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療效。
方法:電針。
結果:痊愈28例,好轉17例,有效率100%。
結論: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療效顯著。
關鍵詞:電針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74-01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45例,男34例,女11例;平均年齡31歲;病程3~15天。
1.2 診斷標準。45例患者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診斷標準。
2 治療方法
取穴:陽白透魚腰、太陽、下關、地倉透頰車、四白、雙合谷。進針得氣后接6805電針治療儀,取疏密波,電流量以患者耐受為度,通電20分鐘,每日1次,10次1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繼續下1療程,連續2個療程判斷療效。
3 療效判斷
痊愈: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面部外觀對稱,檢查無異常;好轉: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面部外觀大致正常,仍有口角偏斜或眼瞼閉合不完全;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改善。
4 結果
痊愈:28例;好轉:17例;有效率100%。
5 討論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醫稱面癱,本病多由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面部筋脈,以致氣血阻滯,筋脈肌肉失養弛緩不收而致口眼斜。《內經》說:“足陽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西醫認為可能是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受風寒而痙攣,而神經缺血水腫,被狹長的骨性面神經管壓迫而導致面神經功能障礙;電針可以提高神經的興奮性,改善局部營養代謝,加強恢復面部的肌肉、神經功能。治療以散風通絡為原則,在面部麻痹部位取穴,配合遠部取穴,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屬循經取穴法,有“面口合谷收”之稱;目的在于疏通陽明、少陽經脈,祛風散寒清熱,調和氣血,使筋脈得濡潤溫煦,則面癱自可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