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宮頸癌高危患者根治性手術放療+化療與放化療序貫治療,單純放療的療效。
方法:對120例宮頸癌高危患者分為放療+化療與放化療序貫治療,單純放療3組,每組40例,3組采用相同的放療方案,但放療+化療組在放療的第1周內同時給予FP方案化療;放化療序貫治療組在放療方案結束后1周給予FP方案化療。
結果:3組患者3年盆腔復發率、遠處轉移率放療+化療組明顯降低,與放化療序貫治療、單純放療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生存率放療和化療組明顯升高,與放化療序貫治療、單純放療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放化療序貫治療能明顯減少子宮頸癌術后盆腔復發率、遠處轉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子宮頸癌根治術后 不同放療措施 臨床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022-01
子宮頸癌根治術,自1898年Werthiem奠基以來,幾經改良和完善,已成為治療宮頸浸潤癌的有效、規范的術式。它適用于子宮頸癌Ⅰb~Ⅱa期的范疇。依我院大宗病例遠期療效統計,5年生存率Ⅰ、Ⅱ期各達94.6%和79.3%[1,2]。本研究對120例宮頸癌高危患者根治性手術后采用不同放療措施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將2009年2月至2010年11月到我院就診的120例宮頸癌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入組條件:①患者行宮頸癌根治術;②經病理檢驗后確診:子宮頸肌層深部浸潤、脈管內出現瘤栓或術前即已出現直徑>4cm腫瘤中的任何一項,排除盆腔淋巴結轉移;③術前屬于宮頸癌Ⅰb~Ⅱa期的范疇;④年齡小于等于60歲;⑤患者無放、化療禁忌證。3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臨床資料相似,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3組病例均于術后1個月內行進行放療和相關治療措施。放療方案為腔內放射治療采用分次鐳療,通過臨床合理分析放療部位,以達到最大限度地殺滅癌細胞。每星期腔內放療一次然后再隔周一次,總療程不超過五次,劑量大小需要根據腫瘤大小、部位、病理類型、治療時出現的反應而確定。放療+化療組在放療的第1周內同時給予FP方案化療;放化療序貫治療組在放療方案結束后1周給予FP方案化療[3,4]。化療方案:DDP(云南個舊生物藥業有限公司,批號:090111)20mg/m2;5-FU(上海利民藥業有限公司,批號:090308)500mg/m2。
1.3 療效評價。觀察患者3年的盆腔復發率、遠處轉移率和生存率。
1.4 統計學方法。用SPSS11.0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
2 結果
3組患者3年盆腔復發率、遠處轉移率放療+化療組明顯降低,與放化療序貫治療、單純放療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生存率放療和化療組明顯升高,與放化療序貫治療、單純放療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患者3年盆腔復發率和遠處轉移率及生存率比較(%)
組別n盆腔復發率遠處轉移率生存率
單純放療組409(22.5)10(25.0)24(60.0)
放化療序貫治療組407(17.5)5(12.5)*29(72.5)
放療+化療組401(2.5)**△1(2.5)**△36(90.0)*△
注:與單純放療組比較*P<0.05;與放化療序貫治療組比較△P<0.05。
3 討論
宮頸癌的治療方法有很多,也是因人而異的。宮頸浸潤癌患者一旦確診明確,就應擬訂最恰當的治療方案。治療方案的擬訂與患者的年齡、一般情況、病灶的范圍、有無并發癥存在等有關。因此,在治療前必須對患者進行全身檢查,并結合各種臟器及系統功能檢查結果考慮和制定治療方案。早期宮頸癌放療與手術的療效相仿,晚期宮頸癌的5年生存率也可達到30%~50%,即使不能根治,放療也有良好的姑息作用,能減輕癥狀,延長生命[5]。
化療是全身性治療方法,適用于治療晚期病例。以往都認為化學療法對宮頸癌的療效不夠理想,緩解率低,緩解期短。對于晚期病人,也只能起到減輕痛苦、延長生命的姑息作用。近年來隨著新抗癌藥物的不斷問世,給藥途徑的改進,多種藥物的聯合應用等,在治療宮頸癌中,化療已成為有效的輔助療法,既可用于晚期病例或與手術、放療聯合應用,也可以用于治療復發癌[6]。化學藥物能直接作用于腫瘤,有些藥物還能增強放射治療的生物效應[7]。我們在研究中發現:3組患者3年盆腔復發率、遠處轉移率放療+化療組明顯降低,與放化療序貫治療、單純放療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生存率放療和化療組明顯升高,與放化療序貫治療、單純放療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此,我們得出結論:放化療序貫治療能明顯減少子宮頸癌術后盆腔復發率、遠處轉移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臨床推廣。
總之,手術及放療都是宮頸癌的有效治療措施,化療是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可根據病情早晚,患者全身情況以及本人的意愿,選擇恰當而滿意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章文華,吳令英,白萍,等.ⅠB期和ⅡA期宮頸癌患者的預后因素分析[J].中華腫瘤雜志,2004,26(8):490-492
[2] 程璽,蔡樹模,李子庭,等.ⅠB-Ⅱ期宮頸癌患者預后高危因素的臨床分析[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3,8(2):90-93
[3] 孫燕,周際昌.臨床腫瘤內科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25-34.
[4] 殷蔚伯,谷銑之.腫瘤放射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附錄Ⅱ:1108-1111
[5] 俞華.143例子宮頸癌術后復發原因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03,30(1):34-36
[6] 麻富卯,張繼東,王霞,等.宮頸癌術后不同因素對放療療效的影響[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6,15(2):120-122
[7] 黃萍,周莉,李燕,等.局部晚期宮頸癌155例的綜合治療對照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7,14(20):1577-1579
1993,31(8):472-476
[2] 卓大宏,主編.中國康復醫學[M].第2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14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4] 翟宏偉.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7):668-670
[5] 于明光.半導體激光星狀神經節照射治療脊髓型頸椎病[J].中國骨傷,2005.18(2):128
[6] 金江.兩種局麻藥行星狀神經阻滯治療糖尿病性面神經麻痹療效探討[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9,15:318
[7] 韓國棟,蔣再軼,蒲沁沁,等.銀質針導熱療法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0(9):232-240
[8] 張文兵,霍則軍.肌肉起止點療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