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自然學科,用身邊的物品就可以進行很多實驗探究,例如礦泉水瓶。
【關鍵詞】物理;貼近生活;實踐;興趣
初中物理的課程標準要求是“從生活中來回到生活中去”。大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數(shù)比較缺乏生活體驗,對豐富的影像比較感興趣。但影像的播放在當堂課能引起學生注意,時間一長,獲取的信息容易遺忘。筆者認為物理教學應盡量貼近生活。一些物理實驗,可以用生活中常見的器材來完成,這要比學校提供的更使學生具有一種親切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習體驗。
例如,我們在學習“力”這一節(jié)時,先請學生用手擠壓瓶子,描述看到的現(xiàn)象,說出自己的體驗。雖然力是看不見的,但它產(chǎn)生的效果可以顯示。再將礦泉水瓶放倒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一下,它滾動起來,過了一會,又停下來了。結合自身的體驗,讓學生來解釋瓶子停下來的原因。學生通過實驗、探索、小組討論,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認識,消除了對“力”的恐懼感,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更濃厚了。
在這個實驗中,有位同學還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將礦泉水瓶放倒在水平桌面上,向它的側面吹氣,它會很容易被吹的滾動起來。當將瓶中裝滿水再用同樣的力吹它時,它卻不容易被吹動。這是為什么呢?引起了同學們更大的興趣,課堂上,學生展開熱烈討論,學生們說出了許多種原因,但是都不得要領。這一次,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回去查資料。本來以為,這種“軟作業(yè)”完成的學生會比較少,想不到第二天早上,許多同學把作業(yè)交了上來,有些同學還寫了一篇長長的小論文。最后,我在課堂上請同學宣讀了自己的觀點:質(zhì)量大的物體不容易改變運動狀態(tài),即質(zhì)量大的物體慣性大。當用同樣的力使它們滾動起來時,裝滿水的瓶子滾動的較遠。通過這一次作業(yè),我深深體會到:學生不是不喜歡作業(yè),他們討厭機械性的重復,而對于這種來自生活的物理作業(yè),他們是非常樂于完成的。
經(jīng)過這一次教學實踐,教師和學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知識的傳授和掌握,不一定是在教室,生活中處處可以學習物理。
在學習《大氣壓》時,我先讓學生回家完成這樣一個實驗:有學生向礦泉水瓶里倒入少量熱水,搖動后將熱水倒出,立刻擰緊瓶蓋,會發(fā)現(xiàn)瓶子癟進去,并伴有變形時產(chǎn)生的響聲。讓學生在課堂上,就看到的現(xiàn)象進行解釋。最后學生明白一個道理:是我們看不見的大氣把瓶子壓癟了,確認了大氣壓的存在。課后布置作業(yè):用礦泉水瓶再設計幾個能說明大氣壓的實驗。學生們發(fā)動集體智慧,設計出很多:例如在灌滿水的瓶身扎些小孔,蓋緊瓶蓋水不流出,松開有水流出;把瓶蓋打開倒立于水中,擠壓瓶子,松開手有水進入瓶中;瓶子內(nèi)裝滿水,在瓶口處蓋上小紙片,用手輕按紙片倒置瓶子,紙片能托住水等等。
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自己嘗試設計了很多小實驗,其中,也有不少關于礦泉水瓶的實驗:
實驗(1)將礦泉水瓶,口朝上逐漸壓入水中,需要用力越來越大,這說明浸在水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跟V排有關,V排越大浮力就越大。
實驗(2)將礦泉水瓶的底部切掉,瓶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入其中并落在瓶頸處,從上面倒水,直到水滿后,乒乓球也不會浮起來,而只有用手從下面堵住瓶口時,乒乓球才會浮起來。這時可引發(fā)學生分析乒乓球開始沒有浮起來而后來為什么又浮起來了的原因。
實驗(3)先用蚊香在礦泉水瓶中產(chǎn)生煙霧,然后裝入半瓶肥皂水,迅速擰緊瓶蓋,再用激光手電照射瓶中水面的上部和下部,會發(fā)現(xiàn)光在空氣中和水中都是沿直線傳播的。也可演示光的折射現(xiàn)象,用錫紙還可演示漫反射現(xiàn)象等。
實驗(4)將礦泉水瓶配用一個螺母吸管,擰緊蓋,放入水中,通過吸管向瓶內(nèi)吹氣或者吸氣,可使瓶在水中上浮或者下沉。說明了潛水艇的工作原理。
以上這些實驗,都是學生自己設計的,涉及到的內(nèi)容都是我們初中物理所需要掌握的知識。我想,通過學生親身實踐得來的知識,要遠勝于教師在課堂上的直接傳授,更無需通過做大量的練習加以鞏固。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要盡量使我們的物理走向生活。讓學生多做一些生活中的物理小實驗,不僅可以激發(fā)、提高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大力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而且能真正實現(xiàn) “輕負高效、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能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