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神經重癥監護內容及護理要點。
方法:對我院2010年開展神經內科重癥監護工作以來,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需要重癥監護的內容及護理要點進行分析。重點分析了昏迷、呼吸肌麻痹以及院內感染。
結論:認真做好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重癥監護,可以減少疾病的并發癥,并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缺血性腦血管疾病 重癥監護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32-02
血管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及生存質量的疾病,缺血性腦血管病占我國成人腦血管意外發生總數的75%~85%。據統計,其中缺血性腦卒中70%以上是由顱外動脈病變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最常見的是一側或雙側的頸動脈狹窄,或者是椎-基底動脈狹窄。這類疾病病性險惡,患者常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昏迷,甚至死亡的情況。所以在臨床工作中,遇到這類病人,應根據病情收治入院,并進行重癥監護。常規的重癥監護包括一般監護和加強監護。一般監護包括:心理護理、護理評估、監測、基礎護理、飲食護理及實驗室檢查。而加強監護則包括體溫、循球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血液系統、消化系統監測、腎功能、肝功能及細菌學監測等。
神經科重癥監護病房在國際上開展時間不長。在我國,目前尚未有固定的模式和規范化程序可供借鑒。我院于2010年起開展神經內科重癥監護工作,結合我院神經科重癥監護的開展情況,現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重癥監護及護理中注意的問題報告如下:
1 我院開展神經科重癥監護的模式
目前國際一般的流行的方式有三種,即神經內外科聯合模式,這種模式較為常見。優點是集中設備,投入少。但由于神經內科疾病的患者容易并發各種感染,也給神經外科術后的患者增加了感染的機會。第二種模式是與普通重癥監護聯合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是設備集中,生命支持的監護和治療更為強化。缺點是不能突出神經系統監護的特點。第三種模式即為單獨神經內科的重癥監護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結合神經系統疾病的特點把神經科重癥監護的臨床和研究深入下去。但投入較大。我院采用的是第一種模式。
2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常表現為嗜睡、昏迷,癲癇甚至心衰等臨床癥狀
有些基底動脈閉塞的患者還需要進行機械通氣。對于患者的監測與護理需要注意以下幾個部分:
2.1 昏迷的監測與護理。昏迷表現為意識的完全喪失,對外界的刺激無意識反應,并引起運動、感覺、反射功能和大小便障礙。在監測過程中,可以通過修訂后的格拉斯哥-匹斯堡昏迷評分(GPCS)來進行,最高分為35分,最低分為7分,分數越低,表示昏迷的程度越深。[1]護理要點:
2.1.1 呼吸通暢,預防肺部并發癥,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經常翻身、叩背、吸痰。
2.1.2 預防褥瘡,定時更換體位,保持床鋪平整、干燥、清潔無污。
2.1.3 生活護理。每天做2-3次口腔護理。鼻飼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全流食。預防泌尿系感染,同時保持大便通暢,若3天無大便者、應給予通便灌腸或定時服用緩瀉劑。每日早晚用無菌鹽水沖洗后涂眼藥膏,并覆以凡士林油沙,用眼藥水交替點眼1次/2h,預防角膜炎。
2.2 呼吸肌麻痹的監測與護理。有些基底動脈閉塞的患者會表現為呼吸肌麻痹。這時,呼吸運動障礙導致通氣功能不良,引起機體缺O2而產生如呼吸困難、低氧血癥、CO2貯留、酸堿平衡失調等問題。這類患者需要重點進行血氣分析監測及心電監護。通過血氣分析,及早地判斷呼吸衰竭。護理要點:
2.2.1 維持呼吸功能,建立呼吸通道。若使用了呼吸機,需要定時沖洗氣道。若進行氣管插管的患者需要及時清理痰液,吸痰前后均應給予純氧吸入。
2.2.2 預防肺部并發癥。吸痰,運用霧化稀釋痰液。對于肺部深處濃稠的痰液,可通過體位引流進行。若出現發熱癥狀,需及時進行降溫護理。
2.2.3 營養支持。做好管飼喂養的護理,定時監測胃內有無殘留物發生,保障腸內營養的正常供給。如果出現胃腸道癥狀,必要時給予鼻飼及胃腸動力劑對癥處理。
2.2.4 心理護理。機械通氣患者因為不能用語言表達,對于一些神志清楚但須長時間機械通氣患者,易出現焦慮、恐懼、抑郁。護理人員可以采取手勢提示法、實物圖片法、寫字板等方式,多與病人進行溝通,解釋病情,并幫助患者樹立信心,配合治療與護理,早日康復。[2]
2.3 預防院內感染。病原菌經空氣傳播疾病是醫院感染的重要途徑之一,污染的空氣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3]因此,在護理需注意:
2.3.1 定期開窗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通。
2.3.2 加強管理,限制探視人數,減少不必要醫護人員流動,以保證醫療空間環境的潔凈。
2.3.3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經常性地開展有關醫院感染知識的學習和培訓,提高消毒技術,規范消毒環節,保持室間整齊清潔。
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患者,認真做好病人的重癥病情監測,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促進患者的身體恢復。
參考文獻
[1] 徐廣波.腦血栓形成的臨床護理[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3(3):183-184
[2] 謝雪珍,曾曉云.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醫藥導報,2008(4):67-68
[3] 鐘月桂.神經科重癥監護室空氣微生物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0,22(7):65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