.49、1.15±1.13、9.67±1.26)均較對照組(5.50±2.27、2.22±1.21、8.83±2.32)有改善,表明膝關節伸、屈肌群 同時進行增強訓練在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僵硬程度和膝關節功能方面優于單一的伸膝肌群增強訓練。膝關節伸、屈肌群訓練具有增加膝關節活動度和穩定性的作用,其在KOA治療中的機制可能與阻斷或遏制KOA的“關節不穩”惡性循環機制有關。本研究雖證實了伸、屈肌群訓練在KOA治療中的作用及重要性,但伸膝肌群與屈膝肌群的運動量、運動強度以及伸、屈膝肌群力量比等量化指標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07,1(4):281-284
[2] 蔣協遠,王大偉.骨科臨床療效評價標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02-204
[3] 李放.關節炎和力學因素[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10-12
[4] 曹月龍,龐堅,詹紅生.肌肉因素與骨關節炎的臨床研究現狀[J].中國骨傷,2008,21(6):476-478
[5] 楊丹丹,徐琳峰,陳麗娜,等.以運動療法為主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5):42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