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加深對手術室感染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抓好手術消毒隔離工作。科室自查和院感染室隨機抽查相結合,通過各種檢測查出不足,找原因,進行及時整改和總結。只有加深對醫院感染重要性的認識,才能抓好有關醫院感染工作,從而提高手術室感染管理水平。
關鍵詞:手術感染 護理對策 術后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30-01
感染手術主要是指手術部位已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或直接暴露于感染區中的手術。包括有急性感染灶的手術、各空腔臟器破裂和穿孔的手術以及有嚴重污染傷口的手術。手術過程中,患者的血液、引流液、組織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對周圍環境及手術者均造成污染。如處理不當,可引起交叉感染,甚至引起某一菌種所致疾病的暴發和流行。常見的感染手術有:各部位膿腫切開或切除(皮膚、闌尾、膈下、胰及各體腔等),胃、腸、闌尾穿孔,皮膚蜂窩織炎,感染性創傷,燒傷感染,炭疽,氣性壞疽,破傷風等。
1 術前護理要求
1.1 術前訪視患者及其親屬。手術患者非常需要有一位了解并參與手術全過程,熟悉并信任的護士守候在身旁,并獲得關心和照顧。因此,術前訪視的巡回護士應向患者介紹手術環境、術前須知、術前注意事項、進出手術室的過程、要求等,使患者對手術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減少陌生感和恐懼心理。如去手術室前要去除飾物、手表、義齒等,講解鎮痛與麻醉、與手術腸蠕動恢復的相互關系,講解術中留置各種引流管道對康復的影響,訪視過程中,對于患者提出的特殊問題,盡量保持與手術醫生口吻一致,必要時讓主管醫生解釋,做好保護性醫療措施,同時避免傷害患者自尊,注意保護患者隱私,讓患者獲得更多的信息,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
1.2 手術間的合理安排。手術室應設有感染手術間,無感染手術間的應將感染手術安排在非感染手術之后進行。手術間的設置應有利于環境和物品的消毒,物品的放置不可過分擁擠,破傷風、氣性壞疽、炭疽等傳染性強,一旦造成交叉感染,后果嚴重。對這類患者,一經確診,盡可能安排在病房手術,如需在手術室手術時,應將手術間內暫不用的物品、器械搬到室外,不能移動的物品器械用大單覆蓋,以減少污染范圍。
1.3 用物的準備。術前30min準備好術中需要的各種器械、物品及術后工作人員泡手和擦拭物品及消毒液,備物應盡量齊全,以盡最大可能減少手術過程中與外室的接觸、交流或手術結束后未經消毒處理就人員外出,以免造成周圍環境污染。
2 術中護理
2.1 一般護理。患者入手術室后,要根據手術通知單進行必須的查對制度,嚴格核對患者姓名、科室、床號、住院號、手術名稱、手術部位(何側)、手術時間及術前醫囑執行情況。要熱心接待,主動與患者溝通,關心患者,了解術前1天的飲食和睡眠情況,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
2.2 嚴格限制手術間人數。感染手術一般不安排人員參觀。
2.3 防止交叉感染。手術過程中手術間人員不能任意外出,如必須外出時須按術后處置方法經特殊處置后方可外出。手術過程中臨時借用其他手術間的物品器械時,應由室外專人向室內人員傳遞,進入室內的器械物品必須經相應處置后方可拿出。
2.4 加強自我防護措施。特殊感染手術(破傷風、氣性壞疽、炭疽和艾滋病等)室內工作人員要戴手套,穿隔離衣,術中使用過的敷料、引流液、沖洗液、切除組織和臟器等應集中放置于無滲漏的袋或容器中,污染液體的抽取和放出動作應輕柔,盡量減少對工作環境及工作人員的污染。
2.5 做好術中護理記錄。嚴格物品清點制度,防止差錯事故的發生。術前、術中關閉體腔或深部創口前,巡回護士、器械護士與第二助手嚴格清點各物品數字,核對無誤方可關閉體腔或深部創口,縫合至皮下時再清點1次,并做好登記工作。手術完畢再清點復核,保證與手術前的物品數目相符,嚴防異物遺留在體腔或組織腔內。術中出血量、輸血量、輸液量、尿量、生命體征、術中特殊用藥及用量、術中置入物等均應準確記錄。
3 術后處置
3.1 工作人員的處置。一般化膿性感染,手術人員于手術結束后脫除手術衣、手套后即可外出,傳染性強的特殊感染手術,手術結束后,手術間人員脫除手術衣、手套或隔離衣后,必須用消毒液浸泡雙手,在手術間門口更換清潔鞋后方能外出,并經沐浴、更換口罩和帽子后方可參加其他工作。
3.2 手術器械、物品的消毒。手術中使用的器械、物品均應先經有效消毒后再清洗,無菌物品實行雙消毒制,即先消毒后清洗,再送滅菌。不能浸泡滅菌的物品,如手術床、器械臺、無影燈、吸引器等可使用同樣濃度的消毒液擦拭其表面,或對物體表面進行噴灑,作用30~60min,也同樣能起到消毒效果。
3.3 污染布類的處理。一般化膿性感染手術中使用過的布類物品,于手術結束后拆下單獨包裹送洗衣房處理,其他感染手術中使用過的布類物品(包括厭氧菌、綠膿桿菌、破傷風、炭疽、氣性壞疽等)必須經有效浸泡消毒后,或用清潔單嚴密包裹后送高壓蒸汽處理后送洗衣房洗滌。
3.4 污染環境的處理。地面、墻壁用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噴灑或擦拭,室內空氣用紫外線照射,一般細菌感染的消毒時間為1h,病毒感染或需殺滅細菌芽孢時,照射時間可達2h。
3.5 污物的處理。①引流物沖洗液等污染液體按1∶5加入含氯消毒劑干粉攪拌均勻,靜止后2~6h后棄去;②敷料、清除的病殘組織及少量液體可用不滲漏袋嚴密包裹后焚燒;③消毒地面、物體表面時使用的拖把、抹布經有效消毒后方能再次使用。
4 術后護理
4.1 繼續服務保障,促進患者康復。及時向患者報告手術成功的消息,以安定情緒加速康復,使患者情緒保持樂觀向上,對手術歷時長、特殊體位或身體瘦弱者,重點觀察局部皮膚是否受損、有否受壓等,及時發現并協助解決。
4.2 解釋患者提出的護理問題。重點是術后鎮痛對腸蠕動的影響,留置管道對局部的刺激,注意事項以及術后臥床的具體要求等。避免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4.3 征求反饋意見。征詢護理服務質量的意見和建議,有助于評估術中護理效果,針對問題與不足制定措施,做好手術室全程護理,加快手術室護理工作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永祥.加強手術室管理控制醫院感染.中國實用醫藥.2008
[2] 潘孟昭,主編.護理學導論.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