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膽道鏡保膽取石術療效的影響。
方法:選擇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住院治療的膽總管結石病人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兩組全部實施膽道鏡保膽取石術,對照組病人采用常規手術配合,觀察組病人采用系統性護理干預,比較2組病人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
結果:觀察組病人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結論:護理干預對膽道鏡保膽取石術能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成功率,值得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膽道鏡 保膽取石術 護理配合 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69-01
膽道結石是膽道系統中最常見的疾病,包括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和肝內膽管結石。一般與膽道感染(尤其是寄生蟲的感染)有關。20世紀80年代纖維膽道鏡的問世,使原發性膽管結石的診治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特別是為治療膽道手術后殘余結石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使許多病人避免了再次手術帶來的痛苦及危險性。纖維膽道鏡也可用于術中及術后肝內膽管取石治療,以降低術后膽道殘余結石的發生率。由于纖維膽道鏡取石具有病人痛苦小,并發癥少,取石成功率高等優點,所以近年來該方法已迅速在國內、外各醫院推廣應用[1]。本文旨在探討護理干預對膽道鏡保膽取石術療效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住院治療的膽總管結石病人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在26~74歲之間,平均(45.4±5.5)歲,單發結石17例,多發結石13例;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在22~77歲之間,平均(46.9±6.8)歲。兩組病人的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病人采用常規護理模式[2],觀察組病人應用系統化護理配合。護理干預措施:術前準備:①手術間準備:纖維膽道鏡手術無菌要求嚴格,用永健KJD1200型靜電空氣凈化機持續空氣凈化,室溫調至22~25℃,相對濕度保持為50%~60%,房間掛上質地薄,顏色淺的窗簾。②病人準備:病人除常規術前準備以外,堅持術前看望,術中配合,術后隨訪。雙上肢外展,一側肢體測血壓,一側留置針靜脈輸液,此時常規靜脈滴注抗生素,防止術后傷口感染。
1.3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內和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情況比較(X±S)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
觀察組3075.5±12.755.7±13.4
對照組3086.4±15.663.4±15.5
觀察組病人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纖維膽道鏡是近年來隨著纖維光學的發展而發明的一種主要用來診斷膽道疾病的新的器械,和纖維胃鏡、纖維十二指腸鏡等一樣,它也是一條由許多光學纖維組成的空心管子。纖維膽道內窺鏡是一種直視下觀察膽管、肝管、處理病變的特制的器械,可在膽道手術中或膽道術后帶有“T”管者中直視膽道內部情況,向上可以看到肝內膽道深達Ⅲ、Ⅳ級的膽管,向下可見到膽總管下部十二指腸乳頭,甚至十二指腸內,并能直接看到膽管里的粘膜是否充血、水腫、糜爛及膽石的形狀、顏色、大小、數目及是否嵌頓,還可區分膽道中的血塊、氣泡、息肉及蛔蟲,取活檢作病理檢查,可作膽道疾病的診斷,了解病變的部位及性質,是否有殘余結石等,是一種較好方法[3]。纖維膽道鏡的問世,使原發性膽管結石的診治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特別是為治療膽道手術后殘余結石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使許多病人避免了再次手術帶來的痛苦及危險性。纖維膽道鏡也可用于術中及術后肝內膽管取石治療,以降低術后膽道殘余結石的發生率。由于纖維膽道鏡取石具有病人痛苦小,并發癥少,取石成功率高等優點,所以近年來該方法已迅速在國內、外各醫院推廣應用[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表明護理干預對膽道鏡保膽取石術能明顯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手術成功率,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韓威,張忠濤,李建設,等.腹腔鏡經膽囊管膽總管探查術的臨床應用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9,14(11):843~846
[2] 蔣天業,艾樂民,吳舟鋒,等.纖維膽道鏡治療術后肝內外膽管結石[J].肝膽外科雜志,2008,16(3):199~200
[3] 賀古群,李思.手術室內鏡器械清洗方法的改進與評價[J].護理學雜志,2010,25(14):9~11
[4] 楊翠云.腹腔鏡聯合纖維膽道鏡膽總管切開取石的護理配合[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