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癥為骨科常見、多發痛,近年來,在診斷方面發展飛快,尤其MRI更加提供了對本病定位診斷的準確性。為更好地探索簡單有效之治療方法,根據脊柱的功能解剖及臨床有關的生物力學原理,我們在總結前三代器械基礎上于1987年研制多功能復位器械回BDQAJ—404型便攜式電動脊柱牽引整復機應用于臨床,對213例病人臨床觀察,獲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13例中,男129例,女84例,年齡23-57例,平均41.6歲。有明顯外傷及扭腰史131例,無外傷、呈漸進癥狀者82例。病史最長12年,最短4天。腰腿疼以左側為主90例,右側為主74例。雙側疼痛18例,單純腰痛31例。臨床檢查165例腰部生理曲度變直,128例脊柱代償側彎改變,11例合并椎管狹窄,9例X線顯示腰椎滑脫,162例經MRI檢查。突出部位分布:L4、5突出134例,L5、S1突出60例,L3、4突出19例。以上病例均排除脊柱結核、腫瘤及其它疾患。
1.2 牽整機設計及結構?;谺DQAJ—404型電動牽整機主要包括以下部分:動力與傳動機構、牽引裝置、整復裝置、測力裝置及兩種治療帶。
總體設計主要組成如下:①動力機構:微電機、行星齒輪、電機支承。②牽引測力機構:齒輪組、牽引螺桿、牽引鉤、主體管架、輔助臂及牽引測力計。③整復測力機構:滑軸、一對圓錐齒輪、上下離合器、空心螺桿、按壓桿、橡膠整復頭、操縱桿、整縱桿、整復測力計。④胸背、骨盆牽引帶。⑤牽引力0-800N可調;整復力0-400N可調。整復頭多種多樣,整復頭面積小,壓強大,整復力高度集中。整復頭活動范圍:左右100-200mm,前后5-50mm,上下<100mm;垂直90度;左右30度-50度;傾斜水平位360度可調;振幅5mm,頻率240次/分;機體加長200mm;重量6.5kg。
1.3 治療方法。①準備:將機置于患背,與兩牽引帶固定連接。②牽引:離合子左移,啟動微電機正轉,機身加長,牽引測力計顯示預定力值,實現牽引功能。③預壓:移動整復裝置于病灶部,下壓控制桿,啟動電機,整復頭接觸患部,按壓桿上移,整復測力計顯示力值,實現預壓功能。④整復:放開控制桿,微電機反轉,實現顫抖、后扳、過伸、斜扳、斜伸、整復功能。⑤完畢:依次解除預壓、牽引、關閉微電機,全部操作20分鐘,1-3次為一療程。
1.4 療效標準及治療效果。
1.4.1 療效標準[1]。痊愈:癥狀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直腿抬高試驗可達85度左右,能恢復原工作。顯效:癥狀大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試驗超過70度,能恢復原工作。好轉:癥狀部分消失,直腿抬高50度,可擔任較輕工作。無效:癥狀無明顯減輕,不能參加工作。
1.4.2 治療效果。本組213例,用該機治療,最少1次,最多6次,平均2.6次,總有效100%,痊愈176人(52.6%),顯效23人(10.9%),好轉14人(6.5%),無效零。
1.4.3 隨訪。本組213例均進行一年通信或家訪,其中3例好轉病人自行要求手術治療外,其余均1-2次治愈,無復發。
2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引起腰腿痛主要痛因之一,牽引推拿治療則是臨床采用的主要手段。但醫生消耗體力大,病人治療時間長,為尋求更有效,節約人力、體力的施治方法,根據人體腰脊柱解剖生理特點、生物力學原理及中醫手法操作,我們結合電子、液壓、機械應用技術研制的回BDQAJ-404型便攜式電動脊柱牽引整復機[2,3],通過縱軸牽引與橫向整復,實現牽引、預壓、顫抖、點動、后扳、過伸、斜扳、斜伸、整復功能,適用于各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及腰椎滑脫、腰后關節錯縫等下腰痛患者。
治療機理可有以下幾方面:①降低痛閾,緩解肌肉痙攣。②增加椎管及神經根管容積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③糾正腰椎小關病理性傾斜。④使后縱韌帶張應力明顯加大,對突出物產生壓力,同時使椎間隙增加,椎間盤內壓減小,從而使突出物部分還納或變形,減輕壓迫癥狀。⑤增寬椎間隙,牽伸黃韌帶,改善黃韌帶的血液循環,增加盤黃間隙及側隱窩容積。⑥松解神經與周圍組織的粘連,改善神經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通過上述機理,可使突出物在三維空間內發生不同程度的變位變形,達到部分還納,從而增加了神經根、硬膜囊的相對空間,改變神經根與突出物空間位置關系,松解神經根粘連,解除壓迫、刺激,消除癥狀。應用該機替代了醫生的體力勞動,實現了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的自動化、程序化,縮短了簡單手法的療程,同時機器治療操作中定量化,能客觀顯示用量標準。
本機是一種有多種操作功能,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顯著的機型,體積小、重量輕,節約能源、操作攜帶方便。
參考文獻
[1] 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29
[2] 楊雷剛,楊云剛,楊秀明,等.椎間盤還納治療機的研制與應用.中國醫療器械雜志,2002;26(3):190-191
[3] 楊云剛,楊雷剛,楊秀明.椎間盤還納治療機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按摩與導引,2007;23(9):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