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89-02
慢性胃炎是消化道常見疾病,屬中醫“胃脘痛”范疇。脾胃氣機升降失衡為其主要病機,筆者以調治脾胃氣機升降平衡為主要治則,治療多種胃病,療效卓著,現將臨床經驗、作一介紹。
1 返流性胃炎-食道炎(脾胃陽虛,寒濕阻滯型)
患者,男,50歲,2004年10月6日診。患反流性胃炎-食道炎6年。近3月因夫妻不和,情緒激劇變化,誘發出現胃脘痞滿,脹氣,胸骨后燒灼感及疼痛反復發作,食后加重。入夜尤甚,伴時有燒心,四肢不溫、曖氣不舒,面色蒼白,乏力,舌淡,苔白微膩,脈沉細遲。前醫曾用疏肝和胃之法冶療1月余,收效甚微。邀余診冶。筆者舍癥從苔、脈,伴四肢不溫,乏力為主癥出發,辯證分析為“脾胃陽虛,寒濕阻滯型”“慢性胃炎”。以平胃散合旋復代赭湯少佐附子、荷葉、熟地。處方:蒼術9g、陳皮5g、厚樸10g、炙草5g、旋復花10g、代赭石15g、半夏10g、黃蓮2g、吳芋12g、附子5g、荷葉15g、熟地9g。守方服用14劑,諸癥悉除。
按:本例患者前醫認為病因為精神刺激,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脾失調所致,遂用疏肝和胃之劑久治不愈。筆者舍其返流性胃炎-食道炎多為“肝胃郁熱”所致這一證型,而應知常達變,從四肢不溫,乏力,舌、苔、脈出發。辯證為“脾胃陽虛,寒濕阻滯”所致。用平胃散少佐荷葉、附子,溫陽化濕,補脾陽以升脾氣,而旋復花代赭湯少佐熟地,滋胃陰以降胃氣。脾氣升以賴脾陽鼓動,胃氣降以賴胃陰滋養。脾為陰體而抱陽氣,胃為陽體而含陰精,陽動則升,陰靜則降。使脾胃升降有衡,說明了補脾陽與滋胃陰,才能使脾胃氣機通暢,但升脾陽不宜過于溫燥,滋胃陰宜清淡不宜重用滋膩。體現了“忌剛用柔”的治法。
2 淺表性糜爛性胃炎(肝郁脾虛型)
患者,男,35歲,工人。2003年2月16日診。上腹脹滿,隱痛反復發作3年,近因情志不遂而脹痛加劇??淘\:胃脘脹痛連脅,泛酸、曖氣、納差、乏力、舌談、苔微膩,脈弦緩。胃鏡示:“慢性淺表性糜爛性胃炎”,HP(+)。證屬肝郁脾虛,治宜調中升降,舒郁和胃。方藥:黨參10g、柴胡10g、白勺15g、黃芪15g、云苓15g、白術10g、枳殼10g、香附10g、柴胡10g、桔梗8g、當歸10g、吳芋10g、黃連3g、甘草3g、砂仁5g、此方調治1個月余,諸證消失,臨床告愈。隨訪1年末復發。
按:脾胃居中州,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升胃降,翰旋上下,則樞機暢達,人體氣機功能生生不息。病在胃腑,痛在胃脘,實與肝脾關系密切,木郁克土,土虛木侮,脾升胃降受損,氣機失衡壅滯,不通則痛。治療當以以調暢氣機,培補脾胃。方中柴胡、桔梗、積殼、暢達肝氣,宣降肺氣,宣上暢中以舒展脾胃氣機,速解中洲之困頓,使氣機通調,胃氣通降:白術、黨參、白芍、甘草、當歸,培補脾胃,養血生新,改善循環,促進胃粘膜修復,恢復受納、運化功能。黃連、吳芋、辛開苦降,舒肝解郁,降逆止嘔,且黃連對HP有較強的抑殺作用。諸藥合用,疏理調達,暢調氣面,健脾和胃,納運正常。
3 疣狀胃炎(肝胃氣滯、痰瘀阻滯型)
患者,男,54歲,農民。2004年1月11月診。胃脘刺痛反復發作5余年,曾2次作胃鏡提示:“竇部疣狀胃炎伴陳舊性出血”,刻診:胃脘刺痛,痛有定處,且伴燒心,嘔酸、曖氣、時吐涎沫、胸悶嘆息,時有黑便。舌質暗紅,苔膩,脈弦滑。證屬肝胃氣滯、痰瘀阻滯型“胃脘痛”。治以疏調肝木,以調整脾胃氣機升降。方用四磨飲,合半夏厚樸湯、失笑散、左金丸加減,共調治2月余,諸癥消失,時至今日未見復發。
按:肝為風木之臟,喜條達,主疏泄,肝木疏泄、胃氣下降,肝郁氣滯,木郁土壅,脾胃升降失衡,壅阻中焦,久郁痰瘀互結,中焦阻塞,氣血凝滯。故胃脘刺痛。采用四小方合用,開郁理氣,通調氣機,升降有序,氣順痰瘀自消,胃腑通降,脾健納運。
4 胃炎并食管炎(膽胃胃瘀熱型膽汁反流性)324
患者,馮某,男,46歲,于2004年2月11日診:胃脘伴食道灼熱疼痛4年,曾3次胃鏡提示:“膽汁反流性胃炎伴食道炎”刻診:胃脘食道下段灼痛,下午或夜間空腹加劇,口干,心煩熱,便干結。舌暗、苔燥,脈弦數。辯證為“膽胃瘀熱型胃脘痛”治宜清膽和胃降逆之法:方藥:柴胡10g、黃芩10g、清伴夏10g、竹茹10g、郁金10g、香附10g、大腹皮10g、陳皮10g、積殼10g、酒軍5g、九香蟲10g、靈脂10g、上方共服用20余劑,自覺癥狀消失。
按:脾隨肝升,胃隨膽降,邪熱襲膽,膽失泄降,胃氣受阻,失其通降,致膽胃不和,清不能升,濁不能降,久壅郁熱傷及血絡,內阻膽胃。方中以柴、芩、竹茹、清膽和胃為主,枳殼、酒軍理氣降濁為輔,使膽胃泄降,肝脾平調,升降有衡。胃病自除。
綜上所述,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異性慢性炎癥,為主病理變化的疾病。根據胃粘膜的組織學改變,可分為淺表性、萎縮性、和肥厚性、膽汁反流性、疣狀胃炎等,臨床以上腹、中脘、疼痛為主要表現。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本病屬中醫“胃脘痛”范疇。其發病與情志佛郁,憂思惱怒,氣郁傷肝,肝胃不和。嗜食辛辣,長期飲酒,過食生冷,飲食失節,損傷脾胃等有關,綜觀病機多為脾胃氣機升降失衡為主要矛盾,故在臨床中應注意流暢氣機,氣貴流通,方可脾胃氣機升降平衡,還應注重辯正求因,施治用藥,善加調養,以縮短療程,提高療效,防止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