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捏脊摩腹配合健胃消食片治療脾胃氣虛型小兒厭食癥的臨床療效。
方法:將92例脾胃氣虛型厭食癥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8例用捏脊摩腹手法配合口服健胃消食片,對照組44例用異功散加減治療。觀察兩組治療后療效是否存在差異。
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
結論:兩組療法都能有效地增進食欲,改善癥狀,增加體重,無顯著差異,但治療組治療方法簡便易行,患兒易于接受。
關鍵詞:捏脊摩腹 健胃消食片 小兒厭食癥 脾胃氣虛
【中圖分類號】R224.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048-02
厭食癥是指小兒長時間食欲不振,厭惡進食,食量減少為特征的病證,為兒科常見病、多發病,本病遷延日久,導致患兒營養不良以及各種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缺乏,機體免疫力低下,嚴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筆者采用捏脊摩腹配合健胃消食片治療脾胃氣虛型小兒厭食,并以異功散加減作為對照,對本院門診患兒進行了系統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采自醫院門診病人92例,均符合小兒厭食癥脾胃氣虛型的診斷標準,按照隨機的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齡1~3歲20例,3~6歲28例,病程3周至26個月。對照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齡1~3歲20例,3~6歲24例,病程3周至24個月。兩組臨床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診斷依據、證候分類。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標準[1]:不思飲食,食而不化,大便偏稀夾不消化食物,面色少華,形體消瘦,肢倦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緩。
1.3 排除標準。①年齡<1歲及>6歲者;②合并患有其他系統疾病不宜進行手法治療者;③中醫證型不屬于小兒厭食癥脾胃氣虛癥型者;④近1周內使用過消食導滯藥物及助消化藥物者。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2.1.1 捏脊治療。患兒俯臥裸露腰背,醫者兩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對捏,合力夾住患兒兩側膀胱經皮膚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卷動作,兩手同時向前移動,自長強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如此反復3-10次,重提脾俞、胃俞,每日治療1次。6天為1個療程,間歇1天做下一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
2.1.2 摩腹治療。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在小兒的腹部做環形摩動,逆時針100次,順時針50次。
2.1.3 口服江中健胃消食片(兒童)一次2-3片,一日3次。
2.2 對照組。采用異功散加減治療,藥用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砂仁,神曲,雞內金,甘草。苔膩便稀者去白術加蒼術、薏苡仁;大便溏薄者加肉豆蔻或補骨脂;飲食不化者加焦三仙。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用。療程同治療組。
3 結果
3.1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有關小兒厭食癥的療效標準及有關文獻制定。痊愈:食欲顯著增強,食量增加達正常健康兒,體重增加≥0.5kg,伴隨癥狀消失。顯效:食欲明顯恢復,食量增加并恢復到正常水平的3/4,體重增加≥0.25kg,伴隨癥狀改善。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增加,但未達到正常水平的3/4,體重略增加。無效:食欲、食量變化不明顯,伴隨癥狀可有改善,但體重未增加。
3.2 治療結果。治療組:痊愈23例,顯效14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8%。對照組:痊愈21例,顯效12例,有效1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7%。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數據無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治療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
4 討論
小兒厭食是兒科常見病癥,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對疾病的抵御能力較差,且寒暖不能自調,飲食不知自節,小兒偏食或嗜零食,過食生冷及甘甜厚膩之品,導致脾胃之氣受損,發為厭食之癥。早期患兒僅出現食欲不振、食量減少,部分患兒因長期得不到治療而容易出現脾胃氣虛證。脾胃虛弱、升降失調是本病的主要病機。捏脊與摩腹療法是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捏脊療法主要刺激督脈上從長強至大椎及太陽膀胱經脈在腰背部的穴位,特別是對五臟六腑的腧穴有相當的刺激作用,故能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對調整五臟六腑的功能及其氣血的正常運行,有積極促進作用。摩腹療法有補瀉之分,順時針摩為瀉,反之則為補。筆者采用順逆結合摩腹法意在理氣消積,調和脾胃。健胃消食片由太子參、陳皮、山藥、炒麥芽、山楂等組成。其中山楂、麥芽消食化積,陳皮行氣,以助消積;太子參、懷山藥可健脾益氣,補而不燥。諸藥合用,可健脾益氣,消食化積,對脾胃氣虛厭食者有一定療效。捏脊摩腹配合健胃消食片不但能增強消化功能,而且能較好地調節五臟功能,改善患兒體質。湯藥治療雖療效確切,但有煎藥麻煩,味異難咽等不便。從筆者臨床觀察看,以捏脊摩腹配合健胃消食片治療厭食,能收到與湯藥治療同樣滿意療效,且操作簡便,患兒或家長易于接受。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3輯)[S].199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