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開放的學習空間,它的本質在于:讓學生自主參與到開放式的綜合實踐活動中,通過切身的身心體驗,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我們知道,學生所表現出的一切——觀察、訪問、調查、實驗,都是在研究、解決或試圖研究、解決著他們認為值得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因此,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就成了十分重要而迫切的問題。那么,我們如何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培養小學生的自主活動能力呢?本文就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實踐。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自主;探究
每個學生生來具有一定的潛能,教育就是要把每個人天賦的潛能發揮出來。
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要求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鼓勵他們的自主發展,充分發揮學習者的選擇性、主動性、創造性和想象力。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活動的開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協調者、評價者,主動地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并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開展活動。
一、自主選擇活動主題
第一, 鼓勵學生形成問題意識。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是開放的,來源于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讓學生在活動沒有開始之前便“蠢蠢欲動”,這樣才會使課堂活動之外的真正探究,因這份“心動”而更加豐富多彩。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身邊沒有合適的主題,而是我們缺少一雙發現的眼睛。如,有天中午,三年級“小靈通”又在發布本地新聞:“殘疾人藝術團將蒞臨我市演出……”還沒等他說完,全班同學就議論開了,有的說:“殘疾人也有藝術團,真了不起!”有的哈哈大笑,說“殘疾人的節目有什么好看的?”我沉思了一會兒,就向同學們提出問題,“你們了解殘疾人嗎?你們想幫助殘疾人嗎?”問題一提出,全班同學就沸騰起來,大家迫不及待地說:“想!”班長腦筋轉得快,馬上提了個建議“要么這次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就以‘殘疾人’為內容,做一次調查研究,加深對他們的認識。”學生們聽罷,興趣極濃,躍躍欲試。一次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就這樣展開了。
第二,引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為了滿足處在不同發展水平,具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的多方面需要,活動的主題應具有可選擇性。使孩子們通過對活動內容的自主選擇、積極參與,獲得各得其所的相應發展。如“助殘獻愛心”活動中,我們分解后形成的小主題有“殘疾人真不容易”“殘疾人也自強”“來自社會的愛”“獻出我們的愛”四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商量調查研究的主題,自由選擇喜歡的合作人員。一切都是自己喜歡的,學生高興得小臉通紅,恨不得馬上行動起來……
二、自主選擇探究方法
綜合實踐探究研究方法的選擇上存在多樣性和復雜性,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孩子們常常會感覺眼花繚亂。很多時候,探究方法是否得當,并不在于方法本身的好壞,而在于方法與探究目的、探究內容、以及探究能力符合的程度。本人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有助于我們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
1.根據研究的目的和內容確定探究方法。如《助殘獻愛心》活動中,選擇“來自社會的愛”的調查小組,就根據自己的內容,確定了以調查法為主進行研究:小影發現街上有專門為盲人修的盲人道,商場里有專門為方便座輪椅的人使用的衛生間;文文從殘聯工作人員處了解到我市有殘疾人藝術,我國有殘疾人奧運會,還有專門給盲人用的書,有保障殘疾人權益的憲法……只有符合研究問題的性質,能達到研究目的的方法,才是適當的方法。
2.根據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確定研究方法。如《錢幣·生活·社會》主題活動的小主題“錢幣博物館”,分成“錢幣探源隊”“錢幣收藏家”“錢幣鑒證組”三個小隊,由于活動的特殊性,選擇方法的難度就比較大。只有具有足夠的時間,物資等資源,并能獲得相應的支持與合作的方法,才是適當的方法。
3.根據活動者本身的探究能力確定研究方法。如讓一個不善言辭的孩子以訪問的形式去獲得信息就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但若換成問卷調查,可能收獲反而不小。孩子們力所能及、能勝任的方法,才是適當的方法。
