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直腸癌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為綜合治療直腸癌提供有力依據。
方法:運用單因素及多因素回顧性分析255例施行根治性手術治療直腸癌手術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分類分析其與淋巴結轉移的關系。
結果:全組病例淋巴結轉移率為39.5%,單因素分析顯示患者性別,腫瘤位置與淋巴結轉移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年齡、腫瘤大小、大體類型、組織學類型、分化程度、侵潤深度與淋巴結轉移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得出相關因素與淋巴結轉移的密切程度依次為:侵潤深度>大體類型>分化程度>組織類型>腫瘤大小>年齡。
結論:為直腸癌淋巴結轉移與患者的年齡、腫瘤的大小、大體類型、組織類型、分化程度、侵潤深度有關,侵潤深度是轉移發(fā)生的最主要因素。腫瘤越大、侵度越深、分化越差、其淋巴轉移率越高。
關鍵詞:直腸癌 淋巴結轉移 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098-02
淋巴結轉移是影響直腸癌手術患者術后生存的重要因素,目前臨床病例很難做到查明每一個淋巴結的情況。因此研究其相關因素,揭示其潛在的風險,有助于對直腸癌患者進行臨床愈后評估,以開展預見性的綜合治療。為此我們回顧性的分析1995年6月至2004年6月的255例患者的臨床資料,以探討直腸癌淋巴結轉移的規(guī)律及其影響因素,為臨床預測淋巴結轉移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55例中男135例,女120例;年齡32~88歲,平均62歲,均經病理確診為腺癌,其中高分化42例,中分化180例,低分化33例。發(fā)生淋巴結轉移100例,轉移率為39.5%。
1.2 手術方法。按患者性別、年齡(30~40、41~50、51~60、61~70)、腫瘤所在位置(直腸上段及腹膜反折以上、直腸下段及腹膜反折以下)、腫瘤大小(腫瘤直徑≤3.0cm,3.1~5.0cm,>5.0cm)、侵潤深度(粘膜層,肌層,漿膜層,漿膜外)、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大體類型(隆起型、潰瘍型、侵潤型、膠樣型)、組織學類型(乳頭狀腺癌、管狀腺癌、粘液腺癌、印戎細胞癌)及淋巴轉移情況。常規(guī)直腸癌根治手術,清掃腸系膜下血管周圍淋巴結,不常規(guī)行高位結扎,盆腔清掃采用直視下銳型分離,手工或吻合器混合,低位吻合不常規(guī)行預防性造口,癌腫距肛緣≤5cm則作人工肛。
1.3 統(tǒng)計學處理。用SPSS1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Crosstabes過程逐個分析因素與淋巴結轉移的關系,篩選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的因素進行Logistic Regression多因素回歸分析。
2 結果
性別與淋巴結的轉移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不同年齡段的淋巴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40歲以下的直腸癌患者淋巴結轉移率高,50~70歲年齡段的患者淋巴結轉移率相對較低,而70歲以上患者淋巴結轉移率又見上升;腹膜返折上或下其淋巴結轉移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隨著腫瘤直徑的增大,淋巴結轉移率顯著遞增;腫瘤成隆起型(包括盤狀型)、潰瘍型(潰瘍侵潤型、侵潤潰瘍型)、侵潤型及膠樣型生長者淋巴轉移率依次遞增,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隨著腫瘤侵襲的加深,淋巴結轉移率顯著上升,乳頭狀腺癌、管狀腺癌、粘液腺癌及印戎細胞癌的淋巴結轉移率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隨著癌組織分化程度的降低淋巴結轉移率明顯升高。
3 討論
影響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因素,從本組資料來看,<40歲低年齡組患者的淋巴結轉移明顯高于40~50歲組的和>60歲組的,其差異具有顯著性,究其原因我們認為<40歲組的患者處于旺盛時期,直腸癌皆為低分化、惡性程度高的腺癌,而且青年組在臨床上易被漏診誤診,發(fā)現(xiàn)時大都屬于晚期。腫瘤組織學類型按淋巴結轉移率由低到高排列依次為乳頭狀腺癌、管狀腺癌、粘液腺癌和印戎細胞癌。造成差異的原因可能是他們的生長方式不同,乳頭狀腺癌多呈隆起型生長,管狀腺癌多呈潰瘍型生長,而粘液腺癌和印戎細胞癌多為侵潤性生長。腫瘤的分化程度決定腫瘤的惡性程度,侵襲力高的腫瘤其分化程度都較低,如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印戎細胞癌等。隨著癌細胞分化程度的降低,淋巴結轉移率逐漸升高。腫瘤的各臨床病理因素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lián)[8],例如低齡患者中往往高度惡性的腫瘤發(fā)生率較高,同樣類型的腫瘤其大小與浸潤深度成正比,腫瘤的生長方式取決于組織學類型,而生長方式及分化程度又與腫瘤的浸潤相關聯(lián)。在這些相互關聯(lián)的因素中與淋巴結轉移的密切程度依次為:浸潤深度>大體類型>分化程度>組織類型>腫瘤大小>年齡。腫瘤浸潤深度是影響淋巴結轉移最主要的因素。淋巴轉移是影響直腸癌術后生存最關鍵的因素,臨床實踐經驗和大量的研究資料證明,無淋巴結轉移者5年生存率為60%~80%,而有淋巴結轉移者其5年生存率為30%左右。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術后常規(guī)病理切片判定陰性的淋巴結中存在著微轉移,而在臨床工作中還根本不具備為每一例患者進行高規(guī)格病理學檢查的條件。因此,研究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因素,根據臨床病理參數,預測淋巴結轉移的風險,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直腸癌的淋巴結轉移取決于腫瘤的浸潤深度并與患者的年齡、腫瘤的大小、大體類型、組織類型、分化程度密切相關。對腫瘤較大、呈浸潤型生長、分化較差、浸潤較深的直腸癌患者,術中應盡可能徹底清除引流區(qū)域內的淋巴結,術后不論病理報告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均應進行積極的輔助性治療,以減少術后復發(fā),提高生存率。
參考文獻
[1] 顧晉主.下消化道腫瘤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6-67
[2] 陳紹勤,許東坡,戴起寶,等.結直腸癌和同時性肝轉移灶轉移化因子β1的表達[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
[3] 施清泉,周志平,葉超平,等.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術后治療的療效分析[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
[4] 周永建,宛鳳玲,姚麗華,等.CyclinE在直腸癌預后判斷的價值及與血管侵襲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胃腸外科學雜志
[5] 劉寶善,許玉成,王輝,等.大腸肛門腫瘤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48
[6] 蔣會勇,卿三華.大腸癌淋巴結轉移相關因素研究現(xiàn)況[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