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新生兒體溫過低的發生原因與對癥護理方法。
方法:選擇2008年2月到2011年9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經陰道分娩的新生兒200例,記錄入院體溫,從病歷中記錄可能影響患兒體溫的各項因素。
結果:本組中體溫過低21例,發生率為10.5%。低體溫的發生與寒冷季節出生、低出生體重及窒息史有顯著正相關(P<0.05)。
結論:嚴重的低體溫會導致新生兒各個系統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早產兒的存活率,其發生原因與寒冷季節出生、低出生體重及窒息史有明顯關系,要加強對癥護理。
關鍵詞:新生兒 體溫過低 發生原因 對癥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20-02
由于很多因素的影響,新生兒出生后面臨體溫的降低的問題,恢復保持新生兒體溫的方法很多,但多數方法可導致不同程度的母嬰分離[1]。有研究顯示新生兒出生后不做臍帶和其它新生兒處理,即刻進行母嬰皮膚接觸30分鐘有利于保持新生兒體溫[2]。但是出生后30分鐘內母嬰皮膚接觸不利于保持新生兒體溫。本文為此具體探討了新生兒體溫過低的發生原因,并提出了相關對癥護理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2月到2011年9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經陰道分娩的新生兒200例,入選標準:新生兒胎齡在37-42周之間;經陰道分娩者;新生兒出生體重>2000g;新生兒無先天性畸形和疾病;新生兒1分鐘、5分鐘Apgar評分:9-10分;母親知情同意,自愿參加。
1.2 研究方法。入院時以水銀體溫計(測量范圍30-42℃)測量肛溫,此即為入院體溫。從病歷中記錄可能影響患兒體溫的各項因素:胎齡、出生體重、出生季節、出生地點、分娩方式、Apgar評分、性別,同時記錄預后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低體溫的危險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200例新生兒中,男101例,女99例。入院年齡2.21±3.11小時,平均胎齡30.25±2.421周,平均入院體溫35.8±1.42℃。以體溫<35℃代表為新生兒體溫過低,本組中體溫過低21例,發生率為10.5%。
2.2 發生原因分析。我們對可能與新生兒低體溫相關的危險因素進行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低體溫的發生與寒冷季節出生、低出生體重及窒息史有顯著正相關(P<0.05)。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新生兒體溫過低的發生原因分析
選入因素回歸系數標準誤Wald X2值P值OR值
出生季節0.78520.175222.12520.00004.8621
窒息史0.65210.28996.25140.01252.6251
出生體重0.52780.152218.5250.00001.6987
2.3 預后情況。經過合理的對癥護理后,新生兒200例都痊愈出院,無死亡新生兒。
3 討論
眾所周知,新生兒體溫過低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礙,引起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血糖等代謝異常,降低機體免疫力及代謝率,影響新生兒存活率,而且體溫越低,持續時間越長對預后的影響越大[3]。本文以體溫<35℃代表為新生兒體溫過低,體溫過低21例,發生率為10.5%。
在發生因素中,諸多因素如胎齡、臍帶繞頸、窒息史、分娩方式、復蘇、體重、胎膜早破、母親產前激素的應用等均可能與新生兒低體溫有關[4]。本文研究顯示,低體溫的發生與寒冷季節出生、低出生體重及窒息史有顯著正相關(P<0.05)。可見新生兒周圍環境溫度受外界氣溫影響較大。尤其是一些基層醫院由于保暖設備匱乏,產房內環境溫度更容易受外界氣溫影響,在寒冷的季節室溫往往更低。因此,若不重視產房內環境溫度的控制,早產兒娩出后很容易出現低體溫。窒息與低體溫密切相關,推測可能與窒息缺氧時大腦血流量減少,導致腦損傷,使機體體溫調節功能發生障礙、產熱減少,以及復蘇時間長沒有足夠重視保暖問題等原因有關[5]。出生體重是影響新生兒入院體溫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胎齡越小、體重越輕,體溫調節中樞功能越不完善,體表面積也相對較大,皮下脂肪更薄,儲存的熱量也更少,所以更容易出現低體溫。
在護理方面,首先要重視新生兒娩出后所處區域的周圍環境溫度,一旦新生兒娩出后要立即放在輻射臺上,用干燥的預熱好的毛巾迅速輕柔的吸干身上的羊水;盡量避免人員走動,以減少散熱。極低、超低出生體重兒以可采取封閉式包裹方式減少散熱。有研究發現把剛娩出的超低出生體重早產兒立即放入聚乙烯袋中,其轉入ICU時的體溫明顯高于未用聚乙烯袋包裹組,而且未發現明顯副作用[6]。
總之,體溫是人體重要的生命體征之一,嚴重的低體溫會導致新生兒各個系統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早產兒的存活率,其發生原因與寒冷季節出生、低出生體重及窒息史有明顯關系,要加強對癥護理。
參考文獻
[1] 趙任勇,金仲德,黃達樞.低體溫對新生兒的影響[J].臨床兒科雜志,2008,11(2):133
[2] 林峰,黃小飛,饒高峰,等.新生兒體溫及其變異因素的臨床研究[J].臨床兒科雜志,2010,9(2):635-637
[3] Knobel RB,Wimmer JE Jr,Holhort D.Heat loss prevention for preterm infants in the delivery room[J].J Perinatol 2010,25(10):30-38
[4] 姜梅,張麗華.出生后立即與母親皮膚接觸有利于新生兒保溫[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2):140-141
[5] 鄭彩霞,王曉暉.母嬰不同早接觸對剛出生新生兒體溫恢復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0,21(4):304-305
[6] 唐素華,王婧嵐.兩種不同溫度環境下新生兒處理結果分析[J].中原醫刊,2009,32(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