三、自主選擇成果展示方式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主選擇的愿望,但由于學生年齡小、學習經驗不豐富等原因,選擇的能力還比較弱,往往只憑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隨意性大。因此,在活動開展前,還要耐心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使學生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在尊重學生個性基礎上,以學生綜合發展為目標,可從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選擇。
1.“揚長法”選擇。即根據學生的特長進行選擇。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每個孩子都有相對的優勢智力,有的學生擅長用表演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長用繪畫來表示自己的想法,有的喜歡用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觀點。教學就要尊重學生的個體智力特點,讓每個學生潛能得到開發。如《奇妙的指紋》主題活動中,有的慷慨陳詞,口頭交流了探究成果,有的以文章的形式展示自己發現的秘密,有的以繪制指紋畫的形式向大家描述了指紋的奇妙,有的以調查表的形式簡單明了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2.“補短法”選擇。揚長還須補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短處”進行選擇,可以在選擇中得到發展。在活動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孩子不善言辭,不善合作,常常采用獨立學習的方式。但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是既會自主,又能合作。因此,我們在讓允許他使用自己偏愛的方式學習的同時,也應鼓勵其積極投入小組學習活動中,學習表達自己,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3.“提高法”選擇。有一定難度的學習可以有效激發學生主動探究,但這里需把握一個“度”的問題,難度太大易使學生望而生畏,失去信心,沒有難度學生則容易放松要求,不利于能力的發展與提高。這里,我們可以把成果展示分三種不同難度要求,讓學生選擇,(1)基礎性展示——能最簡單地體現自己的探究成果的展示;(2)提高性展示——體現自己的探究成果,加上一定的文學或藝術渲染,基本做到繪聲繪色,動人以情;(3)創造性展示——用最好的方法體現自己的探究成果,如有電腦特長的同學可以以視頻、動畫、幻燈片等形式展示,對文藝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演一演小故事等。以鼓勵學生在原有水平原有基礎上,向高一層次的目標奮斗。
4.“兼顧法”選擇。前三種選擇都是比較單一的,但在實際的活動實踐中,特別是當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選擇能力后,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兼顧”性選擇——既要考慮自身的特長、短處,又得兼顧活動內容、目標及重難點等,作出最妥善的選擇。如很多孩子興趣廣泛,容易激發,但不穩定,堅持性差;很多孩子喜歡提問,但問題的深度不夠。因此,在發揮學生自主的前提下,教師要給予具體指導、督促、點撥和幫助。
四、自主評價
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點更決定了它的評價方式應該是民主化、多元化、互動化的。評價可由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通過各種方式,由學生自己設問、互問互答、交流合作,形成生動活潑,積極向上的美好評價氛圍。具體方法可考慮為:1.通過問卷進行評價。即把評價內容和范圍要求編制成調查問卷,分析綜合問卷情況,引導學生進行相應反思。2.通過綜合實踐成長記錄袋進行評價。記錄袋中可以設計一些學生喜歡的欄目,如“美麗的足跡”、“我進步了”、“我有好建議”等。欄目填寫處,除了文字外,還可以設計一些引人注目的圖案,引起他們的興趣。因為關注了不同層次的孩子,關注了孩子發展的不同方面,每個孩子都有享受成功的機會,促使他們事事爭先,努力表現自己。3.比較不同孩子的活動成果和發展情況,使孩子進一步了解自己,同時學會揚長避短。
教學是一種姿態,需要勇氣,需要智慧,需要信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綜合實踐活動以貼近學生現實的課程內容,為學生開辟了一條與生活交互的通道。每一位學生的成功都必然充滿個性,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也一定有各不相同的道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為每個孩子創設一個自主學習、發展的空間,相信綜合實踐活動不僅是孩子們夢想開始的地方,更是能讓他們自由發展的廣闊平臺!
【參考文獻】
[1]郭元祥:《綜合實踐課程設計與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鄒開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南》,福建教育出版社
[3]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與實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4]秦建榮、丁建強:《走進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江蘇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浙江省諸暨市陶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