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小兒腸炎院外護理的措施和方法。
方法:回顧小兒腸炎77例,經治療好轉后,轉院外家庭護理,經院外家庭護理,均痊愈。
結論:院外家庭護理是醫院護理的延續。對于小兒腸炎,家庭護理是極為必要的,既可以消除患兒對醫院的陌生感,使患兒早日康復。又能夠豐富患者家屬在育兒方面防治疾病、衛生保健的知識,對患兒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小兒腸炎 家庭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61-02
小兒腸炎主要是由腸道內感染(如輪狀病毒、柯薩奇病毒,致病性大腸桿菌及其他梅毒等)或腸道外感染(如肺炎、中耳炎、泌尿道感染等和喂養不當)所致。發病急驟,常在食后2~24h發病,臨床常見大便次數增多,水樣便、泥狀便、或蛋花樣便。可伴發熱、脫水等癥狀。為小兒夏季和秋季最常見的胃腸疾病之一。我院2011年7月~2011年11月在我院兒科住院的小兒腸炎77例,經治療好轉后,轉院外家庭護理,均痊愈。現把我院小兒腸炎院外家庭護理指導措施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1年7月~2011年11月在我院兒科住院的小兒腸炎77例,其中男43例,女34例。≤1歲35例,1~2歲13例,3~5歲29例。以腹瀉為主要癥狀,排蛋花湯樣或黃綠色便,大便次數每天>10次的40例,每天<10次的37例,經治療好轉后,轉院外家庭護理,均痊愈。
2 家庭護理措施
2.1 環境護理。患兒需臥床休息,室內環境安靜、溫度適中、衣被不可過厚。注意居室衛生以及通風、裝紗窗、撲滅蒼蠅、蟑螂等,保持環境清潔。定期對進行居室進行消毒。
2.2 防止交叉感染。避免帶患兒到公共場所。家長在接觸患兒前后或換尿布前后均應洗手消毒。對母親的乳頭或奶瓶奶頭進行徹底消毒滅菌。
2.3 補液。小兒腸炎按脫水程度分輕、中、重三度。按脫水性質分高滲、等滲、低滲性脫水。對于輕度脫水患兒常采用口服補液,中度以上脫水給與靜脈補液。
2.3.1 口服補液。遵醫囑在規定時間內給患兒服完所需液體。每10~15min喂入20~30ml。喂入累積的損失液量不少于4h,也不超過6h。時速過快可造成血鈉升高,過慢則脫水不易糾正。對不能口服補液的患兒可采用鼻飼法或鼻飼點滴法,同時按醫囑給予適量的鎮靜劑。口服補液后如嘔吐嚴重要及時與醫生聯系,必要時改為靜脈輸液。
2.3.2 靜脈補液。遵醫囑根據病情隨時補充5%碳酸氫鈉或11.2%乳酸鈉、10%葡萄糖酸鈣,若患兒煩躁、哭鬧不安,可按醫囑給適當鎮靜劑。靜脈補液時,要注意滴速,按醫囑在規定時間內靜脈滴注定量液體及藥物。滴注過慢,脫水不易糾正,過快則易致肺水腫,增加心臟負擔而引起心力衰竭。若補液后出現低鉀血癥,應及時與醫生聯系,考慮檢查血鉀和補鉀。
2.4 準確記錄出入水量。
2.4.1 記錄出水量。要詳細記錄患兒大小便次數、性質和量。記錄嘔吐次數、顏色、性質。對嘔吐的患兒要把頭偏向一側,吐后用溫開水清潔口腔。
2.4.2 記錄入水量。詳細記錄每次補液的時間、量、液體、內容物、口服飲料等。每12h統計出入量1次,如果入量<80~90ml/(kg?d),或腹瀉、嘔吐嚴重者及時與醫生聯系。
2.5 飲食護理。給與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停喂不消化和含油脂多的食物。少食多餐,對腹瀉輕的患兒減少飲食,母乳喂養者縮短喂奶時間,延長間隔時間。對腹瀉嚴重或嚴重嘔吐應禁食,一般禁食18~12h不等。加強口腔護理。
2.6 局部護理。
2.6.1 降溫措施。當體溫在38.5℃左右或以上時,物理降溫比較安全有效。如患兒高熱不退,應及時送檢大便,避免菌痢的發生,同時送醫院進行對癥治療。
2.6.2 臀部護理。每次便后需沖洗臀部并涂油。如有尿布疹需及時涂羊毛脂膏。
2.7 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密切觀察患兒精神、面色、體溫、呼吸節律、腹部及大便性狀,及時發現低鉀、低鈣和高鈉血癥及脫水酸中毒,及時報送醫院請醫生采取相應的措施。
3 討論
小兒腸炎是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腹瀉,主要是胃腸道混亂綜合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兒食用不潔東西引起,故在家庭看護之中,要注意食物的清潔及保存以及用具的衛生。對于小兒腸炎,家庭護理是極為必要的,既可以消除患兒對醫院的陌生感,使患兒早日康復。又能夠豐富患者家屬在育兒方面防治疾病、衛生保健的知識,對患兒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志敏.實用小兒腹瀉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4
[2] 裴文利.飲食療法在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治療中的作用[J].中華現代兒科學雜志,2005,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