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肩周炎的致病因素隨之增加,人們對肩周炎的關注度越來越大。肩周炎的臨床癥狀是肩關節周圍疼痛及關節僵直,疼痛劇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就肩周炎的針灸推拿療法談幾點粗淺認識。
關鍵詞:肩周炎 針灸 推拿 療法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046-01
1 肩周炎的病因病機
五旬之人,正氣不足,營衛漸虛,筋骨衰頹,復因局部感受風寒,或勞累閃挫,或習慣偏側而臥,筋脈受到長期壓迫,遂致氣血阻滯而成肩痛。肩痛日久,由于局部氣血運行不暢,氣血瘀滯以致患處發生腫脹粘連,最終關節僵直,肩臂不能舉動。
2 肩周炎的針灸療法
2.1 體針。
2.1.1 取穴。主穴:肩髃透極泉,天宗透秉風、肩貞、條口透承山。配穴:曲池、尺澤、肩陵、肩井、合谷、陽陵泉。肩陵穴位置:陰陵泉下8~9分。
2.1.2 治法。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囑病人垂曲肘。宜以28號針,長3~4寸,行深刺透刺,使局部有較強的酸麻脹感。條口透承山及肩陵穴、陽陵泉均宜針對側穴,為提高療效,可先針此類穴,待明顯得氣后,令患者活動肩部,內外旋轉、前伸后屈等;然后再針局部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
2.2 電針加穴位注射。
2.2.1 取穴。主穴:肩髃、天宗、曲池、肩井。配穴:條口透承山、臂、阿是穴。
2.2.2 治法。以主穴為主。先取肩髃,快速刺入1寸,得氣后,再向極泉方向刺入3~4寸,行針2~3分鐘,余主穴用常規刺法,然后接通電針儀,用密波或疏密波,留針30分鐘。電流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如病程小于30天,先取患側條口透承山,針深2.5寸,得氣后通電針儀之正極;手握負電極,電針法同上。大于30天者,針其余配穴,方法同上。電針每日或隔日1次。
2.3 穴位激光照射。
2.3.1 取穴。主穴:肩內陵、曲池、阿是穴。配穴:肩貞、肩髃、天宗、臂。肩內陵穴位置:垂肩,腋前紋端與肩髃連線中點。
2.3.2 治法。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2穴。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儀照射,輸出功率為7毫瓦,波長6328埃,光斑直徑4毫米,治療面積12.26平方毫米,照射距離50厘米左右。每穴照射5分鐘,痛點可8~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歇3~5日。
2.4 耳針。
2.4.1 取穴。主穴:肩、鎖骨、神門、肩關節。配穴:肝、脾、皮質下。肩關節穴位置:在肩穴與鎖骨穴之間。
2.4.2 治法。主穴取2~3穴,酌加配穴。探得敏感點或陽性反應物后,用5分普通毫針快速刺入,得氣后,行捻轉手法,中強度刺激,約持續半至1分鐘。在運用手法的過程中,令病人適量活動患肩。疼痛較劇烈者,肩或肩關節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數滴。毫針刺每日1次,刺血隔2~3日1次。
3 肩周炎的推拿療法
3.1 滾肩法。在肩前緣、外緣、后緣各施滾法5分鐘,并配合肩外展和上舉等被動活動。施法時要由輕到重,緩慢進行,以緩解肩部軟組織的痙攣,松解部分粘連。
3.2 點穴舒筋法。按順序以指代針點按肩井、天鼎、缺盆、云門、肩髃、秉風、天宗、肩貞、曲池、合谷等穴;然后在肩前(肱二頭肌長短頭)、肩外(三角肌)、肩后(岡上肌、岡下肌)各痛點處施以揉按撥絡及捋順手法以剝離肩部粘連,松解肩部肌肉。
3.3 搖拔屈轉法。第一,醫者站在患者肩后外方,用一手拿住患者患肩,拇指在肩后,其余4指在肩前,另一手握住患者傷肢腕部,在輕輕牽引下環旋搖晃上肢6或7次;然后拿肩之手改放至患側腋下,向健側用力撐之,握腕之手與之相對拔伸,在保持拔伸力量的同時,使傷肢由外向前下,再屈肘向前上,內收逐漸觸摸健側肩部,同時術者應隨手法的活動也由肩后外方移步到患者前方,最后將傷肢放回到施法前的位置。醫者站在患者前方;拿肩之手改拿肘部,使肩關節左右擺動5~7次。
第二,醫者站在患者肩后外方,用一手拿住患者息肩,拇指在肩后,其余4指在肩前,另一手握住患者傷肢腕部,輕輕牽引環旋搖晃上肢6或7次;然后拿肩之手改放至患側腋下,向健側用力撐之,握腕之手與之相對拔伸,在保持拔伸力量的同時,使傷肢由外向前下,再屈肘向前上,內收逐漸觸摸健側肩部,然后在患者手部觸肩時,醫者放于腋下之手撤出,改按肩部,拇指在前,4指在后,醫者另一手之肘部托患者肘部,被動使患者之患手盡量從頭頂繞至患肩,繞頭活動可進行6或7次,然后將患臂向前上方拉直,同時醫者在患者肩部之手拇指揉捻患肩前側。
第三,使患者傷肢內旋、后伸,醫者呈弓步塌腰,以醫者之肩頂住患者之肩前方,使患者屈肘,患手盡量后背,并可上、下顫動3~5次,然后醫者平身,使患肢由后背轉為向前外方伸直。令一助手托扶患者患臂,醫者用合掌散法,先從患者肩部起前后抖散到腕部,再從肩部起上下抖散到腕部。
3.4 頓筋法。如患者肩部疼痛較重,在重復搖拔屈轉法的基礎上,醫者拿肩之手改握患者患肢腕部,拿腕之手改拿肩部,仍拇指在前,4指在后,然后拿腕之手使患者患肘屈曲,醫者同時用肘托患肢之肘使之抬高,當抬高到一定的程度時,用力將患肢斜向前下方拔伸,同時拿肩之手戳按肩前痛點,此手法可行3或4次。
3.5 抖筋法。如患者肩后部位疼痛較重,醫者可站于患者傷側,握住傷側示、中、環、小4指,將患肢斜向前下方拉直,囑患者放松肌肉,將患肢用手上、下抖顫5~7次。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肩周炎針灸結合推拿治療是肩周炎癥狀治療方法中比較傳統的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有效的緩解肩周炎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后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的癥狀,可使病程縮短,運動功能及早恢復。
參考文獻
[1] 張寧.小議針灸與推拿結合治療肩周炎的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05
[2] 王秀茜.針刺配合沖擊波療法治療肩周炎50例[J].內蒙古中醫藥,2011.24
[3] 唐浩敏.綜合康復治療肩周炎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