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腦血管疾?。╟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CVD)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它的特點是“三高一多”: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以及并發癥多。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活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腦卒中存活下來的絕大多數患者殘疾可能會持續一生。如果能夠及時給予合理有效的康復治療,可以使相當一部分患者生活自理,重返社會。
關鍵詞:家庭康復 生活質量 主要照料者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017-02
1 我國CVD康復現狀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程度仍不斷攀升,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由于我國的社區照顧及機構養老發展尚不完善,加之傳統的居家養老觀念,決定了家庭養老在今后一段時間內還將占據主導地位。
2 CVD患者的照料體系
家庭成員占據主導地位。主要照料者的角色主要是由其配偶及子女來擔任的。擔負患者的日常生活照料(即吃飯、穿衣、洗澡、如廁、散步、起居等生活自理方面)和醫務照料(即護理,主要是送醫院檢查、住院護理、臥床期間的侍奉以及患者的康復訓練等)。但有大部分主要照料者的平均年齡偏高、文化程度偏低雖然有對疾病及康復知識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于疾病相關的健康知識以及專業護理知識和技能卻知之甚少,對長期臥床患者的護理措施等方面缺乏了解和認識。有相當部分照料者認為需等患者肢體有力時再進行康復訓練。
3 CVD現狀
遺留有多種功能障礙。患者常遺留有多種功能障礙,包括運動障礙和感覺障礙,多數患者還伴有精神創傷反應,認知、言語、共濟障礙等。另外,患者由于持久臥床或長期被迫采取坐位,活動量減少,又因體位不正確或對患側運動和搬動不正確,容易引起一系列并發癥,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肩-手綜合征、關節攣縮畸形、褥瘡、便秘、廢用性肌肉萎縮等。
4 患者及其照料者的康復指導
康復指導的內容應包括:①相關知識:病因、誘因、先兆癥狀、功能障礙、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再發的預防方法、家庭應急措施、用藥知識。②家庭康復訓練指導:如正確體位的擺放指導;床上活動;坐位指導;站立訓練;輪椅的使用;其他(如語言、呼吸、吞咽)功能訓練。③家庭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指導和督促患者進行手技巧、四肢的精細協調訓練,運用正確的姿勢反復練習握筆、穿衣,讓患者學會洗臉、刷牙、吃飯等。④患者及家屬心理護理。⑤患者生活方式指導。⑥家庭康復環境改造指導:如去除地面障礙物門檻、患者的床安裝床檔、衛生間安裝扶手等。⑦家庭資源的利用:因陋就簡利用與生活關系密切的物品進行功能鍛煉,如塑料杯、紐扣、撲克牌、積木、魔方等;因地制宜彌補專業康復器械缺少,如在床頭或窗口系繩子練習下蹲、徒手站立等。
5 康復治療與護理
5.1 中風的原因和分類。中風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種,由于腦的血液供應中斷,對部分腦組織造成損害。經常吸煙、肥胖、高血壓、患心臟病或糖尿病的病人,都較易得中風。
5.2 受到的影響。運動方面;中風初期,受影響的半邊身體(包括面部、身體和手足的肌肉)會變得軟弱無力,在大多數情況下,肌力會逐漸恢復。首先是下肢,然后是手臂。通常,下肢比上肢恢復較快和較好。
急性期的ADL訓練應與急性期搶救同步進行。這樣不僅有助于搶救生命而且為下一步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語言方面;構音障礙,由于中樞或周圍神經受損,致使肌肉控制混亂,造成構音器官無力、遲鈍、不協調、或肌張力改變,而引起的言語障礙。吶吃患者說話通常含糊不清,甚至完全喪失說話能力。雖然這樣,病人仍能閱讀、書寫、和完全明白別人的說話。發音困難主要是運動問題,所以治療通常會生效。失語癥,是患者因腦部病變而突然失去原有的語言能力。由于語言包括理解、說話、閱讀和書寫,但是并非所有中風病人都會失語,失語癥的表現相當復雜,由輕微——即病人只是有時記不起熟悉的字眼,以至非常嚴重,即病人完全喪失理解和說話的能力。故此,病人和親屬應盡早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幫助。
