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學生應“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閱讀可說是一個人生存所必備的本領,尤其是課外閱讀,對小學生起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無不強調多讀書廣集益的好處。因此,教師在努力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的同時,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使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互相促進。
一、營造讀書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一位教育家說過:“興趣意味著自我活動。”要讓學生樂于讀,自愿讀,把課外閱讀作為自己學習、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為了使學生樂讀,我首先通過在班級中營造讀書氛圍,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我發現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早被一些搞笑的漫畫書所占領,他們讀那些書時總是津津有味,屢禁不止。為了幫助學生學會選擇好書,結合校本課程的學習,我們向學生推薦了曹文軒的書。首先,我們指導學生認識曹文軒:他首先是詩人,他寫小說,時常以美好的幻想、優雅的韻味,編織美麗的夢境。因此,他的兒童文學作品,能夠組合成為“純美小說系列”……接著,我滿懷深情地向學生誦讀了《青銅葵花》的一個片段。學生聽得十分入神,被作品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下課了,同學們蜂擁而上,想搶先借到這本書,好一睹為快。的確,興趣是學生閱讀的動力,枯燥之物誰也不肯品嘗,只有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讓學生接觸到能真正吸引他們的讀物,才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有效指導閱讀,教給讀書方法
要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必須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首先,我依據教材,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方法,努力達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的目的。我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要學會邊看邊想,在讀中自悟,在讀中自得,作上批注,不懂之處畫上相應的符號。讀時要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要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對于一些精彩片段,還要體會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積累材料、合理表達的。同時,引導學生將學會的方法運用于課外閱讀。
如果學生都只運用“精讀”的方法的話,就不可能達到“博覽群書”的目的。為幫助學生提高閱讀速度,擴大閱讀量,我還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結合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瀏覽、略讀、精讀、跳讀、默讀、誦讀等等。略讀能擴大閱讀量,有利于知識的積累,讀時要集中注意力,注意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這樣才能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
三、重視讀寫結合,提高讀書效益
“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是知識的積累過程,是提高對語言文字理解和認識能力的過程,讀對學生語言的表現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是寫的基礎,寫以讀為前提。同時寫又加深學生對所閱讀內容的認識,因此,重視讀寫結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作文和閱讀的能力。
這個學期,我引導學生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學習進行仿寫和續寫,讓他們用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真實的感受,借鑒別人的某些寫法,寫出富有個性的文章。在學生讀懂課文,體會到文章主要內容,弄清文章所表達的中心后,我指導學生學習文章中語言運用以及表達方法的突出特點,找出自己生活中與范文相類似的事進行仿寫,寫出自己實際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例如:在學了《成吉思汗和鷹》之后,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成吉思汗的“后悔”,我讓學生做了個續寫的練習:“后來,成吉思汗含淚厚葬了這只寵鷹,在埋葬的過程中,成吉思汗可能會對死鷹說些什么?在鷹的墓碑上,成吉思汗可能會寫些什么?請展開合理想象予以描述。”學生很感興趣,做到既想象豐富,并且想象的內容合理,同時還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讀寫結合,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四、交流讀書心得,展示閱讀成果
“好表現”是學生的天性。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作出正確的評價,尤其是表揚和鼓勵,可以增強學生內心的成就感,從而更好的激發學生積極學習和主動閱讀的動力。這個學期,我們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讀書交流和讀書競賽。主要方法是:
1.對愛讀書的學生進行鼓勵、表揚。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并在班級公布學生的閱讀篇目。
2.開展讀書比賽。本學期年段組織學生進行語文知識能力競賽,目的是促進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
3.組織學生進行讀書經驗介紹,對好的經驗、方法給予充分肯定。
4.組織學生進行讀書心得交流,既交流了自己的讀書心得,又向同學推薦好書。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個學期我所做的還只是個開頭,要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需今后不斷地摸索出更為有效的方法。
(作者單位:遼寧省建平縣太平莊鄉九年一貫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