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探討全麻氣管插管前靜脈給予利多卡因麻醉對心血管反應不同影響,總結其臨床意義。
方法:選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64例擇期手術全麻氣管插管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例,觀察組在全麻氣管插管前靜脈給予利多卡因麻醉,對照組在全麻氣管插管前靜脈給予異丙酚麻醉,觀察兩組插管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及麻醉后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
結果:兩組組內及組間插管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兩組麻醉后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全麻氣管插管前靜脈給予利多卡因麻醉能夠有效抑制麻醉后的心血管反應,減少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提高麻醉安全性,可能與利多卡因增加麻醉深度有關。
關鍵詞:全麻 氣管插管 靜脈 利多卡因 心血管反應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066-02
全麻誘導后采取氣管導管進行氣管內插管,易引起心率增快等心血管不良反應,大部分是短暫性,不會對循環穩定患者造成嚴重影響,但對于本身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此不良反應卻非常危險。本文通過觀察探討全麻氣管插管前靜脈給予利多卡因麻醉對心血管反應不同影響,總結其臨床意義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64例擇期手術全麻氣管插管患者,男37例,女27,年齡在23~56歲,平均年齡為39.2±2.3歲,體重在42~63kg,平均體重50.1±3.2kg,均在ASAⅠ~Ⅱ級,均排除合并妊娠、肝腎心肺功能不全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例,觀察組在全麻氣管插管前靜脈給予利多卡因麻醉,對照組在全麻氣管插管前靜脈給予異丙酚麻醉,觀察兩組插管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的變化及麻醉后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兩組患者從年齡等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常規術前30min給予肌注0.1g的魯米那和0.5mg阿托品,依次靜注0.5mg/kg的咪唑安定、3~4mg/kg異丙酚、4μg/kg芬太尼和0.5mg/kg維庫溴銨,在全麻氣管插管前靜脈給予利多卡因0.5~1mg/kg麻醉,待肌肉完全松弛后,經口明視下進行氣管插管,皆由充分掌握氣管插管技術且有經驗的麻醉醫生操作,成功插管后將麻醉機連接好,進行呼吸控制,在插管后5min內無需再輔以任何藥物等刺激[1]。
1.2.2 對照組。在全麻氣管插管前靜脈給予異丙酚麻醉,步驟同上。
1.3 觀察指標。觀察記錄麻醉誘導前后及插管后即刻、插管后2min、插管后5min平均動脈壓(MAP)和心率(HR)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本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數據經SPSS13.0軟件處理,以X±S計量單位,采取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本文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數據經卡方軟件V1.61版本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組內麻醉誘導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組內及組間插管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兩組麻醉后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表2。
表1 兩組組內及組間插管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比較(X±S)
組別麻醉誘導前麻醉誘導后插管后即刻插管后2min插管后5min
觀察組MAP(mmHg)83.9±8.766.7±4.6*87.8±9.185.7±9.985.1±10.5
(n=32)HR(次/min)79.7±10.176.2±12.0*88.6±18.180.0±12.283.7±10.7
對照組MAP(mmHg)84.5±9.867.2±4.6*86.9±8.884.3±9.984.0±10.6
(n=32)HR(次/min)78.4±11.272.6±11.7*85.7±17.983.2±12.582.8±11.4
*為兩組組內比較差異顯著(P<0.05)。
表2 兩組麻醉后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組別高血壓低血壓心動過速總計
觀察組(n=32)1(3.1)01(3.1)2(6.3)
對照組(n=32)3(9.4)1(3.1)3(9.4)13(21.9)
X23.390.013.3910.05
P>0.05>0.05>0.05<0.01
3 討論
采取全麻氣管插管手術,患者喉、咽、氣管黏膜皆會受到來自氣管導管、喉鏡刺激,促交感和腎上腺系統發生興奮,增加體內釋放出兒茶酚胺,引起BP明顯升高,HR明顯增快,通常此類心血管不良反應屬于短暫性,但對于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手術患者,此不良反應影響會導致嚴重后果。本文統計發現,全麻氣管插管前靜脈給予利多卡因麻醉或異丙酚在麻醉誘導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有明顯差異,而兩種方式組間插管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無顯著差異,由表1看出,在麻醉誘導后患者生命體征出現明顯波動,平均動脈壓和心率均下降,因此,本文采取全麻麻醉誘導后,氣管插管前給予小劑量利多卡因或異丙酚靜脈給藥,能夠有助提高麻醉效果,抑制麻醉后血流變學指標波動,減少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本文還發現,利多卡因組患者在麻醉后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異丙酚組,利多卡因在減少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方面明顯占優勢,因小劑量利多卡因能夠對氣管黏膜神經末梢感受器傳入反射活動作用進行抑制,從而減少由于插管引起刺激反應,增加麻醉深度,提高全麻安全性[2]。
綜上所述,全麻氣管插管前靜脈給予利多卡因麻醉能夠有效抑制麻醉后心血管反應,減少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提高麻醉安全性,可能與利多卡因增加麻醉深度有關。
參考文獻
[1] 馬新.麻醉誘導后不同劑量利多卡因氣管內噴注對氣管插管心血管反應的影響[J].河北醫學,2012,34(1):67-69
[2] 蔣善良.瑞芬太尼復合艾司洛爾對全身麻醉患者氣管插管時心血管反應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0,17: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