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中醫辨證分型治療突發性突聾的療效。
方法:將突發性突聾分為5個類型:外感邪毒型、氣滯血瘀型、痰火郁結型、腎精虧虛型以及脾胃虛弱型,并對35例突發性突聾患者分別采用銀翹散、通竅活血湯、溫膽湯、耳聾左慈丸以及補中益氣湯等方劑適量加減進行治療。
結果:痊愈17例(48.6%),總有效率91.4%,其中外感邪毒型和氣滯血瘀型治療效果較好,總有效均達到100%,外感邪毒型痊愈率最高,達到72.7%。
結論:采用中醫辯證分型并在古方的基礎上適量加減治療突發性耳聾,療效較好,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
關鍵詞:突發性突聾 辯證治療 療效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74-02
突發性耳聾是一種突然發作性的聽力迅速下降,患者聽力在數小時或幾天內降至最低點,部分患者可發展成永久性耳聾,是一種常見耳鼻喉科疾病[1]。該病屬于祖國醫學“暴聾”、“卒聾”、“厥聾”等范疇[2]。近年來,筆者采用中醫辨證分型的方法對35例患者進行治療,取得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35例突發性耳聾患者均為我院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期間門診收治的患者,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齡16~68歲,平均年齡43.6歲;病程2d~19d,平均11.4d。所有患者發病原因不明,聽力中度或重度損失,伴耳鳴、眩暈等癥狀,經檢查排除聽神經瘤、圓窗膜破裂、腦血管意外等疾病。所有患者診斷參照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學會頒布的突發性耳聾診斷標準[3]。
1.2 辯證治療[4]。
1.2.1 外感邪毒型。患者表現為耳鳴耳聾,耳中憋氣作脹,發熱畏寒、頭痛身重、鼻塞流涕,或伴咳嗽、眩暈、口苦等,苔薄黃,脈數,起病較為迅速。治療當清熱祛風、散邪通竅,方用銀翹散加減,藥用:連翹、銀花、桔梗、薄荷、竹葉、荊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生甘草等。
1.2.2 氣滯血瘀型。患者表現為耳鳴耳聾,耳內有堵塞感,伴眩暈、胸脅脹悶、頭額脹痛或情緒抑郁等,舌質暗紫或有瘀點,苔薄,脈弦澀。治療當理氣活血、祛淤通竅,方用通竅活血湯加減,藥用桃仁、紅花、赤芍、丹參、川芎、石菖蒲、三七、半夏、竹茹等。
1.2.3 痰火郁結型。患者表現為兩耳蟬鳴不息,聽力減退、胸悶腹脹,痰多、口苦,大便秘結或小便不暢;舌苔薄黃膩,脈弦滑。治療當化痰清火、開竅和胃,方用溫膽湯加減,藥用陳皮、半夏、黃芩、郁金、石菖蒲、炒梔子、膽南星、竹茹、茯苓、丹參等。
1.2.4 腎精虧虛型。患者表現為兩耳蟬鳴,聽力逐漸下降,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神倦乏力,可伴五心煩熱、納少便溏、男子遺精、女子白帶增多等;舌質紅少苔,脈細弱或細數。治療當補腎益精、滋陰潛陽,方用耳聾左慈丸加減,藥用煅磁石、熟地、山茱萸、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竹葉、柴胡等。
1.2.5 脾胃虛弱型。患者表現為耳鳴耳聾,勞累時加重,肢體乏力、面色無華、納少便溏、食后腹脹等;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治療當益氣健脾、升陽通竅;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藥用炙黃芪、黨參、當歸、川芎、丹參、陳皮、白術、石菖蒲、茯苓、升麻、柴胡等。
1.3 療效觀察。每日1劑,水煎2次,合并藥液,早晚分服,4周為一個療程。所有患者在用藥2個療程后復查純音聽力。療效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制定的《突發性聾診斷依據和療效分級判定標準》[3]:痊愈:自覺癥狀消失,聽力恢復至正常或達到發病前的水平;顯效:自覺癥狀消失,聽力明顯提高;有效:癥狀有所改善,聽力部分恢復;無效:自覺癥狀及聽力狀況無改善或加重。
2 結果
外感邪毒型和氣滯血瘀型突發性耳聾的構成比較高,治療效果也比較好,總有效均達到100%,其中外感邪毒型痊愈率最高(72.7%)。腎精虧虛型和脾胃虛弱型突發性耳聾的構成比較低,治療效果也不如其他類型。各種分型的突發性耳聾治療結果詳見表1。
表1 各種分型的突發性耳聾治療結果對照(例,%)
組別n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
外感邪毒型11(31.4)830011(100)
氣滯血瘀型9(25.7)43209(100)
痰火郁結型7(20.0)32116(85.7)
腎精虧虛型5(14.3)12114(80.0)
脾胃虛弱型3(8.6)10112(66.7)
合計3517(48.6)10(28.6)5(14.3)3(8.6)32(91.4)
3 討論
突發性耳聾起病迅速,可發展成永久性耳聾。現代醫學認為[1],該病可能與病毒感染、聽神經炎、自身免疫、代謝紊亂、內耳供血障礙、迷路水腫、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以及變態反應等因素有關,治療多采用改善耳蝸血流、抗炎抗病毒以及營養神經等方法。祖國醫學關于該病的記載較多[2],《醫林改錯》曰:“耳孔內小管通腦,管外有瘀血,靠擠管閉,故耳聾。”《靈樞》云:“精脫者耳聾”“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諸病源候論》曰:“然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由絡于耳者,其陰陽精氣有時并時,并則有臟氣逆,名為厥,厥氣相搏,入于耳之脈,則耳聾。”《證治準繩》認為:“暴病之病,與陰陽隔絕之未甚,經脈欲引之未通…”《古今醫統》謂:“耳聾證,乃氣道不通,痰火郁結,塞而成聾也。”《景岳全書》指出:“耳聾癥狀大多有五,為火閉、氣閉、邪閉、竅閉、虛閉。”基于突發性耳聾病因的復雜性,中醫治療多采用辨證施治的方法。筆者根據發病情況的不同,將該病分為5個類型:外感邪毒型、氣滯血瘀型、痰火郁結型、腎精虧虛型以及脾胃虛弱型。通過對35例患者分別采用銀翹散、通竅活血湯、溫膽湯、耳聾左慈丸以及補中益氣湯等方劑適量加減進行治療,痊愈17例(48.6%),總有效率91.4%。其中外感邪毒型和氣滯血瘀型治療效果較好,總有效均達到100%,外感邪毒型痊愈率最高,達到72.7%,腎精虧虛型和脾胃虛弱型治療效果也不如其他類型。
綜上所述,中醫辯證分型并在古方的基礎上適量加減治療突發性耳聾,療效較好,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魏寧.突發性聾發病機理與診治研究進展[J].繼續醫學教育,2006,20(20):6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4
[3]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會.突發性耳聾診斷依據和療效分級[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7,32(2):72
[4] 伍映芳,李云英.突發性耳聾中醫藥研究現狀[J].中醫耳鼻喉科學研究雜志,2010,9(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