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和分析CT檢查在腰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總結其臨床價值。
方法:回顧性分析具有完整臨床資料的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來我院就診的腰間盤突出癥患者40例,采用CT檢查用于手術前后的評價,為臨床手術進行提供依據和參考。
結果:經CT檢查和治療,按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評價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通過對患者進行觀察和隨訪,術后2周后,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臨床體征逐漸恢復。有1例患者趾背伸縮力比術前有所減弱,未經特殊治療1個月后恢復。所有患者均無感染情況的出現。
結論:CT掃描檢查是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和腰椎管狹窄癥的有效方法,通過CT檢查可以對髓核的突出程度、部位以及性狀作出判斷。對手術后髓核摘除后的變化,CT圖像的情況如摘除是否徹底、部位是否準確以及有無側隱窩的狹窄等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CT檢查 腰椎間盤突出癥 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3【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204-01
腰椎間盤突出癥又稱為髓核突出(或脫出)或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主要是指腰椎體間及腰椎與骶骨間椎間盤內的髓核組織出現了脫水退變,致使纖維環破裂,髓核從纖維環的破裂處膨出、突出、脫出,壓迫和刺激硬膜囊、椎管內神經、椎間孔神根所引起的一類病癥[1]。由于腰骶錐結構比較復雜,椎體常會發生異常。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等情況,治療時需要借助CT進行檢查[2]。為探討和分析CT檢查在腰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具有完整臨床資料的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來我院就診的腰間盤突出癥患者40例,采用CT檢查情況下進行手術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來我院就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6-65歲,平均年齡46歲。病程為1個月-15年,平均病程5年。大部分患者均有坐骨神經痛,部分患者出現了反復發作性腰痛的病史。經CT或MRI證實椎間盤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膨出。均排除了影像學檢查為骨性椎管狹窄,側隱窩狹窄,椎體滑脫,黃韌帶肥厚、鈣化的患者。
1.2 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共摘除髓核45節。其中單純開窗式髓核摘除20節、半椎板切除后摘除髓核15節、半椎板切除側隱窩擴大有10節。所有患者均在突出物的表面做環形切口,摘除髓核。
1.3 術前CT檢查結果。采用美國GE8800型CT機對所有患者進行檢查,患者取仰臥位,掃描電壓12KV,電流200MA,層厚5cm,間隔距5cm。可見圓弧形突出于后外側,圓弧飽滿并且張力大,表面光滑,CT值高,也可半弧狀,突出范圍大,弧的直徑小,密度均勻,有帶狀突出,位于椎體后緣并且不整齊,兩側不對稱,CT值高于圓弧形。伴有后縱韌帶鈣化點片狀影。
1.4 術后檢查結果。所有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15天內進行CT檢查。術后CT檢查的主要圖像特征為:圓弧形突出明顯減小,CT值下降,邊緣不清晰。有帶狀突出,位于椎體后緣并較整齊,后縱韌帶鈣化點片狀影變淡,側隱窩達到擴大的程度。
2 結果
經CT檢查和治療,按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評價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通過對患者進行觀察和隨訪,術后2周后,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臨床體征逐漸恢復。有1例患者趾背伸縮力比術前有所減弱,未經特殊治療1個月后恢復。所有患者均無感染情況的出現。
3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是由于椎間盤脫出或纖維環破裂,導致髓核從破裂處被擠出,神經遭受壓迫而致[3]。多引起腰腿部的疼痛、麻木等臨床癥。其標志性的特征為腰痛并伴有下肢坐骨神經放射性的疼痛[4]。是臨床上較為難于治療的疾病之一。常與脊椎退行性變化、腰部扭傷以及慢性積累性勞損有關[1]。對腰椎間盤突出進行手術治療,術前和術后的準確診斷和檢查是關鍵。CT掃描檢查是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和腰椎管狹窄癥的有效方法,通過CT檢查可以對髓核的突出程度、部位以及性狀作出判斷[6]。對手術后髓核摘除后的變化,CT圖像的情況[5]如摘除是否徹底、部位是否準確以及有無側隱窩的狹窄等具有重要意義。CT掃描組織具有分辨率高,可直接觀察出突出間盤的部位、大小、形狀、密度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便于測量準管大小、韌帶厚度,CT掃描還具有損傷小、痛苦少、安全舒適,易于患者接受的優點,目前應以其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首選檢查方法。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診斷、術中檢查以及術后評價治療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臨床上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值得借鑒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孫俊,CT引導下經皮臭氧髓核溶解術治療15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7(14):33-35
[2] 高金偉,CT導向下經皮穿刺臭氧椎間盤內注射治療腰間盤突出癥[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8,9(8):857-858
[3] 牛耀杰,趙青樹,賽西婭,腰間盤突出癥氣滯血瘀型與CT診斷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3(2):131-132
[4] 陳國宏,郭志艷,CT成像在腰間盤突出癥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設備,2007,7(4):53-54
[5] 鄭艷波.CT圖像對腰間盤突出癥手術前后的評價[J].醫學信息,2011,6(24):278。
[6] 楊紅軍,王新治.CT對腰間盤突出的分度及臨床價值[J].醫用放射技術雜志,2002,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