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討急腹痛的臨床護理觀察及轉歸干預方法,為臨床護理以及轉歸干預提供借鑒。
方法:我院在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共有68例留院觀察急腹痛患者,全部患者在觀察室由護理人員進行詳細地護理觀察以及準確記錄,本文對記錄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結果:經過臨床診斷,確診為急性闌尾炎8例,胃潰瘍8例,腸梗阻7例,腸穿孔7例,胰腺炎6例,宮外孕5例,胸膜炎5例,腸癌4例,胃穿孔3例,腸道蛔蟲2例,輸尿管結石2例,急性胃擴張、經前緊張癥、主動脈夾層破裂、幽門梗阻、腸系膜動脈栓塞、尿毒癥、自發性血氣胸、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卵巢黃體破裂、藥物不良反應以及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各1例;所有患者均獲得了精心細致地護理觀察,并依據病情的不同采取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除了有2人因為病情惡化轉院治療之外,其余66例患者病情均好轉,好轉率為97.1%(66/68)。
結論:發病急、病因復雜、病情發展快是急性腹痛的顯著特點,因此在留院觀察的過程中必須要給予細致、認真、嚴格的護理觀察,護理觀察的質量直接影響了患者后續的轉歸干預治療效果,本研究證實,科學有效的急腹痛護理觀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轉歸干預效果。
關鍵詞:急腹痛 護理觀察 轉歸干預 臨床經驗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20-01
在就診的急診中,急性腹痛是比較常見的病癥之一。發病急、病因復雜、病情發展快是急性腹痛的顯著特點,因此,對急腹痛患者給予嚴密的觀察和細致的護理非常關鍵。我院在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共有68例留院觀察急腹痛患者,全部患者在觀察室由護理人員進行詳細地護理觀察以及準確記錄,為了能夠給急腹痛的臨床護理以及轉歸干預提供借鑒,本研究分析并探討了急腹痛的臨床護理觀察及轉歸干預方法?,F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院選擇我院在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8例留院觀察急腹痛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23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78歲,平均45.6歲。
1.2 方法。在護理中,注意觀察急腹痛患者的痛苦病情程度、患者體溫、皮膚顏色、疼痛部位、患者血壓、患者脈搏、是否有休克與暈厥,對于女性患者還應該觀察是否存在陰道流血情況。
2 結果
急腹痛患者疼痛部位:下腹痛23例,上腹痛28例,中腹痛17例,其中有8例伴有放射性痛、6例伴有轉移性右下腹痛。在護理觀察中,出現休克與暈厥同17例。急腹痛原因確診時間最短3.5小時,最長4d,平均11.5小時。
經過臨床診斷,確診為急性闌尾炎8例,胃潰瘍8例,腸梗阻7例,腸穿孔7例,胰腺炎6例,宮外孕5例,胸膜炎5例,腸癌4例,胃穿孔3例,腸道蛔蟲2例,輸尿管結石2例,急性胃擴張、經前緊張癥、主動脈夾層破裂、幽門梗阻、腸系膜動脈栓塞、尿毒癥、自發性血氣胸、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卵巢黃體破裂、藥物不良反應以及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各1例;所有患者均獲得了精心細致地護理觀察,并依據病情的不同采取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除了有2人因為病情惡化轉院治療之外,其余66例患者病情均好轉,好轉率為97.1%(66/68)。
3 討論
3.1 護理觀察。①在臨床將人體腹部換分為9個區域,方便臨床判斷急腹痛病因,腹部疼痛部位的不同以及疼痛部位的轉移均是臨床診斷急腹痛病因的重要依據。所以在護理過程中,應該明確患者的疼痛區域。②能夠導致急腹痛的常見病因主要包括:急性闌尾炎、臟器穿孔、宮外孕破裂、急性炎癥(如膽囊炎、泌尿生殖系統癥等)、臟器扭轉、急性機械性腸梗塞、血管疾?。ㄈ缰鲃用}瘤)、腹部閉合性損傷、急性胰腺炎、急性肝周炎以及變態反應性腹痛等,除了掌握以上疾病以外,還應該掌握腹型癲痛以及腹型過敏性紫斑等全身性疾病導致的腹痛。③熟悉不同疾病腹痛的常見部位.注意觀察病人的意識、表情、姿勢、體位、面色、皮膚鉆膜等,要認真傾聽患者主訴、起病原因、發作時間、腹痛部位等,為進一步臨床觀察打下基礎。④了解發作的誘因、癥狀出現的順序、發展的規律、腹痛開始的部位、時間、性質及惡心、嘔吐、排氣、排便等癥狀,并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心律、心率的變化。詢問既往史,有些急癥腹痛與既往疾病有因果關系;詢問女性患者的月經、生育史,為婦科急腹癥的診斷提供線索。
3.2 轉歸干預。急性腹痛因為病情的復雜性和變化性常常作為留院觀察的疾病,從而對護理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護理觀察的過程決定了患者最終的善惡轉歸.在許多特殊類型的腹痛病例報道中都提到護理的重要性.護士不但要具備有細致的觀察能力,豐富的醫學知識和良好的記憶力,對病情觀察要耐心、細致、準確多看、細問,復查了解分析病情發展過程中的遺漏點,特別是對病人疼痛的部位、性質、時間和程度及發病的誘因要進行全面的了解。
參考文獻
[1] 高鳳仙.232例婦科急腹癥的臨床分析及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08(13):125-126
[2] 包鳳茹.急腹癥的觀察及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0(3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