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醫“辨證施治”原則下的合理用藥的關鍵一是“辯證”二是“合理”。只有在辯證的基礎上,才能合理用藥。辯證是中國中醫學說對人類醫學的重大貢獻。中醫的辯證,蘊含了非常樸素的科學道理,在辯證的基礎上,發揮藥物最大的效能,防止或減輕不良反應,使患者用最少的支出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有效地利用衛生資源,減少浪費。
關鍵詞:中醫 中藥 “辨證施治” 合理用藥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85-02
1 “辨證施治”與合理用藥的內涵
1.1 “辨證施治”即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辨別疾病的不同屬性及其變化規律,通過“四診”搜集病人的各種病情資料,應用“八綱”、“臟腑”,結合病因進行分析歸納,作出正確診斷,稱為中醫“辨證”,根據“辨證”定出治病法則、處方、,用藥,即“辨證施治”。
1.2 理用藥是指運用醫藥學綜合知識及管理學知識指導用藥,在充分了解疾病和藥物的基礎上,安全、有效、簡便、經濟地使用藥物,達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醫療和社會效益的目的。
2 “辨證施治”指導下的合理用藥
2.1 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合理選用藥物及制定給藥劑量。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其年齡、性別、病理生理狀態和聯合用藥情況,合理選用藥物及制定劑量。因以上情況以及患者的生活習慣和個體差異的不同,對藥物的反應也不同,,均影響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兒童、老人因對藥物代謝能力不全或衰退,肌體耐受性較差,易發生藥物蓄積,引起毒性反應。患者的營養水平、健康水平、臟器功能、是否妊娠等,均影響對藥物的代謝能力和耐受能力,以及毒性反應的發生與嚴重程度。同時還有經濟承受能力問題,故還要從藥物經濟學方面考慮。因此,要針對病情及患者具體情況合理選用藥物,并確定合理給藥劑量。
2.2 針對病情選擇合理的給藥途徑。據病情緩急、,用藥目的以及藥物性質選擇適宜的給藥途徑和用藥方案。一般病情,口服有效,多采用口服給藥方法;危重病人、急癥病人宜用靜注或靜滴;皮膚及陰道疾病常用外治法,也用口服給藥方法;氣管炎、哮喘病人等可用口服給藥方法,也可采用氣霧劑吸人療法等。一般根據病情能口服有效的,則不考慮注射,避免中藥注射劑引起不良反應。
2.3 針對病情制定合理給藥時間及療程。根據病情輕重緩急,確定給藥時間,充分發揮藥物的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一般中藥口服藥每日服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各服1次。健脾藥、補益藥、止瀉藥等飯前服。驅蟲藥可于清晨空腹或睡前服(/鎮靜安眠藥多在睡前1-2小時服用。解表藥宜及時服用,以免病邪由表人里。治療哮喘的藥物宜晚上服用。
用藥還應掌握療程,防止因藥物蓄積造成對人體的傷害,尤其是有毒中藥或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藥不宜長期服用。
2.4 合理配伍組方。配伍是指有選擇性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應用。
合理配伍組方可以起到協調藥物偏性,增強藥物療效,降低藥物毒性,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作用。反之,配伍不當可造成藥效降低甚至毒性增大產生不良反應的后果。
古代醫學家把各種配伍關系概括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七種情況,稱為配伍“七情”。
單行:指僅一味藥物單獨應用的方劑。
相須:是以兩味以上功效相近的藥物配伍使用,發揮其協同作用,以增強療效。稱為相類性配伍,或相從性配伍。
相使:為增強主藥之治療作用為目的,而相互配合的藥物,其性味可同可異。稱為相使配伍。
相畏:兩種藥物合用之后,一種藥物可以抑制或減輕另一種藥物的烈性或毒性,以減少不良反應。屬相制性配伍。
相殺:指一種藥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中毒或不良反應的。屬相制性配伍。
相惡:指兩種藥物合用后,能互相抑制,藥效降低或喪失者,屬配伍禁忌之列。
相反:指兩種藥物合用后會產生毒性或增加毒性作用,屬配伍禁忌之列。
七情中除單行外,都說明藥物配伍關系:相須、相使是屬于相輔相成,提高療效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殺是臨床上用以減少或消除藥物毒副作用的相反相成的配伍方法,是有益的伍方法。相惡、相反屬配伍禁忌之列。
現代研究表明,配伍可能引起下列結果:
①藥理作用相互影響:相加、協同或相乘作用;拮抗作用。
②物理化學方面的相互作用: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及變化。
③藥代動力學相互作用:藥物吸收、代謝、排泄的相互影響。
因此應充分考慮藥物間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合理配伍。除中藥之間的配伍應符合中醫理外,還應注意中西藥的合理配伍。
2.5 注意用藥禁忌。用藥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藥禁忌。
中藥的配伍禁忌:歷代醫藥學家在總結臨床經驗的基礎上,把常用的相惡、相反的配伍禁忌藥物,歸納成歌訣,即十八反、十九畏。
妊娠禁忌:某些中藥具有損害胎兒生長發育或有致畸作用,以及墮胎流產等作用的明確規定為“妊娠禁忌”
中藥“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禁忌”詳見第十一章第三節。
服藥禁忌:服藥期間一般忌食生冷、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及有刺激的食物,如熱證忌食辛辣、油膩,寒證忌食生冷,瘡瘍及某些皮膚病忌食魚蝦等。
2.6 指導患者合理用藥,合理治療方案制定后,應對患者詳細說明用藥方法、用藥劑量及注意事項,使患者能遵從醫囑用藥。
2.7 權衡患者應用藥物所獲得的收益與承受的傷害以及費用效益關系,確定最佳治療方案,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降低發病率,控制醫療保健費用的過度增長,使全社會獲得最大的收益。
3 “辨證施治”與合理用藥指導方法
3.1 制定用藥目錄、處方管理制度等各項管理制度。
3.2 開展藥物信息咨詢工作,出版藥訊等。
3.3 深入開展藥物利用研究指導合理用藥。如對給藥方式、藥物劑量、使用頻度、使用成本、治療進展的研究,確定藥物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經濟性。
3.4 進行配伍研究,指導臨床合理配伍方案。
3.5 加強藥物不良反應監測,指導合理用藥。
3.6 對同類藥品分析根據藥物經濟學研究結果作出選擇,同一品種不同廠家生產的藥品根據藥品質量、療效、不良反應情況及價格等決定取舍。
3.7 對患者進行合理用藥知識宣傳教育。合理用藥涉及兩個方面,一是醫務工作者,即醫師正確選用藥品,護士正確給藥,藥師正確調劑并向患者解釋藥品的用法;二是患者是否依從指導,正確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