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功能訓練聯合玻璃酸鈉注射液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
方法:選取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期間在我院門診接受治療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68例,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4例,對照組給予玻璃酸鈉注射液進行治療;研究組則采用功能訓練聯合玻璃酸鈉注射液進行治療。
結果:治療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64.71%,研究組為76.5%,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功能訓練聯合玻璃酸鈉注射液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更明顯、效果更持久,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功能訓練 玻璃酸鈉注射液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078-02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最為常見的非炎性滑膜關節疾病,以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為主要病理特征,多見于中老年人,所產生的疼痛和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壓力。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期間在我院門診接受治療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58.3±4.1)歲,病程2~22個月,平均(6.2±2.2)個月。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風濕學會指定的有關膝OA的診斷標準,均有活動性膝關節疼痛,勞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疼痛減輕的特點,痛點多分布在膝關節兩側及髕骨周圍。其中,39例單膝,29例雙膝。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4例,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玻璃酸鈉注射液進行治療;研究組則采用功能訓練聯合玻璃酸鈉注射液進行治療。
患者注射玻璃酸鈉時姿勢為仰臥位或坐位,保持膝關節伸直,并對髕韌帶旁進行嚴格消毒,于髕骨外緣的髕股關節間隙處進行穿刺,選用無菌注射器針頭刺入膝關節腔,抽筋關節液之后注入2m1的玻璃酸鈉注射液。拔出針頭后迅速將創可貼覆蓋于針孔處,并用手指按壓5~10分鐘。告知患者要保持針孔處的干燥、清潔,防止感染。單膝病變者,交替注射膝內、外兩側;雙膝病變者,同時注射兩膝,每周注射1次,每個關節均注射5次。
功能訓練包括:①膝部訓練:患者坐在床上輕輕擺動小腿或輪流伸直左、右膝關節并間歇屈曲各趾間和跖趾關節。患者也可以站直靠向床邊,保持身體在床前,下肢稍稍分開;雙手扶床,使腰部緩慢前屈,重心超過雙下肢,腰部向后伸展。②背部訓練:患者取仰臥位,輪流將雙膝關節屈曲至60°,足跟著地并盡量內收,或將一側膝關節伸直位舉起,屈曲各趾間和跖趾關節,動作完畢后再改換另一側下肢重復上述動作。當然,患者也可取仰臥位,下肢上舉,下肢交替進行,進行騎車練習。③側臥位訓練:患者取側臥姿勢,患側在上,屈髖和膝位,使大腿向前胸部靠攏,然后緩慢將膝關節伸直,并向后盡力伸展髖關節。患者也可以將患側下肢屈至體前,使小腿內側觸及地上,另一側膝關節伸直,向上抬起離地,維持10秒后放下。④走步訓練:患者足跟著地過渡到足趾著地,足趾略外撇,足跟前移,向后走步,然后從足趾過渡到足跟著地,前面的膝關節伸直,逐漸承受身體的重量。每個動作每天做2次,持續6個月。
1.3 評價方法。療效標準為以下4個等級:①優:好轉2個及2個以上級差;②良:好轉1個級差;③可:級差不變,但其膝關節無力感或疼痛程度有所好轉;④差:癥狀無改善或加重[1]。
1.4 統計學方法。檢驗指標資料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單位以X2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64.71%,研究組為76.5%,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組別例數優良可差總有效率(%)
對照組348148464.71
研究組3410168076.5
3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又稱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其病理特征是膝關節軟骨發生原發或繼發性退行性變以及骨質增生,表現為:關節軟骨軟化、變薄,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象牙樣硬化;關節囊纖維變形;重者關節周圍肌肉萎縮[2]。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膝關節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礙。發生膝關節骨陛關節炎常與下列因素有關。①損傷:關節內骨折、半月板損傷、髕骨脫位等原因造成關節軟骨損傷;②過度負重:由于肥胖或膝關節內、外翻畸形而致關節面過度負重;③感染或炎癥引起關節軟骨破壞;④軟骨下骨壞死:如干脆性骨炎發生關節內游離體,造成關節軟骨面損壞。
玻璃酸鈉為關節滑液的主要成分,是軟骨基質的成分之一。關節內注射的玻璃酸鈉可能與蛋白結合形成滑液中的復合物,關節滑液中玻璃酸鈉分子量增加,濃度上升,滑液的黏彈性改善,進入軟骨組織中,可抑制蛋白多糖降解,包被、保護軟骨細胞,并形成蛋白多糖聚合物。抑制軟骨退變,促進損傷的軟骨恢復。滑潤關節面,改善運動。可遮蓋、保護關節組織中的痛覺感受器,減輕疼痛。局部注射后,通過淋巴進入循環,被肝細胞吸收。玻璃酸鈉注入關節腔內24小時,即進入滑膜、軟骨表面和相鄰的部分肌肉組織以及肌間空隙,且在滑液、半月板及軟骨表面的濃度達到峰值。給藥72小時,在關節腔內的殘留量約為投藥量的10%,此時在血漿的濃度達到峰值,在肝、脾以及腎臟中均有分布,在以上臟器中的濃度可高于血漿濃度的2~6倍。無論是單次給藥還是多次給藥,玻璃酸鈉在體內的清除速率是相同的。
運動療法的目的是維持和改善關節活動度,增強肌力,增加協調性。而增強肌力訓練,其目的不僅是增強“最大肌力”,還要增強“肌肉耐力”。
綜上所述,功能訓練聯合玻璃酸鈉注射液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更明顯、效果更持久,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俞永林,任志偉,楊豐建,等.運動訓練結合玻璃酸鈉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關節功能改善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6):535-537
[2] 王敏,吳洪,冉春風,等.變速變負荷運動訓練聯合玻璃酸鈉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6):540-54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