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須頻改方入妙耳。指導學生評(頻)改作文有利于提高其習作水平。
【關鍵詞】評改示范;方法結構;主動參與;頻改;激趣
作文評改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清人唐彪說:“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須頻改方入妙耳。”可見文章“入妙”是“頻改”的結果,在“頻改”過程中也最容易領悟文章“入妙”之法。為了改變傳統作文評改影響學生水平提高的狀況,我嘗試讓學生參與進來。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學生是參與者、是主體,教師的“主導”重點在于“導”。
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讓其參與作文評改。筆者就以下方面談談如何指導學生評(頻)改作文而提高習作水平的點滴做法及感受。
一、示范習法
教師在評改作文之初教給學生評析的方法,重在教給學生評改作文的思想與方法。教師先將例文在投影上放大展出,教師帶領學生讀例文,讓學生對文章有大概的了解。提醒學生邊讀邊思考,這篇習作好在哪兒,可以從文章的結構安排、條理清晰否、材料的選擇、審題立意等多角度地去思考。即便是示范,但也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思考的結果,不斷呈現出來,教師不斷總結,好的地方打上波浪線,不足的劃橫線,寫上評價語,讓學生知道好或不好在什么地方。
例如:六上有篇習作是先向爸爸或媽媽表達愛,對其說一聲“我愛你”或寫在紙上表達,然后觀察他們有何反應,把過程記下來。一生是這樣寫的(片段):“媽媽,我有話對你說。”“說吧,什么事?”“哦,媽媽,我……那個……那……個,我……嗯,我想吃雞蛋餅。”我支吾半天,卻從嘴里擠出幾句答非所想的話。很多學生都認為小作者這兒寫得很生動,好在哪兒?學生噼噼啪啪說開了:小作者的語言、神態、動作都寫得傳神。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得出評語:通過語言及神態的描寫,寫出了“我”在向媽媽表達時難為情的樣子。我們繼續評改,“……媽媽滿臉疑惑地接過卡紙看了看,摸了摸我的頭,“你沒發燒吧?”“沒有,媽媽,我愛你,我是真心的。”情急之下,對媽媽的愛終于說出來了!我鼓足了勇氣,只感覺心在“撲通撲通”地跳。媽媽先是一愣,很快,幸福的表情立刻溢上臉龐。媽媽緊緊地抱著我,激動的淚水溢滿眼眶,“女兒長大了,也懂事了,媽媽太高興了,我也愛你!”媽媽聽了女兒的表達后這樣的激動,透過媽媽的語言、動作、神態可以感受到媽媽此時感到很幸福,這一幕描寫得細致、真實而感人。總結得知,對于習作的優點之處,評價語言要多角度、多層次的,可以從關鍵的字、詞入手,寫出你的感受;可以從習作的結構入手,思考這樣安排的好處;還可以從寫法入手,體悟這樣寫的妙處……
反之,對于習作的不足之處也這樣評改、頻繁改。不足之處畫上橫線,進行修改,然后再改,直到滿意為止。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文如何評改,通過師生的示范,學生一目了然,為以后評改自己或他人的習作提供了方法保障,也是讓學生自己學會評改文章、提高習作水平之根本。
二、評改有法
展臺投放出學生的優秀作文。學生先自由閱讀例文。提醒學生邊讀邊思考,這篇習作好在哪兒,有哪些不足。
接著學生在小組里交流討論。四人一小組,指定其中一個組織能力較強的為小組長,組長分配任務,可以每人評一段話,都要發表意見,優點或不足都可以,說不到的小組內的其他同學補充。由組長執筆或由組長指定其他學生執筆,根據同組內學生的發言進行整合,寫下合理的建設性的評語。
最后全班進行組際交流。每小組指定一個人來到講臺前,把小組交流討論的結果投放在展臺上,供全班學生討論交流。小組代表講解,其他小組有不同意見的可以相互補充。一開始,在這個過程中,是學生積極參與了教學過程,通過參與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互動性,就必然會引出各種不同的,甚至是錯誤的、幼稚的、不全面的問題和答案,就會出現動態變化的局面。看起來,這些回答或問題不全面,有些混亂,但它是學生具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