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富煤貧油少氣”是我國能源資源分布的突出特點。當前,我國煤炭資源利用以直接燃燒和傳統煤化工為主,能源轉化效率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極低,環境污染較大。過度依賴于能源的煤炭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導致煤炭產業初級化、重型化、單一化問題突出。因此,實現綠色采礦、發展循環經濟、開展煤炭深加工、提高煤炭資源就地轉化水平等一系列轉變煤炭產業經濟的新發展模式,已成為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資源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最現實有效的選擇。
關鍵詞:煤炭產業經濟;發展新模式;循環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035-03
我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在已發現的一百余種礦物中,煤炭占有特別重要的位置,一次能源消費中有70%~75%來源于煤炭,煤炭產業的健康發展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由于當前中國原油的進口依存度仍然逐漸提高,而煤炭資源相對豐富而廉價,所以煤炭產業具有明顯成本優勢。同時我們看到,多年來我國過度依賴能源的經濟發展模式、能源 “一煤獨大”的單一產業結構、以粗加工為主的傳統煤炭能源產業發展現狀,都在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面對我國脆弱的生態環境,傳統的煤炭產業發展更是積累了不少問題。由于受到發展基礎、區域分工、經濟結構、地域特點等因素制約,我國非資源型產業、新興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真正壯大還需時日。而煤炭產業作為我國優勢產業,如果能夠實現全面升級轉型,則是我國當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方式最務實的舉措。因此,轉變傳統煤炭產業經濟發展模式,推行綠色采礦,發展煤炭資源的深加工,打造高效益、高技術、高附加值、長產業鏈的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新型煤炭產業經濟新模式,是我國能源發展最現實的選擇和最有效的途徑。
一、轉變煤炭產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必要性
(一)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
目前,我國煤炭產業中,煤炭資源利用以直接燃燒的粗加工和傳統煤化工為主,能源轉化效率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較低,環境污染較大。轉變煤化工產業經濟發展模式,加快煤炭深加工技術的研究開發和試驗示范,形成較為完善的技術裝備體系,為后石油時代做好戰略技術儲備,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戰略需要;推進綠色采礦,適度發展煤炭深加工產業的煤炭產業循環經濟,將單純煤轉變為提供油氣等高效能源,是應對國外油氣資源控制和平抑國際油氣價格的重要反制措施。
(二)是優化國家生產力布局的客觀要求
我國的經濟中心在東部,能源資源賦存與能源消費、資源加工逆向分布、流動,造成資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大規模跨地區轉移,給交通運輸形成了巨大壓力,增加了經濟運行成本,同時,也使得我國煤電運輸長期處于緊張狀態。轉變煤炭產業經濟發展模式,發展煤炭深加工,提高煤炭資源就地轉化水平,可以有效推動能源資源類項目向能源富集地區轉移,優化全國生產力布局。
(三)是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的重大舉措
轉變煤炭產業經濟發展模式,推進煤炭資源就地轉化,可以顯著提高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效益。首先,能夠實現大幅度深加工增值。初步估算,煤制甲醇可增值約4倍,煤制油可增值8—12倍。其次,可以提高伴生資源綜合利用效益。目前,我國已查明的鋁土資源儲量不足30億噸,按目前開采規模,保障年限不足20年。如果將我國高鋁煤田產生的高鋁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鋁,可彌補鋁土礦資源總儲量的不足。同時,其副產品活性硅酸鈣用于造紙行業可替代碳酸鈣,可減少紙漿,極大降低造紙成本。再次,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和減少能源損失。就地加工將直接降低運輸成本。
(四)是資源型地區轉型升級的根本途徑
對于我國長期依賴煤炭資源的產業結構,積累了諸多矛盾和問題,要全面推進產業多元和升級,受到發展基礎、區域特點等多因素制約,發展非資源型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過程,因此,轉變煤炭經濟發展模式則是資源型國家轉型的有效途徑。煤炭深加工產業將多種單項技術進行耦合、集成,可以實現煤炭的多級利用、多聯產,與鋼鐵、有色金屬、稀土、鹽堿化工、多晶硅等特色產業融合,構建資源能源資金技術密集、高技術、高節能環保、高附加值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高碳產業低碳化、促進產業集聚、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同時,可以帶動資源型地區相關產業的就業乘數效應,實現富民強國。
二、轉變煤炭產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幾個方面
(一)發展煤礦綠色開采技術
針對我國對煤炭資源的粗暴式開采,2003年錢鳴高院士提出了“綠色開采”的理念,為煤炭行業開采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綠色開采理念是在科學采礦三原則(安全、環保和經濟)的指導下提出的,強調在現有采煤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與創新采礦科學技術,從廣義資源的角度上認識和對待煤、瓦斯和稅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種資源,其基本出發點是防止或盡可能減輕開采煤炭對環境和其他資源的不良影響,以期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綠色開采的主要技術是基于關鍵層理論[2]。關鍵層理論認為,把保證覆巖關鍵層不破斷失穩作為建筑物下采煤設計的基本要求,為了保證建筑物下采煤的經濟效益,又可確保建筑物不受損害,關鍵在于能依據覆巖結構與關鍵層特征來確定合理的減沉開采技術和參數,掌握離層與破斷特征參數,是注漿減沉技術應用、鉆孔布置與注漿工藝設計的基礎[3]。目前,綠色采礦技術主要有煤與瓦斯共采技術、超高水充填技術、煤炭地下氣化等綠色開采技術。煤礦綠色開采是我國煤礦發展的必然方向,是和諧礦區建設的重要指導,主要技術的發展將為煤炭開采中實現安全高效、經濟環保提供重要保障,可見從技術上以關鍵層理論為基礎,推進綠色開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發展多聯產,完善煤炭資源循環利用
