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小夾板固定治療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的臨床療效。
方法:選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期間在我院門診接受治療的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患者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齡12—65歲,平均34±11.5歲。早期均采用傷肢外敷傷科黃水,杉樹皮小夾板外翻背屈超踝關節固定(足背“8”字固定)。固定6周后拆除外固定,進行踝關節及足部功能鍛煉。
結果:52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6-24個月,平均13個月。踝關節功能活動良好,未出現踝關節不穩。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進行療效評定:優44例,良6例,可2例,優良率96.1%。
結論:小夾板固定治療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療效確切。
關鍵詞:小夾板 踝關節 外側韌帶傷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99-01
踝關節扭傷是日常生活或體育運動中最為常見的扭傷,發病率在人體各關節韌帶損傷中占首位,其中大約80%以上為外側韌帶的損傷[1]。本院采用杉樹皮小夾板固定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6月~2011年6月期間在我院門診接受治療的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患者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齡12—65歲,平均35±11.5歲。均為單側;運動時扭傷20例,正常行走時扭傷23例;其他傷9例,均為踝關節外側扭傷。受傷至治療的時間1小時—1周,平均2.5天。52例患者均有明確的外傷史,傷后踝關節外側腫脹,壓痛,踝關節活動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限,內翻應力試驗陽性,前后抽屜試驗陽性或可疑陽性。輔助檢查:全部病例均拍攝X光片以排除骨折,采用高頻超聲檢查以明確韌帶損傷的程度。其中單純距腓前韌帶撕裂12例,跟腓韌帶撕裂8例,距腓前韌帶撕裂并跟腓韌帶撕裂25例,距腓前韌帶斷裂并跟腓韌帶撕裂3例,距腓前韌帶撕裂并跟腓韌帶斷裂3例,距腓前韌帶及跟腓韌帶均斷裂1例。
1.2 治療方法。52例患者早期均采用傷肢外敷傷科黃水,杉樹皮小夾板外翻背屈超踝關節固定(足背“8”字固定)。每天在踝關節前側淋傷科黃水1-2次,每次淋50ml,每3-4天換藥一次調整繃帶的松緊度。固定后注意觀察足趾血運,早期囑咐患者作足趾活動功能鍛煉,2周后作踝關節的背伸活動,固定4—6周后拆除外固定,進行踝關節及足部功能鍛煉。
1.3 評價方法。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優:踝關節疼痛、壓痛、腫脹、瘀斑完全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工作生活無異常。良:踝關節疼痛、壓痛、腫脹、瘀斑基本消失,關節功能恢復,但患處偶有輕度疼痛或酸脹不適,基本恢復正常工作生活。可:踝關節疼痛、壓痛、腫脹、瘀斑有所減輕,關節功能有所恢復,一般工作生活基本恢復,但不能跑和跳躍。
2 結果
按照上述標準評定,本組52例,結果優44例,占84.6%;良6例,占11.5%;可2例.占3.8%;優良率96.1%。52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24個月,平均13個月。均未出現踝關節不穩及功能活動異常。
3 討論
踝關節扭傷外側韌帶的損傷占了80%,這是由踝關節的解剖結構決定的,踝關節外踝較內踝長1cm,限制了踝關節的外翻運動,正常踝關節外翻運動的幅度約15°,而內翻運動的幅度可達40°,由于踝關節的側方穩定性外側較內側強,受傷多為內翻損傷,所以踝關節扭傷以外側韌帶的損傷為主。本組病例從超聲檢查的結果可看出,踝關節外側韌帶的損傷以復合性的損傷為主,單一一組韌帶的損傷較少。
臨床上一般是依據損傷的病史和體征(如傷后踝關節外側腫脹,壓痛,踝關節活動功能受限。內翻應力試驗陽性。前后抽屜試驗陽性等),診斷韌帶損傷并不困難,但有時難以判斷損傷的程度[3]。X線拍片檢查,因X線對軟組織分辨較差,對踝關節扭傷無診斷意義,只是有助于排除踝關節骨折或脫位[4]等病變,而關節造影術是創傷性的檢查方法、MRI價格昂貴,限制了臨床的應用。MRI檢查對踝關節韌帶損傷的診斷固然準確。但由于患者的經濟條件所限,每個患者都進行MRI檢查是不現實的。近年來,高頻超聲檢查在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診斷上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研究表明超聲對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的診斷具有重要性,特別是對完全撕裂的診斷具有很高的準確性。由于高頻超聲掃查能較好顯示踝關節各側副韌帶,具有較高準確性,且具有價廉、無創、可反復操作等優點,較其他影像診斷方法更有臨床應用價值。基于上述優點,所以我們把高頻超聲檢查作為判斷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程度的診斷依據。
選擇杉樹皮小夾板是因為其具可塑性好、堅韌而有彈性,還有良好的吸汗和散熱作用。早期上夾板固定,可以減少創傷出血,給關節囊、韌帶、軟骨的修復提供一個穩定牢固的外環境。因為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都是內翻損傷,所以我們選擇外翻背屈超踝關節固定(足背“8”字固定)。從組織學角度來說,韌帶組織受到損傷的同時,修復過程即開始,韌帶在損傷處主要以瘢痕組織的形式發生愈合,和一般的結締組織相似。因此,當踝關節外側韌帶撕裂或斷裂后,使患足固定于外翻背屈位,更有利于距腓前韌帶及跟腓韌帶的修復,使韌帶在緊張狀態下愈合,穩定踝關節,避免出現踝關節不穩。在固定的時間上,對距腓前韌帶撕裂并跟腓韌帶撕裂,特別是撕裂范圍較大的病例,固定的時間要達6周或以上。Kadsson等的研究發現,用外固定支持存在機械不穩定的踝關節,可以加快本體感受信號的傳入,從而在受到內翻應力時可以使保護踝關節穩定的腓骨肌反應時間縮短,從而起到保護踝關節的作用。踝關節固定后,改善了皮膚感受器的傳入反饋,從而改善了踝關節的位置覺,使踝關節得到保護,更有利于損傷的韌帶得到恢復。但對距腓前韌帶及跟腓韌帶均斷裂造成踝關節明顯不穩,保守治療無效并明顯影響生活質量的患者,可采用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 湯宇.慢性踝關節不穩定治療新進展,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5):449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杜,1994
[3] 毛賓堯,林圣洲.臨床骨科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
[4] 王軍醫,李同軍,馬曉紅.推拿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