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銀行承兌匯票業務自推廣應用以來已成為各類經濟體的主要融資工具之一,其優點顯著,在緩解商業銀行信貸資金壓力方面得到了同業的認可,同時,對增加企業流動性和提高購買力、擴大生產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均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但隨著這項業務廣度和深度的擴展,商業銀行辦理銀行承兌匯票的風險也越來越大,有些問題已成為業界潛在的風險。
關鍵詞:承兌匯票;票據貼現;信用風險;票據欺詐
中圖分類號:F832.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116-02
一、匯票簽發過程中存在的風險
1.商業銀行對申請出票人資格審查的風險。對于申請人的資格審查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做到深入真實。隨著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出于業務經營的需要,銀行往往因為簡便手續、加快進程而忽視了業務本身的安全。
2.商業銀行對企業提供的商品交易合同或增值稅發票真實性的審查風險。商業銀行對貿易真實性的判斷依據是合同和增值稅發票的復印件,現實中虛構貿易背景、虛簽合同以及虛假增值稅發票現象大量存在,商業銀行目前缺乏十分有效辨別其真偽的手段,銀行在確認購銷合同的真實性上存在技術上的障礙(如對方當事人的公章是否真實,對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權代理人的簽名是否屬實、雙方的合同是否會得到履行等銀行難以辨別和確認)。尤其是關聯企業之間基于隱蔽、復雜、甚至虛假的關聯交易向銀行申請開具票據時,貿易背景是否真實銀行更是無從審查。此外,銀行在審查了合同和增值稅發票的基礎上開出票據后,合同是否履行、是全部履行還是部分履行,銀行也無法知悉,更談不上確保企業嚴格按照合同全面履行,因此,商業銀行對真實貿易背景和真實商品交易難以確認。而在上述情況下,商業銀行被迫承擔雙重風險:人民銀行監管時的行政處罰風險和訴訟時被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遭受損失的風險。這實際上是行政機關向商業銀行轉嫁了其義務和風險。
3.承兌申請人的信用風險。由于銀行承兌匯票由銀行的信用作保證,所以收款單位樂于接收。但對銀行來說,就承擔了承兌申請人到期無款支付的信用風險。現在我行的銀行承兌申請人準入條件中一項最有限制性、最具可操作性的硬性規定就是非低風險承兌業務承兌申請人的資信等級至少是AA級。但我行的資信等級評定辦法中對擬評AA級資信企業的財務報表并無必須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規定,因此從企業方面來看,為了能評上AA可能人為粉飾財務數據或提供虛假報表;從銀行內部來看,可能由于業務能力的原因或業務操守的原因,未能發現或配合企業評定較高資信等級。銀行對這樣的所謂AA級企業承兌,其風險不言而喻,尤其當遇宏觀經濟形勢面臨變化時,往往造成承兌到期由銀行墊付。
4.商業銀行為維系經營需要,隱瞞資產真相的風險。實踐中,有些商業銀行為了掩蓋不良資產,對于無力支付到期票據款項的企業,繼續為其簽發銀行承兌匯票,由企業用貼現資金歸還到期的銀行承兌匯票款。利用銀行承兌匯票置換資產、滾動簽發銀行承兌匯票問題在業界大量存在,這也是在銀行承兌匯票業務中產生的“怪圈風險”之一。
5.銀行承兌匯票保證金的“怪圈風險”。通過貸款和貼現資金充作銀行承兌匯票保證金,形成“貸款資金作保證金—承兌—貼現—保證金—再承兌—貼現”的怪圈,這已經成為有些銀行擴大存貸款和票據業務規模的一條捷徑。在上述方式不斷循環的過程中,企業信用不斷膨脹,銀行的信貸泡沫由此產生,業務經營的法律風險也就成為了不可避免的。
6.商業銀行違規風險。銀行在實際操作中有章不循,隨意放大銀行信用,超規定限額簽發銀行承兌匯票。為了逃避上級行對其授權限額的規定,部分銀行采取拆分等違規手法,將一筆銀行承兌匯票拆成幾筆簽發;也有部分銀行擅自放寬保證金的收取比例或放松抵押擔保的條件,為一些資信度不符合規定的企業簽發銀行承兌匯票,給銀行的資產帶來很大的風險。這種現象如果繼續滋長,必將給銀行票據業務的信用帶來災難性的打擊。此外,部分銀行為了承攬業務,逆程序操作,甚至是基本不依程序,加之銀行員工責任心不強,審查不仔細和操作不規范也會使銀行承兌匯票業務產生一定的風險。
8.商業銀行賬外經營的風險。部分商業銀行賬外為企業簽發銀行承兌匯票或簽發融資類票據等;有的商業銀行將收取的保證金不入大賬核算,設置賬外賬戶用于發放貸款等;還有的商業銀行與證券公司私下簽定協議,以簽發銀行承兌匯票的形式向證券公司融資等。
二、票據貼現過程中存在的風險