多聯產是指將各種不同煤化工技術優化結合使用,發揮各個技術的優勢和多聯產后的技術整體優勢,從而獲得多種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和潔凈的二次能源的煤化工技術[4]。隨著技術的發展,多聯產可以實現煤炭資源價值的多方面利用和煤化工項目的資源優化配置。
1.對高鋁煤炭資源進行循環再利用。將用于發電后產生的粉煤灰中的氧化鋁進行開發利用,是極具開發價值的非鋁土礦資源。目前,我國一些大型煤炭企業已經采用多種方法提取氧化鋁,成效明顯,如大唐公司的預脫硅—石灰石燒結法、神華集團酸法中試生產線、華電集團的硫酸氨法等,都為大規模開發利用高鋁粉煤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家發改委也下發了《關于加強高鋁粉煤灰資源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統籌配置資源、定向供應、集中燃燒,以及煤電粉煤灰提取氧化鋁、鋁后加工一體化的發展思路。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粉煤灰提取氧化鋁尚處于產業化初期階段,投資規模大,生產成本高,因此,國家應該加大扶持力度,鼓勵粉煤灰的綜合利用,將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等產品列入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目錄,給予稅收減免政策及資金扶持。
2.煤矸石、煤泥等資源的循環利用。在煤炭生產銷售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低熱值的煤矸石和煤泥,對環境造成較大污染。加快低熱值煤發電裝置建設,是提高煤矸石和煤泥利用率、減少土地占用和環境污染的重要途徑。國家應該推出支持煤矸石和煤泥等低熱值煤電開發的的相關傾斜政策,核準建設一批煤矸石和煤泥發電項目。開發利用高鋁粉煤灰、煤矸石、煤泥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不僅具有較好的經濟價值和環境價值,還可以緩解我國鋁土礦等資源短缺的矛盾。
(三)推進煤炭深加工示范基地,發展煤炭產業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指按照生態規律運行,實行資源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的經濟形態。它在將經濟活動納入一般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的基礎上,還要遵循生態規律,力求在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之間建立一種協調、和諧的關系,也成為生態經濟[5],是先進煤化工技術的商業化示范。它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這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趨勢,是人們對難以為繼的傳統發展模式反思后的創新。構建煤炭產業循環經濟,促使煤炭行業逐步走上速度與效益并重、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發展新型煤化工產業需要從資源開采、生產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而同時又能做到減少資源消耗,并削減廢棄物的產生量。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經濟發展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四者的協調和統一。
首先,應該加快煤炭深加工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加快完善煤電基地項目建設,將國家規劃的具備條件建設的大型煤化工項目基地建設有限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統籌,為其提供支持。這樣,既有利于擴大煤化工深加工規模,實現效率效益雙贏,同時又利于產、學、研相結合,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煤化工產業技術,更有利于提高運輸效率,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拉動區域性經濟的發展。
其次,應該完善循環經濟技術支持體系。政府應建立相應的平臺,牽線搭橋,將掌握技術的科研部門與需要技術的煤化工企業聯系起來。可以采取企業提供科研經費、實驗場地、研究所提供技術的模式,使社會的技術潛力真正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此外,還可以參考國內外先進的成功經驗,結合區域經濟發展與煤化工產品市場需求,整合優化配置地區資源,鼓勵煤礦企業和國家煤化工項目實現聯營。這樣,可以發展集約化產業,加大煤炭深加工和轉化力度。
(四)發展生態經濟,加大礦區環境整治
煤炭資源開發由于地下采掘,容易引起地面塌陷、水土流失、沙漠化、采煤廢水排放以及煤矸石露天堆放污染等環境問題。我國煤炭開采目前主要采用的冒落法等管理采空區頂板,易造成地面沉降和陷落,因而引發村鎮、鐵路、橋梁和地面管線設施的破壞。因此,礦區的環境整治至關重要,當前的重點不僅要對使用中的礦井進行整治,從源頭上減少環境的污染,而且要做好匪氣礦井的無污染處理和再利用工作,對恢復的土地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因地制宜發展高效生態農業。
三、轉變煤炭產業經濟發展模式的政策完善
(一)差別化的節能減排政策
煤炭深加工產業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相對較高,支持煤炭深加工產業,發展循環經濟,需要給予差別化的節能減排政策。一是給予差別化的能量消費總量控制政策。國家在分配能源消耗總量指標時,應重點考慮產業結構、發展水平等因素,對于一些以能源重化工產業結構為主的欠發達地區,在指標安排上給予適當傾斜。二是合理確定能源輸出地的能耗和排放指標。目前,我國在統計時往往將能源外送地區外送能源產生的能耗和排放都計入當地指標中,而未計入能源使用地區,容易加劇兩極分化,建議合理分配能源輸出地和使用地能耗和排放指標。三是扣除原料煤和潔凈能源消耗。目前,我國除煤制油項目將原料煤口除外,煤制烯烴、煤制甲醇等煤化工企業的原料煤消耗均納入能源消耗統計范圍,這部分消耗實質上是一種物理形態的轉化,并沒有增加能源消耗,應當從能源消耗總量中扣減,另外,風電、太陽能發電等用量也應該單獨統計并從改區域能量總量考核指標中扣減。
