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教學工作者非常關心的熱門話題。只有緊緊地抓住課堂,利用課堂,進行有效教學,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利用網絡資源,結合社會熱點,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歷史學是反映過去的客觀事實,而這種客觀事實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過實踐去感知,因此,在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教得枯燥單調,學生學得乏味無趣,達不到預期效果,提高不了課堂教學效率。主客觀因素,導致課堂教學難以進行,如何改進和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迫在眉睫。現就如何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效率,談談我個人的做法和體會: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有效性
有位哲人曾這樣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存在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對關注、認同、理解歷史知識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學習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的導入語言需要簡潔、有效、貼近學生生活,最好是學生已知而且感興趣的問題,有效的歷史課應該有個精彩的開端。新穎高效的導入教學,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先聲奪人,能抓住學生求知的欲望,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就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二、加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
歷史課中的許多插圖是課本重要內容的體現,這些插圖刺激性強、變化性大、形象有趣,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加強學生對重要知識的無意注意,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進而達到深化主題、畫龍點睛的功效,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妨用圖來突出重點。如《外交事業的發展》一課,講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中美關系改善、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等,但是,單憑這些文字資料,學生很難真切地感受外交事業的巨大發展。我引導學生看課文中的三幅圖“毛澤東會見尼克松”、“五星紅旗在聯合國大廈前飄揚”、“1972年毛澤東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并用語言加以渲染。從這三幅圖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外交事業蓬勃發展的氣息。
三、優美的課堂語言,提高課堂效率
歷史教學的問題相當程度是語言的運用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主要是借助于語言來向學生傳播知識。所以教師要重視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人們常說“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遠”,所以教師除了有內在素質外(即人們常說的“內才”)還需有過人的“口才”。這樣上課時能充分發揮,講起來口齒伶俐,滔滔不絕,形象生動,講起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反之,如果教師上課“語無倫次”,學生學得眉頭苦皺,影響課堂效果。
四、利用網絡資源,提高教學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要體現多樣性和選擇性,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隨著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的改變,隨之科學對教育的滲透,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也要隨著變化,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歷史是一門時間跨度大,涉及內容廣,綜合性強的學科,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無疑是首選。因為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將歷史文本、圖像、視頻、原始資料等多種信息制作成實用性極強的教學課件,不但能起到增加課堂知識容量,突破重點、難點的作用,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使用多媒體技術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視教學內容。其次,教學中經常大量使用課件,不利于學生養成動手的習慣。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第三,需要有一系列的硬件設備,如音箱、遮陽窗簾等。這些設備往往影響到多媒體教學的實用效果。
五、以社會熱點為媒介進行歷史教學
只有注重與國際國內的社會熱點相結合,才能使歷史教學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充滿活力。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求知欲特別強,他們所關注的范圍比較廣,大到國際國內的時事,小到校園的小事,但是,校園中的學生接觸面較小,能夠了解的東西往往一知半解,這一點,正好為我們歷史教學與現實的結合提供了發揮用武之地的空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要結合一些時政熱點講述,做好歷史課堂教學與現實的結合。
六、在反思中發展有效教學
反思能力是一個人持續發展所必備的素質之一,只有學會反思,一個人才能不斷矯正錯誤,不斷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增強教學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師要經常反思:課堂上是否真正關注了學生?知識是給予的還是引導學生自己獲得的?教學中還存在哪些問題?課堂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場所,只有不斷反思課堂教學,才能使教學更加有效。
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它的有效性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保持,知識、能力的提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繼續對“課堂有效性”多作思考和探索。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重視教學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切實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實效,使我們的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得到最豐富的收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崇德主編.歷史地理心理學 [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馬谷春.當代史學發展趨勢與中學歷史教學的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10)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