1.審查風險。鑒于承兌行對貼現行的查詢只做原則性的查復,貼現行只能將“查復”作為識別票據真偽的參考。對于大額、有疑問的匯票,應堅持雙人實地查詢。查詢時,應要求出票行在查復書上注明有無凍結、掛失、止付,真正做到“有疑必查、查必徹底”,以此把風險降到最低限度。同時,部分銀行在辦理貼現業務時只注重匯票本身的真實性,放松對企業提交的增值稅發票、商品交易合同的審查,導致為大量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銀行承兌匯票辦理了貼現,大量貼現資金用于非生產經營領域,有的資金甚至流入股票證券市場,嚴重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2.業務經營過程中的暗箱操作風險。為了經營上的一些利益,不惜犧牲銀行承兌匯票的安全保障。如部分銀行對一些所謂的大客戶辦理貼現的票據放松審查,對貼現企業由于各種原因不能提供增值稅發票、商品交易合同復印件的票據,也違規授理其貼現業務。甚至為了逃避監管和套取人民銀行再貼現資金,銀行與一些企業相互勾結,進行票據“包裝”:即由銀行將票據背書轉讓給與其有信貸關系、信用度較好的企業,由這些企業提供與該匯票無關的增值稅發票、商品交易合同(復印件),到銀行辦理貼現后,再將資金轉回到真正的貼現企業賬戶之內。
3.違規經營風險。部分銀行在經營票據貼現業務過程中,為了爭搶票源,展開惡性競爭,降低貼現利率,有的銀行將貼現利率降到低于人民銀行的再貼現利率,這不僅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利率市場秩序,減少了銀行的貼現利息收入,而且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票源質量下降,由此造成的法律風險也是不可估量的。還有的銀行違反人民銀行有關結算紀律和賬戶管理的規定辦理貼現業務,為一些沒有在本行開立存款賬戶的企業辦理貼現;有的銀行違規將貼現資金轉入企業在證券公司開設的賬戶,或將貼現資金轉入融資公司、投資公司賬戶;有的銀行則將貼現資金轉入個人儲蓄存款賬戶等等。
4.票據欺詐風險。銀行承兌匯票貼現作為一種低風險業務,銀行間競爭激烈,同時還存在地下票據市場拉票,中間掮客拉票,企業間資金調劑等現象。因此貼現票源難求,有時銀行往往會違反制度規定在未收到查詢回復的情況下給予貼現便利,如果客戶惡意欺詐,會造成信貸資金損失。另外,即使實行了查詢,由于答復行一般只答復曾開出查詢所述銀行承兌匯票,但并不能肯定查詢行所持匯票就是答復行開出的那一份,真偽仍需自辨。因此仍存在克隆銀行承兌風險。
三、銀行承兌匯票業務的風險與防范
1.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信貸資金風險控制機制,要將銀行承兌匯票業務列入信貸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授信管理,從簽發匯票的環節上控制承兌風險。嚴格控制承兌總量,防止過量承兌造成的承兌風險;建立銀行承兌匯票信貸承辦人負責制和審批制,承辦人要認真審查承兌申請人的交易合同是否具有真實的商品交易關系;審查承兌申請人的資信情況,對符合條件可以辦理銀行承兌匯票的申請人,必須簽訂銀行承兌協議書,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并且還應該要求承兌申請人提供抵押擔保,若該筆銀行承兌匯票款項轉為逾期,信貸承辦人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建立監測每一個出票企業經營風險的預警系統,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跟蹤檢查,建立健全承兌匯票保證金制度,從而最大限度地規避金融風險。
2.要建立嚴密、科學、規范的會計內部控制系統。銀行承兌匯票屬于重要票據,在整個銀行承兌匯票業務流程中,潛藏的內部風險點主要有會計簽發、信貸審查、臨柜復審等環節,由此,銀行內部控制管理就應當包括信貸內部控制管理、會計內部控制管理等各個環節。應加強會計部門獨立的防范風險、檢查監督作用,而不僅僅起到銀行會計核算作用。對于會計部門來說,應該加強對銀行空白承兌匯票的管理,逐步地用計算機簽發匯票代替手工簽發;同時,會計部門要加強會計檢查輔導工作,將銀行承兌匯票業務作為一項重點業務進行檢查,及時堵塞漏洞,防止經濟案件的發生。
3.各商業銀行在全面了解銀行票據業務相關操作規程和制度規定的前提下,以銀行承兌匯票的簽發環節、貼現環節為主線,加強審計,持續加強票據業務合規性管理。同時,提高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和分析能力,加強其工作的責任心,促使其把握好銀行承兌匯票的簽發和貼現等諸環節。
4.人民銀行要建立和完善機構和人員準入管理制度。對票據融資業務經營機構準入條件、審批管理程序作具體規定和要求,包括機構篩選、系統培訓、從業人員資格認證考試、負責人資格審查及內控制度建設等。商業銀行要按照人民銀行的規定要求,嚴格按程序審批和辦理貼現業務。
5.統一業務操作和監控系統。建立完善統一規范的業務流程、風險控制機制、分析決策機制。保證整個業務過程處于有效監控之下。由人民銀行牽頭,建立跨聯行系統、全國統一的銀行承兌匯票查詢系統中心,這是一個對防范票據欺詐風險非常有效的辦法。
6.實施“限額管理,票據移存”。商業銀行上級行要定期對各分支行核定最高持有票據余額,要求其將超出核定限額部分按照“先進先出”的統一原則及時移存至上級行票據營業部。加強控制管理,降低可能發生風險的程度。
[責任編輯 王 莉]
收稿日期:2012-04-29
作者簡介:蘇春余(1958-),男,副教授,碩士,從事金融理論與實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