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40例痙攣型腦癱的治療效果,以探討小兒腦癱的有效治療方法,以及肌興奮治療儀的操作和臨床應用。
方法:應用MK-A型肌肉興奮治療儀,同時配合功能鍛煉。
結果:顯效18例,有效2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5%。
結論:通過我們的臨床觀察,應用肌興奮治療儀同時配合功能鍛煉治療痙攣型腦癱,臨床效果滿意,值得應用。
關鍵詞:腦性癱瘓 肌興奮治療儀 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062-02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又稱大腦性癱瘓、腦癱,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常合并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小兒腦癱是兒科常見的疑難病癥,WHO康復部(1993)推薦每1000個出生嬰兒有3人患腦癱,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我院應用MK-A型肌興奮治療儀,同時配合功能鍛煉治療小兒腦癱40例臨床效果值得肯定,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基本組共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最小4個月,最大3歲6個月。病程最長3年6個月,最短4個月。本組病例均為痙攣型腦癱。
2 治療方法
2.1 儀器名稱。MK-A型肌肉興奮治療儀。
2.2 電極放置。
2.2.1 放置原則。以電流最小,肌肉收縮或舒張效果最大,疼痛最小的位置,原則上將電極片放置在患兒肌腹兩端。
2.2.2 放置部位。三角肌、肱(二)三頭肌、尺側腕(屈)伸肌、橈側腕伸(屈)肌、股二頭肌、股四頭肌、內收肌、脛前肌、腓腸肌。
2.2.3 常用處方。
尖足(馬蹄內翻足):腓骨長短肌、脛前肌。
剪刀步(兩腿交叉):外展肌群。
改善上肢肌力:三角肌、肱(二)三頭肌、尺側腕(屈)伸肌、橈側腕伸(屈)肌。
改善下肢肌力:骶棘肌、髂腰肌、股四頭肌、臀大肌、腓骨長短肌、脛前肌。
改善腰部肌力:腰大肌、腰方肌、骶棘肌。
2.2.4 具體操作。連接好電源,把輸出強度歸到零位,打開電源開關,把每組輸出插頭分別插入輸出插孔中。根據治療需要,在電極片上套一濕布套,利用彈性帶子固定好。按下啟動開關,將頻率調節按鈕緩慢調至患兒能耐受為止,一般調至5-6即可,工作指示燈閃爍。
2.2.5 療程。一般患兒每組肌肉每天治療1-2次,每次20分鐘,1月為一療程,療程結束休息10天,連續2個療程做評估。
2.2.6 同時配合按摩、電針、頭皮針、中藥熏蒸綜合康復治療。按摩遵循巡經絡推拿按摩原則、采用疏通矯正手法,注意穴位點按,加強經絡氣血疏通濡養肌肉,從而達到緩解肌肉痙攣、降低肌張力的目的。每日1-2次,每次30-40分鐘,1月為1療程。電針主要選取運動受限肢體經絡腧穴,以陽明經、膀胱經穴為主,舒經通絡、放松痙攣肌肉,活利關節,促進肢體運動發育,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10-15天為1療程,療程間隔7天。頭皮針則根據不同患兒癥狀,分別選取運動區、足運感區、平衡區、百會、四神聰等區。每日一次,每次60分鐘,1月為1療程.療程間隔10天。中藥熏蒸(本院中草藥),則是利用藥物、溫度的雙重作用以活血、行氣、舒經活絡從而達到降低肌張力的作用。中藥熏蒸注意3個月以上患兒,且無癲癇、心臟病、大憋氣患兒為宜。熏蒸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1月為一療程。
3 治療效果
3.1 療效標準。運用自身對照法,根據治療前后得分情況評定。主要運動不滿6分者為無效,6-12分者為有效,12分以上者為顯效。
3.2 治療結果。顯效18例,有效2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5%。
4 討論
小兒腦癱病變在腦,而臨床表現在肢體的功能障礙。肌興奮治療儀采用特定的脈沖信號,能夠準確定位于各肌肉的運動點,直接興奮神經肌肉組織,使所治療的肌肉產生完整的運動,從而提高肌力。同時不斷的向大腦反饋肌電信號,通過腦內N-受體反射性的促使乙酰膽堿和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介質釋放,利于尚未恢復的腦神經細胞恢復功能,從而恢復對下一級神經細胞的控制與調節。另外,由于肌肉的收縮,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可以使肌肉的代謝增強,從而改善肌肉營養狀況。本組病例在運用治療儀同時,還配合按摩、電針、頭皮針、中藥熏蒸及功能鍛煉,有利于患兒的全面早日康復。通過臨床對這40例患兒的臨床治療觀察,臨床效果值得肯定,但缺乏對其他類型病例的對照,還需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