(二)完善煤炭資源領域收費基金政策
據不完全統計,每開采1萬噸煤炭塌陷農田0.2公頃,每開采1噸煤排放2噸污水。由于高強度的資源開發,導致能源輸出地區支柱產業單一粗放、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資源利用水平偏低、城鄉居民收入較低、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制約能源輸出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2006年,國家在山西省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試點,在全省范圍內開征了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已經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建議國家在其他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開展煤炭資源稅改革試點,把煤炭價格調節基金調整為煤炭產業轉型可持續發展基金,按不同的煤種品質收取費用,主要用于保障和改革民生、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保護生態環境和解決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等問題。
(三)建立煤炭能源開發中央屬企業與地方利益分享機制
央屬能源企業資金實力雄厚,對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在部分能源大省,央屬企業煤炭產量占地方煤炭產量的40%—50%,但由于總部結算等原因,導致央屬企業在煤炭能源利益留在地方的收益相對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地方對資源環境治理、保障礦產資源區人民生活等方面的資金投入能力。因此,應該建立合理的中央企業和地方利益分享機制,可以通過采取中央投資和與地方資本合資的形式,根據各自在資源產權中所占比例入股,分享資源開發紅利,所得稅的繳納逐步過渡到資源地為主。同時,可以探索將央屬企業的地方分支機構變更為獨立法人,平衡國家稅務和地方稅務的稅收比例,一方面增加地方的投資積極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加強資源保護和礦區人民生活改善的投資。
(四)創建有利于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權制度
受到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產權不清嚴重制約著我國煤炭產業經濟的自身發展,因此,應當在保護國家礦產資源所有權的前提下,依法建立有利于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權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應當明確國有煤礦的所有權,實現科學監管;更要建立礦業權的招標、轉讓制度,使資源效用得到最大發揮;立法機關也應加強健全完善煤炭產業相關保障法律法規,真正為煤炭產業經濟的新發展模式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劉運濤.試論煤礦綠色開采技術[J].中國對外貿易,2011,(20):437.
[2] 錢鳴高.綠色開采的概念和技術體系[J].煤炭科技,2003,(4):1-3.
[3] 張錦山.煤礦綠色開采的幾點思考[J].價值工程,2011,(12):244.
[4] 周小野.我國煤化工技術的現狀與發展[J].科技創新導報,2011,(29):63.
[5] 張圣偉.探析煤炭企業的長遠發展之道-循環經濟[J].現代經濟信息,2011,(18):14.
Thinking of the new development model of changing the coal industry economy
HOU Rui-fang
(Research center, state bureau of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Beijing 100013,China)
Abstract:China is energy consuming Nations, \"coal-rich lean less gas\" is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resources in China. At present, China's coal resources in traditional direct combustion and coal chemical industry,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level is very low, and larg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too dependent on energy of coal industr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ulting in coal industry of primary, heavy, flattened issues outstanding. Thus, realization of green mi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coal processing, raising the level of in-place conversion of coal resources and coal industry's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n a series of changes, change has becom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ountries the most realistic and effective choice.
Key words:coal industry economy; new development model;circular economy
[責任編輯 王 佳]
收稿日期:2012-04-17
作者簡介:侯蕊芳 (1984-),女,山東人,碩士研究生(MBA) ,注冊安全工程師、安全評價師,從事安全評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