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課程標準取代了舊有的教學大綱。課程標準關注的是課程目標,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關注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以及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新課程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倡獨立閱讀、自主閱讀、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而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體之間對話的過程,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有層次的、有階段的過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一、在觀察與想像中拓寬創新空間,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就是思維,沒有思維就沒有創新可言。思維的核心就是創新,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思維的流暢性,思維的獨創性。所有這些都需要給孩子們一個寬闊的思維空間。
(一)觀察能為創新思維提供豐富的材料
《語文課程標準》不僅強調在課內課外閱讀中進行語言和習作素材的積累,而且提倡對積累的運用。學生怎么能想得廣、想得遠呢?這需要思維材料的儲存。思維材料的積累是以對周圍世界認識為基礎的,因此,指導觀察是必不可少的。人對世界的認識,據統計90%是通過視覺獲取的,因此觀察對于學生來說,不僅是認識世界的需要,也是豐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們自身成長的需要。
在教學中以觀察為基礎,引導學生在觀察中審美,在觀察中發現,在觀察中探究。不僅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實物演示、圖畫以及電視屏幕的再現指導學生觀察,而且在課余時間同樣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大量觀察,讓他們體驗、認識周圍世界。在有指導的觀察中,優選鮮明的感知目標,安排合理的觀察程序,設計啟發性導語,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觀察中想象,在觀察中表述。如我在教學一年級《要下雨了》這課之前,我設計這樣問題,“你們會觀察天氣變化情況嗎?”“你們會預測天氣嗎?”讓學生課余觀察,通過觀察,有好多學生告訴我,“我會預測天氣,是根據許多小動物預測來判斷的。”我問:“你知道還有哪些動物會預報天氣呢?”于是我順利地導入《要下雨了》一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增強了,學生們紛紛打開書自覺地有感情閱讀起來。
(二)想象,為思維插上翅膀
觀察是思維的基礎,想象又是拓寬學生思維空間最好的途徑。學生是富于想象的,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重的。憑借想象,孩子們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達小鳥都到達不了的地方。
其實,激起學生的想象并不是件玄妙的事,關鍵是教師要為激發學生的想象提供契機。一是要讓學生獲得直接印象;二是形成需要的推動。想象往往是與學生的感受緊密相連的。在優化的情境中,因為圖畫、音樂、表演藝術的直觀性,讓學生獲得鮮明的直接印象,這種“直接印象”籠罩著藝術的美,進入學生的意識,為學生展開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準備,甚至處于一種呼之欲出的狀態。
(三)情感是創新閱讀體驗的催化劑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教學活動過程是師生、生生和文本間情感多向交流的過程。如果缺少積極的情感投入,閱讀教學將變得機械、枯燥、缺乏生氣和樂趣,教學活動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更談不上創新思維的培養。
二、摒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創造閱讀教學的最佳狀態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過多講解、分析、說明,學生習慣被動學習,這樣,閱讀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而新課程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閱讀教學應以學生自主閱讀實踐為基礎,教師通過組織豐富多樣的閱讀實踐活動,有意識地增強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語言的感受力和表現力。課堂教學應面向全體,以學生語文發展為目標,較好的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這樣才真正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而這一切如果被教師包辦代替,這些能力的培養又何從談起呢?
在閱讀教學中,要做到“三自”,即自己做主、自覺主動、自悟行動。首先是根據統一的教學目標,自由選擇相應的書刊閱讀。如在學習《大海》一文時,可以詢問學生:“大海里有什么?”這時完全由學生自主選擇書刊閱讀,查找資料。有些同學看童話書,有些同學閱讀的是自然科學方面的書刊。最后展現在教師面前的閱讀情況各不相同。其次,是培養學生自覺主動的閱讀態度,關鍵是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精神。這時我向學生提出了三個鼓勵:一是鼓勵學生向教師挑戰,敢于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二是鼓勵學生向課本挑戰,敢于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勵學生向權威挑戰,敢于質疑權威的結論。比如教學《小小的船》一文時,有學生提出:“‘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這個說法不對,我看過書,月亮其實挺大的,坐在月亮上,可能不光是看到是星星和藍天,難道月亮上就沒有其它什么了嗎?”我很快表揚了他,引得其他同學很羨慕。這種自覺主動的學習,很有益于閱讀教學中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最后,就是在閱讀中自我體驗,自我感悟,進而獲取知識,升華為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的著名論斷。從“行動”到“自悟”再到“行動”這一良性循環是創新學習的最高境界,也是學生創新素養的開展過程。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在動手中增長智慧,培養閱讀興趣。
總之,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只要老師引導有方,學生配合得力,就一定會打下一個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山格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