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顯微鏡下面神經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的臨床療效。
方法:對我院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顯微血管減壓術進行治療的20例面肌痙攣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20例患者中,術后16例面肌痙攣立即消失,3例患者術后數日到數周后痙攣逐漸停止,1例無效,手術有效率為95%。患者術后并發癥暫時性聽力下降2例,1例術后出現明顯頭痛、眩暈,1例小腦出血,耳鳴3例,經再次治療后痊愈,無顱內血腫、感染等病癥發生。
結論:采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已成為首選方法,該方法療效確切、術后并發癥少,嫻熟的顯微外科技術以及術中正確判斷是保證顯微血管減壓術成功、安全的關鍵。
關鍵詞:面肌痙攣 顯微血管減壓術 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98-01
面肌痙攣(Hemifacial spasm,HFS)一般為特發性或原發性一側面部肌肉不自主地陣發性抽搐,由于好發于一側面部,故又稱為半面痙攣。該病多發于中年人,常從眼輪匝肌抽搐開始,逐漸向鼻周、口輪匝肌以及頸闊肌發展,嚴重發作時會出現睜眼困難,面部緊縮,口角歪斜怪異面相,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1]。近年來,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特別是顯微外科的日益發展,對面肌痙攣的病因也有了更新的認識,目前多采用顯微血管減壓術(mierovaseular decompressior,MVD)進行治療,已經成為公認的首選治療方法[2]。本研究在顯微鏡下采用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20例,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共20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齡29~68歲,平均年齡(44.7±3.9)歲。病程2~15年,平均9.6年。左側面肌痙攣8例,右側面肌痙攣12例。所有患者誘因不明顯,無明顯外傷史以及引起面肌痙攣的面神經炎癥,并且均接受過多種治療,如藥物、針灸、理療和封閉治療等均無效。手術前均采用頭顱CT或MRI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
1.2 手術方法。20例患者均在全麻下進行手術,患者取健側臥位,為了便于操作,患者頭向下垂,頸部稍前屈,使患側乳突位于最高位置。切口在耳后發際內測,一般長約4~5cm,將皮膚、皮下組織及骨膜逐漸切開,然后利用乳突牽開器將切口牽開,對顱骨進行鉆孔,將骨窗擴大。將顯微鏡輕輕移入,牽拉小腦半球,然后將腦脊液緩緩吸除[3]。由于面神經腦干段(REZ)位于舌咽神經及迷走神經的深面,為了讓其顯露應先找到舌咽、迷走神經,然后剪開神經根部的蛛網膜,同時調整患者頭部位置以及手術顯微鏡德角度,探查面神經腦干出口的部位。找到責任血管后,將其游離并在責任血管和REZ之間墊入適當大小的Teflon棉,使面神經REZ得到充分減壓。及時止血,將術野沖洗干凈,清點器械及敷料無誤后,將硬膜修補縫合,最后縫合肌肉及皮膚,放置引流,結束手術。
2 結果
20例患者中,術后16例面肌痙攣立即消失,3例患者術后數日到數周后痙攣逐漸停止,1例無效,手術有效率為95%。患者術后并發癥暫時性聽力下降2例,1例術后出現明顯頭痛、眩暈,1例小腦出血,耳鳴3例,經再次治療后痊愈,無顱內血腫、感染等病癥發生。
3 討論
近年來,已知大約有80%~90%的HFS是由于面神經出腦干區存在血管壓迫所致,導致神經纖維沖動發生短路現象,造成了異常放電是發生面肌痙攣的根本原因[4]。患者病情緩慢進展,一般不會自然好轉,發病時嚴重影響患者容貌,給患者身心造成較大痛苦。Jannetta在1966年首次采用顯微技術進行血管神經減壓手術治療,并取得了比較好的臨床效果[5]。因此,事實證明傳統的保守治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面肌痙攣的問題,而手術療效要明顯優于傳統治療,這樣就為本研究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本研究表明,采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原發性面肌痙攣,總成功率為94.1%,且術后并發癥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面肌痙攣仍不能達到完全治愈,且耳鳴、聽力障礙、腦脊液漏等是其術后常見的并發癥,手術者的經驗是影響治療效果及防治發癥的關鍵。因此,在選擇顯微血管減壓術之前必須要把握好適應證;在圍術期要進行正規的內科治療;對于CT或MRI檢查無顱內占位、不自主半側面部抽搐、面肌痙攣之前無面癱史、進行性加重、無嚴重全身性疾患的患者適合進行MVD;防止腦脊釋放過快以及減輕對小腦半球的牽拉;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最大程度保護腦神經。此外,準確判斷責任動脈是提高MVD療效最重要的因素,面積痙攣的血管主要有椎動脈、小腦前下動脈、小腦后下動脈、基底動脈及單純靜脈等。術前仔細辨認責任血管,必要時行神經內鏡探查;如術中未發現明確責任血管,則對可能壓迫神經的血管進行處理,實行減壓術。結果還表明,責任血管為椎動脈的手術失敗率、復發率要顯著高于非椎動脈的患者,P<0.05。這主要是由于后顱窩空間狹小加椎動脈粗大可移動性小,伴穿動脈多、行程短或走行復雜,少有側支循環存在,常使推移責任動脈和置入鹋棉操作變得困難和危險,這在手術時要引起充分的重視。綜上所述,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原發性面肌痙攣創傷小,治愈率高,手術并發癥少,且可完全保留患者的血管、神經功能,值得臨床推廣。
目前,顯微血管減壓術手術是治療HFS的首選方法。本研究對20例面肌痙攣患者進行顯微血管減壓術結果顯示,20例患者中,術后16例面肌痙攣立即消失,3例患者術后數日到數周后痙攣逐漸停止,1例無效,手術有效率為95%。并且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少無顱內出血感染等現象。實行顯微血管減壓術手術還用當注意以下幾點:①實行MVD手術前應當掌握手術適應證,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對所得的影像學資料仔細閱讀,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面肌痙攣等;②HFS的顯微血管減壓術手術切口的位置應當選擇適當,骨窗位置要低,主要在枕鱗部平臺,盡量靠近顱底。為防止術后腦脊液漏出,應將開放的乳突應用骨蠟嚴密封閉;③手術的關鍵所在就是確認責任血管然后充分減壓。面肌痙攣患者主要并發癥有面癱、聽力下降、面部麻木、腦脊液漏、顱內血腫、顱內感染等癥狀,這些術后并發癥均與手術操作有關[6]。因此,手術操作中應當以微侵襲為原則,對神經的探查要輕柔,以避免術后出現神經功能障礙;術中使用手術顯微鏡應當細心、輕柔,以確保術后效果好、并發癥少。
綜上所述,采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具有安全性高、創傷小、治愈率高、復發率低、遠期并發癥少等優點,是治療面肌痙攣的首選方法。并且隨著解剖知識的更加精細以及術前檢查手段的更加完善,再加上手術醫師嫻熟的技巧使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的有效率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 鄭典剛,李江,馬樹海,等.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16例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1,l3(3):80
[2] 劉金道,張文岐,曹艷蕾,等.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156例[J].陜西醫學雜志,2009,38(10):1438-1439
[3] 涂錦泉,韋名然,付勇強,等.內窺鏡輔助下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43例臨床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9,26(4):630
[4] 付玲娣,張振芳,張衛紅.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82-83
[5] 應婷婷,李世亭.異常肌反應變化在面神經微血管減壓術中的應用[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1,10(2):113-117
[6] 李放,張黎,于炎冰,等.面肌痙攣顯微血管減壓術后遲發性面癱[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1,10(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