5.3 康復訓練。關節可動范圍內訓練;急性期主要是預防癱瘓肢體關節攣縮變形和預防褥瘡。因此要注意保持患者肢體處于功能位置,定時按摩或拍擊癱瘓肢體和面部并給予被動運動,從近端關節開始,活動度及活動量應由小漸大,緩慢進行,避免暴力強行牽拉和劇烈運動,尤其對合并意識障礙患者防止超出范圍,損傷關節,造成頑固性疼痛。被動運動每個關節活動5次,每日進行2~3次宜。
坐位耐力訓練;脫離了急性期,全身癥狀穩定的前提下,為了達到早期離床目的,首先要進行坐位耐力訓練。方法:可采取半坐位,逐漸增加半坐位的角度,起始度30°每隔20~40分鐘,無不良反應可加大15°進行下個階段。
恢復期的日常生活訓練;①床上動作訓練:包括正常的翻身、上下左右移動和躺下及坐起,從而增加腰背肌、腹肌及四肢肌肉訓練,躺下以健側躺為原則。②步行訓練:改善和恢復步態功能是ADL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步行前的準備活動包括擺動、踏步、負重等。初期可在病室和走廊借助一些輔助器具和裝置進行訓練,逐步擴大步行范圍及步行時間,但家屬應在患者身旁加以保護,防止患者摔倒。③上肢及手功能的訓練:手部的精細動作恢復較差較慢,應在恢復期強化訓練:首先可指導患者做肩關節內外旋轉運動,活動范圍可在正常人的50%活動范圍內的運動,訓練時家屬要用手保護患者的肩關節,以防半脫位。手的功能訓練可多做與功能活動相關的背伸和側偏移活動增加腕關節屈伸及橈尺側偏移,做屈伸運動、拇指對掌運動、主動運動后進行ADL訓練,包括飲食動作、更衣動作(穿衣,先患側后健側。脫衣,先健側后患側)、入浴動作、廁位動作。指導患者點指物品,揀東西、系扭扣等,增加掌指關節活動的靈活性,協調性。
吞咽基礎訓練;對吞咽障礙的各個部位進行訓練可明顯增加協調功能,訓練時,先清潔口腔,再用蜂蜜按摩口腔黏膜及舌。①屏氣-發音運動:患者坐在椅上,手支撐椅面做推壓運動和屏氣,然后,突然松手,聲門大開、呼氣發聲;②舌肌、咀嚼肌運動:在患者未出現吞咽反射的情況下,先進行舌肌和咀嚼肌的按摩;③頰肌、喉部內收運動:囑患者輕張口后閉上,使雙頰部充滿氣體、鼓起腮,隨呼氣輕輕吐出,也可將患者手洗凈后,讓其做吮手指動作,以收縮頰部及輪匝肌肉運動,每日2次,每次反復做5次;④吞咽動作:對咽部進行冷刺激,使用冰凍棉簽蘸少許水,輕輕刺激軟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囑患者做空吞咽動作,每日3次。寒冷刺激能有效地強化吞咽反射,促進吞咽力度。進行基礎訓練有效后,方可進行攝食訓練;⑤咳嗽訓練:努力咳嗽,建立排除氣管異物的防御反射。
攝食訓練;首先注意選擇適于患者進食的體位,食物的形態及進食的—口量,進食前后須認真清潔口腔。①體位選擇:患者軀干30~60°(可逐漸到90°)仰臥位頭部前屈,偏癱側肩部用枕頭墊起,家人站于患側;②食物選擇:選擇容易在口腔內移動,密度均勻又不易出現誤咽的食物,如膠凍樣食物。我們先采用了果凍進行進食訓練,然后用香蕉,后過度到糊狀食物;③攝食入量:即適于吞咽的每次攝食入量,先以3~4mL開始,然后酌情增加至1湯匙大小為宜。每次進食后,囑患者反復吞咽數次,以使食物全部咽下,也可飲一口量的水且不可用吸管,以防液體誤入氣管,既有利于刺激誘發吞咽反射,又能達到去除咽部殘留食物的目的。
日常生活活動訓練(ADL)根據患者性別、職業、興趣、愛好選擇訓練項目,指導患者進行手的靈活性、技巧性、協調性訓練,運用正確姿勢練習穿脫衣服、撿豆子、捏橡皮泥、做手工、編織、畫畫等,逐步學會用匙、用筷子,以促進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病人的個人衛生及皮膚護理亦非常重要,病人應定時洗澡及更換衣服,皮膚要經常保持干爽,床單亦須清潔及整齊。此外,定時替病人轉換臥姿,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冰墊、枕頭及氣墊床等,均能減低病人身體所受的壓力。病人所用的床頭柜應放在患側,以提醒及鼓勵病人多訓練及應用患側的肢體,在此重點強調的是患側的面部往往在治療時被忽略,拍打法及抹法可用于促進肌肉收縮能力可以加速其康復。還有其他特別的設施如便利病人上下的矮床、大型日歷、指示標貼、治療簡介圖等,均能幫助病人的康復。
6 協助者要注意的事項
患者不能自助時,協助者可在適當情況下,給予幫助,但應緊記協助并非替代,患者仍應積極的參與。下列是一些一般性原則:①避免用力牽拉患者的患側肩膀。②協助者須清楚每個動作的先后次序;教導患者時,指示要清楚。③患者容易遺忘患側,因為從此治療、談話、游戲盡量站在患側。④一面長鏡子可幫助患者糾正自己的動作和對身體兩邊有完整的概念。⑤不能因為患者做事慢(吃飯、穿衣、做衛生),而完全替代。
復康之路是漫長及緩慢的,雖然中風病人未必能徹底康復,如能長期堅持做家庭護理,會讓更多患者適應新的生活方式,重新回歸家庭,再次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