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手術切口感染的常見原因及防治措施,總結臨床經驗以降低傷口感染發生率。
方法:對2010年7月—2011年5月我院收入進行手術的1228例患者進行普查,對發生術后切口感染的70患者進行相應治療,記錄并作回顧性分析。
結果:我院手術切口感染率5.7%,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7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感染治療時間3天至15天不等。
結論:術后切口感染較常見,一旦感染應該采取措施積極治療,預后良好。
關鍵詞:切口感染 臨床治療 原因 抗生素 預防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00-02
手術切口感染是外科最常見的醫院感染之一,約占外科醫院感染的15%—40%[1]。近年來,由于抗生素濫用致細菌抗藥性增強、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護理手段不當等,使外科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因此,臨床上如何降低切口感染,針對切口感染又如何防治,提高治愈率,是外科醫生在臨床工作中值得關注的問題。現將我院切口感染情況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普查2010年7月—2011年5月我院外科收入進行手術的1228例患者,結果70例發生切口感染。其中闌尾炎25例,痔瘡14例,乳腺癌11例,胃癌8例,直腸癌6例,其他6例。
1.2 原因。①肥胖:患者在切口部位容易脂肪液化、壞死及液體積聚等,從而導致發生感染概率顯著高于正常體重者[2]。②伴有糖尿病:糖尿病能降低纖維母細胞和影響肉芽形成,影響切口愈合;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高血糖環境易致水腫,有利于細菌生長,這些均易致發生切口裂開和感染[3]。③年齡:一般認為,醫院手術切口感染率有隨著年齡增大而呈增加趨勢,尤其60歲以后感染率較高。④手術時間≥3h:手術時間越長,切口暴露時間也越長,受空氣或切口附近細菌感染的機會越大;手術時間超過3h者,術前2—3h預防性使用抗生素。⑤惡性腫瘤[4]:患者本身免疫功能降低,放、化療加重免疫功能紊亂及缺陷;腫瘤細胞壞死產生的中毒產物致機體代謝紊亂等均使感染率增加。⑥開放引流:使皮膚表面細菌容易進入患者體內,故需要嚴格掌握其適應證。除外上述因素,切口感染作也受醫院環境、病區常駐菌群、抗生素使用情況等影響。
2 臨床治療
2.1 局部處理[5]。①保護切口感染部位:避免受壓,適當制動或固定以避免感染擴散。②理療及外用藥物:早期局部熱敷或超短波、紅外線輻射等;淺部組織腫脹者用50%硫酸鎂液濕熱敷。③手術治療:有膿腫形成者可切開排膿,并嚴密觀測病情。
2.2 抗生素的應用。切口感染治療的主要措施。較輕或者局限感染可不用活口服抗生素;范圍較大或有擴散趨勢者應全身用藥。切口感染者開始時用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可選用青霉素、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及頭孢類等,病情嚴重者要靜滴。及時行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選擇敏感抗生素,導致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及綠膿桿菌[6]。葡萄球菌所致切口感染,臨床醫生首先判斷是否為抗藥性,如果是抗藥性的,則不用β-內酰胺類抗生素,治療時應選用萬古霉素及替考拉寧,但是需注意千萬不要把萬古霉素作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常規和預防性治療藥;由于兩種藥物口服吸收較低,所以治療時靜脈注射為首選用藥方式。雖然大腸埃希菌耐藥性明顯增加,但是他唑巴坦/哌拉西林仍是治療的有效藥物。綠膿桿菌對三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高,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增加,治療時如單用一種抗生素易失敗,故應考慮抗生素聯合應用,可氟喹諾酮類和氨基糖苷類聯合,兩種抗生素聯合時尤其要考慮有無理化、藥理等配伍禁忌;一般不聯用三種以上的抗菌藥物。
2.3 全身支持治療。保證病人充足的睡眠及休息,維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加強營養,根據情況優先采用腸內營養方式或腸外營養支持,維持液體平衡;對于貧血、白細胞減少或低蛋白血癥的患者,適當給予成分輸血;傷口感染致體溫過高者給予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積極有感染誘因的疾病如糖尿病人的酮癥及高血糖、腎功能不全者的氮質血癥等;感染誘發過度炎癥反應可用糖皮質激素和炎癥介質抑制劑等,免疫力低下者給予丙種球蛋白及干擾素等治療。
3 預防
必要時可在手術前2h預防用藥,選擇一種廣譜抗生素聯合抗厭氧菌的替硝唑靜滴,如氨基糖甙類(依替米星0.3g),或二代頭孢(頭孢美唑2g)。手術時應注意保護切口,吸凈膿液,必要時清洗腹腔,可用抗厭氧菌藥物滅滴靈的生理鹽水反復清洗;需要放置引流管,嚴格掌握適應癥,清洗傷口;術后繼續支持療法如靜脈輸液、止痛鎮靜及抗感染等;及時拔除引流物。
4 結果
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7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感染治療時間3天至15天不等。
5 討論分析
臨床上出現切口感染后,應該積極治療,可依據病情采用局部處理、抗生素使用及全身支持治療等,其中抗生素應用占主導地位,應該積極總結抗生素治療的經驗以提高自身的用藥水平。本組70例切口感染患者均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單靠臨床治療還遠遠不夠,這不是我們的目的,平時應該加強切口感染的預防,做到防病于未然。
參考文獻
[1] 周賢剛.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6(9):112
[2] 陳修義.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臨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19):220
[3] 趙湜,毛紅.糖尿病醫院感染與危險因素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0,(4):266
[4] 尤正東.淺析普外科傷口感染臨床治療[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03(12):148
[5]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第7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49
[6] 蘭寶霞.1072例傷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分析[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10,12(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