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學校主任在一次教學培訓中特別強調,在開始構思教學思路前,首先要將這節課的主線理清楚,在自己的腦子里要有一根清晰的“繩索”。在平常的教學觀摩中,我也常常發現,一堂好課常常有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往往有一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妙處,它們或緊扣課文中心,總攬全文;或概括內容,揭示中心;或貫穿全文,表達作者情感……讓學生聚焦于此,品讀探究,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篇課文在教學中如果能找到一個合適的“點”或“線”,則會像一只無形的手一樣,將整節課的教學思路變得非常清晰而有序,那么整節課的課堂效率一定會非常有效。教學中,要選擇最佳的切入點,還應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要設法調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發揮其主體作用,深刻感悟,以使閱讀達到最佳效果。同時還要注意所設置問題的梯度。在此,我以《青海高原一株柳》為例,探討我的一點看法。
在設計蘇教版六上15課《青海高原一株柳》這篇課文時,我反復地品讀這篇課文,試圖尋找一個最佳的突破口,找尋破解全文中心的密碼。課文讀了好多遍,試圖能從中找到某個關鍵的詞語或句子。可惜,我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那個點。正當自己有些泄氣時,便隨手翻看起書上的插圖,看著看著,便覺得圖中的這株柳樹在這荒涼、環境惡劣的青海高原上生存得越發得艱辛。便又開始讀描寫柳樹外形的句子,越讀就越覺得它撐立得不易,越讀就更覺得 “撐立”這個詞一定有許多可以發掘的深度。也許我可以由這個詞向課文各部分發散、輻射,課文各部分也可以向這一點聚攏、集中。接著我查詞典,一遍遍地再讀課文,圍繞“撐立”,試圖挖掘出它更多更深刻的內涵,我認為讓學生通過品讀感悟到這株柳頑強的生命力,是我這節課上應重點把握的。
于是,我在第一環節中,首先帶領學生通過學習描寫柳樹的外形來感受它的高大粗壯的樣子,感受它巍巍然撐立的形象。初步理解“撐立”這個詞,讓學生說說:怎樣的站立才能稱得上“撐立”呢?在學生的腦海里對這株柳樹初步形成一定的印象。
然后緊緊圍繞這個詞學習作者想象中的成長歷程,進一步感悟柳樹成長的艱辛,體會“撐立”更深的內涵。接下來帶領著學生一起走進作者想象的世界,從柳樹生長的艱辛過程中,從哪些具體的詞句中去逐漸感受柳樹撐立的不易。學生們在認真地朗讀中,很自然地就找到了一些重要的關鍵詞句,如:“一茬一茬”、“不可思議”、“奇跡”、含三個“多少”、四個“又”的句子,很自然地感悟到柳樹生長歷程是多么的艱難、坎坷,而柳樹卻是多么的頑強。
為了讓學生能充分感悟、體會到柳樹那頑強不屈的精神,我又設計引導學生繼續想象,運用多媒體將學生帶入情境,轉換角色,想象它被高原風雪、雷轟電擊、嚴寒酷暑折磨得奄奄一息時,它卻在怎樣暗暗地給自己鼓勁。在這個環節中,我帶著學生一起走進柳樹的內心世界,感悟它在困難面前那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將柳樹在逆境面前的內心世界通過學生的理解感悟,由內化轉為外在表達。在這幾個環節之后,學生對“撐立”的理解,對柳樹內在的精神通過自己的悟讀在一層一層地加深。
學完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再次面對這株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上的柳樹時,它在你心目中還僅僅是一棵柳嗎?它讓你想起了什么?
在這個環節的設計時,剛開始我是準備拓展作者的資料,了解陳忠實,知道他走過的人生道路也充滿了曲折,這篇課文不僅是在寫柳樹,更是在寫自己的人生,抒發自己的感情。但是,我總覺得這樣的結尾有些太狹隘了,這篇課文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陳忠實一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我換了一種更開放的問法——柳樹在你心目中還僅僅是一棵柳嗎?它讓你想起了什么?沒想到,學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地精彩。
它讓我想到了人生——我覺得人生也是如此,在逆境與挫折面前,我們要像這株柳樹一樣,用堅忍不拔的毅力去戰勝它,練就自己堅強勇敢的品質。
我還想到了祖國的命運——我們的祖國以前比較落后、貧窮,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靠著自力更生、堅強不屈一步步地走過來了,而且越來越好。而現在,已經讓整個世界對我們刮目相看了。
……
這個環節中的意外生成讓我更感悟到在教學設計時,老師的問題最好適時地多放一放,對于鍛煉學生的思維開放性會更有好處。
在總結全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總結語——其實,你們已經讀懂了這棵柳樹,讀懂了一種精神,希望這棵柳樹會永遠撐立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設計這樣的環節,一方面,我是希望通過再次對“撐立” 這個詞的回歸,能起到首尾照應的效果,讓整節課顯得更加完整。另一方面,是希望這樣的結束語讓孩子能從內心里對這棵柳樹的精神有一個更深的理解與內化,希望他們也像這株柳樹一樣,遇到挫折不屈不撓,堅強勇敢。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感覺前所未有的順暢,因為我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好的切入點是分析一篇課文的著眼點和突破口。當然一篇課文的切入點,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如還可以從題眼切入,從背景切入,從關鍵句切入、從人物形象切入等等。作為語文教師,應認真研讀教材,運籌帷幄,對文本做全局性地研究和了解,在文本和學生之間駕設橋梁,創造性地尋找一個最佳切入點,要有大問題觀,讓老師自身教學思路更加明晰,而且學生也可以在老師恰如其分的引領下,發揮其主體作用,深刻感悟,有所收獲,促使閱讀達到預期的效果,更促進教學達到有效乃至高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