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學習美術,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發現美、認識美,進而創造美。家長評價一個學生往往也只看考試成績,更讓學生覺得只要學好考試科目就好了,而忽略了興趣愛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美術產生并保持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以更充沛的精力、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對于美術學科來說,興趣就顯得尤為關鍵。針對這些問題,我認為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此我有幾點體會和感受:
一、精心設計活動 培養濃厚興趣
美術教育寓于活動之中。在課堂上我們努力營造活動氣氛,讓學生置身于一個生動活潑、充滿情趣的學習氛圍中,積極投入到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主動接受信息從而引起其參與活動的興趣,學生在活動中既經受了鍛煉,又使興趣趨于穩定。
我們對活動進行了精心設計,組織了多次活動:有參加上一級各類比賽的,也有校內主題性競賽的。在活動中不斷提高有美術特長的學生的藝術表現力、思考探索才能,使學生更充分、更完善地發揮其潛力。如高一有一位同學,在一次全省美術比賽中榮獲二等獎后,大大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促進了其他同學的學習。
二、融洽師生關系 培養普遍興趣
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們潛意識里認為學生還小,懂得的還極為有限,于是“一廂情愿”地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學生,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也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采用鼓勵教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欣賞的眼光去審視學生的每一幅作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
在美術制作課里,教師無需對用什么形式,有哪些步驟作統一規定,而是讓學生自己對材料進行反復觸摸和琢磨,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創作,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和理解:原來,工具材料有這樣的性能特性;步驟不但可以是這樣的,還可以是那樣的;不但可以采用這種方法,還可以采用那種方法。另外,繪畫多幅作品或單幅作品時,教師也無需告訴學生先畫哪里?后畫哪里?或先畫哪個部分,后畫哪個部分。不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思考,再動手繪畫……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中,教師不能事先就給某一審美材料規定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而是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審美感受,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去感受藝術作品的美,使學生的情感與對象產生共鳴,審美的想象力自然會得到自由的發展。如:在欣賞徐悲鴻的《群馬》時,教師讓學生看畫,感受一下作品的氣氛,并要求學生看畫的同時思考下面的問題:畫的是什么?怎么畫?用筆有什么特色?哪個地方給你感觸最深?然后,鼓勵每個學生都說出自己的看法,作答時大家基本都能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三、美育滲透 培養持久興趣
以藝術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美育,對于培養和健全人們的審美心理結構,即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協調,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起了重要作用。
學校經常舉辦各種活動,為學生創造有良好影響的藝術氣氛。例如,主題報、畫展等,教學上諸如向學生講解美術史知識、名人的藝術簡歷、名畫的思想、藝術魅力,以促進學生對更高藝術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學校還開展豐富的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通過參觀畫展、舉行書畫比賽等,加深他們對美的感受認識,讓他們走入真實正確的審美天地。同時,提高審美能力和水平,使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持續穩定。
四、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一個動畫場景
美術是視覺藝術,需要通過視覺來獲取信息,這就必須強化直觀教學。傳統的教學方法常常使教學陷于枯燥乏味,如將現代化的電化教學手段引入美術課堂,使教學媒體多樣化,就可以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實施快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例如,上圖案基礎課時,在講解“變化”的幾種方法過程中,我設計同時在投影上用彩筆畫出簡化的魚、兔子,幾何化的松鼠、青蛙,夸張的小豬、梅花等,這些簡練的圖案激發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每畫完一個圖案,學生們就不由自主地說出“松鼠!”、“青蛙!”、“小豬!”等等,課堂上充滿了歡樂的氣氛。講添加法時,在魚身上添加蓮花,在梅花上添加喜鵲,再問學生有什么寓意?學生經過思考,可回答出“連年有余”、“喜上眉梢”的寓意。這樣,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不但掌握了“變化”的幾種方法,而且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及創造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融形、色、光、聲為一體,刺激學生的感官,是一種在一般課堂上難以達到的高功效的教學手段,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很值得推廣。
總之,提高中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既能實施美育,還有利于中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讓學生在學畫中成長,讓自信從學畫中出發。讓每一個學生各得其所,找到自己的方向,為祖國培養多方面的綜合性人才。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