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推拿療法治療脾虛的可行性。
方法:對50例脾虛患者進行了治療觀察,對治療前后患者尿中木糖排泄量作了測定,并與50例同年齡組(正常組)的木糖排泄量作比較以資對照。
結論:經推拿療法治療后,患者脾虛癥狀均有明顯改善,通過檢測患者治療前后及與正常組的尿中D-木糖排出量比較,證實推拿療法對脾虛患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起到強胃健脾,調節氣血經絡臟腑的功能,且患者較易接受,符合簡、便、廉的原則,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廣。
關鍵詞:推拿 脾虛患者 尿D-木糖排泄量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047-02
推拿療法為中醫傳統的醫療、保健、康復方法,在臨床應用非常廣泛,為了進一步驗證推拿對脾虛患者的療效,我們對50例脾虛患者進行了治療觀察,對治療前后患者尿中木糖排泄量作了測定,并與50例同年齡組(正常組)的木糖排泄量作比較以資對照?,F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觀察對象。以18-50歲脾虛患者50例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35歲,50例患者中遷徙型腹瀉24例,營養不良6例,貧血8例,厭食癥12例。其中多數患者病程在2個月以上,且曾較長時間服用西藥。推拿治療2個療程,7次/療程。與此同時,我們又選擇了50例同年齡組作為正常組,測定其木糖排泄量以資對照。
1.2 脾虛辨證標準。主癥:①面色無華;②倦怠乏力;③食少納呆;④舌淡、苔白,脈弱無力。次癥:①肌肉消瘦;②少氣懶言;③脘腹脹滿;④大便不實或泄瀉。凡具備以上三項主癥及兩項次癥者,即可列為觀察對象。
1.3 推拿方法。
1.3.1基本治法:(1)腹部按摩10分鐘:①腹部上油;②點按穴位:天樞→任脈(劍突至恥骨),如痛得歷害的,可點1′;天樞→胃經;天樞→脾經;天樞→帶脈;③疊指順時針掌根按揉大腸反射區9圈,再小腸反射區9圈;④疊掌推捋任脈;⑤分推肋緣從側腰回來,3次;⑥排氣:輪掌下推任脈:劍突至恥骨;⑦兩拇指分推疏通腎經→胃經→脾經;⑧整體排毒:兩拇指從肋緣分推,回來,包腹,下推至恥骨出去,3次。(2)下肢前部按摩10分鐘:①上油;②放松下肢肌肉:兩拇指一前一后分推按揉胃經與脾經,3次;③推經:胃經、、脾經(如有硬結,可用按揉、推捋或輪推等方式使之疏散);④掌輪推下肢放松。(3)足背部:①大拇指、魚際分推腳背面放松;②兩拇指分推揉內庭后點按→太沖穴→解溪穴→商丘、丘墟;③拇指按揉公孫、三陰交、陰陵泉。
1.3.2 辨證加減。①腹脹厭食者:側重點穴天樞、大橫、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②氣血不足者:加點按脾俞、血海、關元、足三里穴;③腹瀉明顯者,不作順時針按揉而改為逆時針按揉大腸反射區9圈。
1.4 尿中木糖測定方法與結果統計方法。
1.4.1 尿中木糖測定方法。用間苯三酚顯色法測定尿中D-木糖含量。試驗前一天晚上10時到次日試驗完畢前禁食,晨起先排尿,然后口服D-木糖5g,收集5小時尿,測定尿中D-木糖含量。
1.4.2 統計方法。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 結果
2.1 臨床治療效果。50例脾虛患者經推拿療法治療后,癥狀均有明顯改善,一般遷徙型患者經推拿治療5-12次,大便基本恢復正常。厭食癥患者經推拿4-8次后,食欲即有明顯增進。營養不良患者推拿后,食量增加,營養狀況得到改善,體重皆有不同程度上升。營養不良性貧血患者治療前平均血紅蛋白9克,治療2個療程后,平均血紅蛋白可達到11克,同時其它癥狀也相應得到改善。
2.2 尿中木糖測定結果。我們對50例脾虛患者在推拿治療前后均作了尿中木糖排泄量的對比觀察?;颊咴谥委熐暗哪咎桥判沽繛?.78±0.2g(均值±標準差,下同),與治療后(1.21±0.7)比較,有顯著降低(P<0.01),與50例正常組(1.28±0.3g)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素問?經脈別論》:“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飲食入于胃后,在胃和小腸完成消化吸收,在大小腸完成分清泌濁和傳化糟粕,而這一系列生理功能必須依賴脾的運化功能,將水谷轉化為精微,再輸布、布散全身,化生為精氣血津液,使全身臟腑經絡得到充分營養,以保證身體生理功能的正常運行。若脾虛而失健運,水谷不得轉化為精微,合污而下,而致瀉;脾虛納化失健,即成厭食;脾虛生化失源,臟腑肌肉、四肢百骸失于濡養,氣液虧耗,引起營養不良;脾虛氣血無以資生而形成貧血。以上疾病,雖臨床表現各異,但其病機皆源于脾虛。對于上述疾患的治療,西醫往往采取對癥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而我們采取推拿的方法,以推按脾經、胃經為主,強胃健脾,調節氣血經絡臟腑的功能,患者較易接受,也取得了較好效果。
D-木糖是一種戊糖,由空腸上段吸收,吸收后不為肝臟所利用,部分在體內破壞,大部分經腎臟從尿中排出,口服木糖后尿中排出量可以反映小腸相對吸收量,D-木糖是臨床脾虛證診斷指標之一。我們采取推拿的方法治療脾虛患者,通過檢測治療前后及與正常組的尿中D-木糖排出量比較,說明推拿治療脾虛患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符合簡、便、廉的原則,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發布[J].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993,91-95
[2] 張愛郁,白德貞,張延英,趙學.慢性腹瀉161例尿D-木糖測定的臨床研究[J].甘肅中醫學院院報,1993,10(4):13-14
[3] 許華,何盛琪,袁美鳳.健脾開胃口服液對厭食癥患兒尿D-木糖排泄率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科技,1997,4(3):145
[4] 陳淑芬.脾虛證與血清胃泌素、D-木糖排泄率及T細胞亞群關系探討[J].四川中醫,1999,17(11)
[5] 曹幼軍.捏脊摩腹療法治療脾胃氣虛型小兒厭食癥81例[J].廣西中醫藥,2000,23(4):15
[6] 張肅,馬繼偉,李寅超.溢尿停對實驗性脾虛SD大鼠胃腸功能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04,31(8)7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