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是新課改學科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中數學教師更應將學生學習能力培養,作為新時期人才培養的重要范疇,采用形式多樣的有效教學手段,創新理念,培養和造就優秀社會人才。
【關鍵詞】高中數學;學習能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原則運用的參照物和依據。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活動開展的最終目標和歸宿,就是教會學生掌握自主進行學習活動的方法和要領。應試教育下的傳統教學,將學生學習活動結果作為教學活動的根本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學生良好學習能力形成的進程。當前新實施的高中數學改革綱要指出,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將學生學習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思維創新能力在內的學習能力培養作為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本人根據這一要求,進行了粗淺的嘗試,現就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方法舉措進行簡要論述。
一、堅持“曉之以情”,善于創設融洽情境,逐步增強自主學習意識
情感是學生探知新知、克服困難、不斷前進的內生動力和力量支撐。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主學習作為學生能動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在良好內在情感和外部有效刺激等雙重作用之上,其中內在情感起主導作用。而數學學科是一門教學的藝術,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具有顯著的生活性和廣泛的應用性。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不能將數學學科簡單的看作是知識內涵的承載體,而應發揮數學學科的情感激勵特點,抓住數學學科在激發學生內在潛能上的情感特性,設置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性情景,使學生在融入情境中,樹立起主動探知的內生動力。
情境:某種細菌在培養過程中,每半小時分裂一次(一個分裂為兩個),經過4小時,這種細菌由1個可繁殖成_________個。
上述情境是教師在教學“等比數列”時,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和學生情感發展特點,所設計的與生活密切關聯的生活性問題情境。該情境的設置有效避免了教師主宰課堂的“緊張”關系,使學生主體內在能動性得到釋放,內在情感得到有效“激發”,自覺主動地進入到知識內容的學習活動中,實現“我愿學”內在潛能的有效挖掘,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堅持“行知合一”,注重探究方法傳授,逐步形成良好探究能力
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行知合一”的教學理念,生動鮮明地闡述了探究實踐能力在學生良好學習素養提升中的作用。當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已成為社會人才培養的“主攻點”。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活動進程中,要重視探究實踐載體的搭建,緊扣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置具有典型性的探究問題載體,引導和指點學生利用解題經驗和解題思想,開展觀察問題條件、分析條件內涵、選擇解題思路等活動,逐步領會和掌握解決類似問題解答方法和步驟要領,從而在長期解題進程中形成正確的探究能力。
例題:如圖所示,△ADB和△CB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它們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DB =∠CBD = 90°,AD = a。設P是線段AB上的動點,問P、B兩點間的距離多少時, △PCD與△BCD所在平面成45°角?
教師為培養學生探究實踐的學習能力,在該問題教學活動中,采用“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先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觀察、分析活動,找尋問題外在條件和內涵關聯,接著教師鼓勵學生根據分析結果,進行動手解題活動,其過程如下:
作PE⊥CD于E,DF⊥DB于F,可知F為P在面DBC內的射影,
∴EF⊥CD
二面角P—DC—B的平面角即為∠PEF,當∠PEF = 45°時,PF = EF,
設PB=λBA,則PF =λa,DF=(1-λ)a,EF=■=■(1-λ)∴λ=■-1
∴當PB=(2-■)a時,△PCD與△BCD所在平面成45°。
最后教師實時總結,向學生指出進行該類問題解答的方法和步驟。這一過程中,教師將問題解答活動通過直觀、生動的過程進行有效地展示,使學生能夠在分析思考、動手操作中領會“精髓”,促進學生探究動手能力的有效形成。
三、堅持“曲徑通幽”,重視發散問題教學,逐步提升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能力作為思維能力發展的高級形式,需要學生良好的知識素養和分析能力。數學章節之間、知識點之間存在密切關聯,是一個廣泛聯系的有機整體。發散問題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可以將發散問題教學作為學生思維靈活性和全面性鍛煉的重要手段,鼓勵學生探尋問題內涵深刻聯系,找準問題解答不同途徑,選擇靈活多樣,貼近問題要求的解答方法,同時,教師要做好引導作用,使學生能夠在“創新求異”中,實現創新思維效能的提升和進步。
例題:已知A(-2,-3),B(4,1),延長AB至點P,使AP的絕對值等于PB絕對值的三倍,求點P的坐標。
該例題是關于“平面向量的坐標運用”方面的問題,教師設計該問題的意圖,是要通過學生解答發散問題的多樣性特點,實現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鼓勵學生挖掘問題內在條件和內涵要義,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問題,找尋該問題的解答方法。學生在問題分析過程中,發現該問題是有關向量的定比分點坐標公式的運用問題,解答該問題時,可以采用兩種不同方法:(1)考慮P點為分點,可應用定比分點坐標公式求點P的坐標;(2)利用方程思想,通過作圖方法,確定B點作為AP的內分點,這樣λ>0,只要求出λ,就可以由定比分點坐標公式求P(x,y)的值。
總之,自主學習、探究實踐以及創新思維作為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效教學活動的根本目標和最終追求。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緊扣學生主體特性,創新教學方式手段,利用多樣教學資源,實現學生在有效教學中能力、素養雙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