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預算會計制度是以預算管理為中心的國家財政和行政、事業單位進行會計核算的規范,包括《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等。我國現行的預算會計制度存在一定缺陷,這些缺陷增加了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因此,應該完善預算法,建立政府會計體系;加快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完善國庫集中收付的收繳、支付、監控機制;加強賬戶管理并且完善財務報告體系,以彌補我國預算會計制度漏洞。
關鍵詞:會計;預算會計;預算會計制度
中圖分類號:F23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129-02
一、預算會計制度的內涵和形成
1.會計按其核算、監督的對象及適應范圍劃分,可分為企業會計(也叫營利性會計)和預算會計(也叫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會計)兩大體系。預算會計是現代會計中與企業會計相對應的另一分支,是適用于各級政府部門、行政單位和各類非營利組織的會計體系。
預算會計制度是指以預算管理為中心,是國家財政和行政、事業單位進行會計核算的規范。包括《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等。
2.我國預算會計制度的形成。我國預算會計制度建立于20世紀50年代。1950年,財政部根據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的《預算決算暫行條例》和《中央金庫條例》提出了建立我國預算會計體系的設想,并于同年12月12日正式制發了《各級人民政府暫行總預算會計制度》和《各級人民政府暫行單位預算會計制度》。從此,我國第一套適應國家財政經濟需要的、嶄新的、統一的預算會計制度建立了。
我國現行的預算會計制度主要是1998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財政總預算會計制度》、《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試行)》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一系列預算會計制度。2001年以來,我國開始實施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為基礎,資金繳撥以國庫集中收付為主要形式的現代國庫管理制度,財政部先后發布了《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會計核算暫行辦法》及其補充規定,《〈預算外資金財政專戶會計核算制度〉補充規定》和《關于中央單位收入收繳管理制度改革試點中有關賬務處理問題的補充通知》,《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年終結余資金管理暫行規定》、《地方財政實施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年終預算結余資金會計處理的暫行規定》等制度,在財政支出支付核算、非稅收入收繳、年終結余資金等方面作出了進一步的規范。
二、預算會計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1.一般說來,預算會計是以預算管理為中心,以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為目的,適用于各級政府和各類事業,行政單位的會計;而企業會計責任以資本(資金)循環為中心,以營利為目的,適用于各類企業的會計。由于各自主體的經營目的不同,其會計核算的對象差異也各不相同。
2.預算會計的服務對象以宏觀性為主,在全國形成了一個預算會計統一的信息系統;企業會計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企業,具有較大的獨立空間和靈活性。
3.預算會計核算一般采取收付實現制;企業會計核算實行權責發生制。
4.在事業單位,由于行業分工復雜、類型豐富,會計主體和資金渠道的多元化,因此,預算會計具有廣泛性和政策性的特點。
三、預算會計的職能
預算會計一般有三大職能,即核算、反映和監督職能。預算會計一般需要完成以下步驟:
首先,負責公司年度財務預算的編制、并上報預算報表;其次,檢查指導基層單位年度、季度、月份財務預算的標準工作,并檢查預算的執行情況,每年四季度參與當年經營預測,預測下年度經營指標;再次,下達各基層單位月份、季度、年度利潤指標,并分析利潤完成情況參與年度財務決算工作。
四、我國預算會計制度現狀
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我國現行的預算會計制度存在以下漏洞和缺陷:
首先,會計制度中的會計核算內容較窄,內容不完整。從會計體系和內容來看,按國庫集中收付的內容和環節,現行預算會計體系和核算內容還遠遠不能滿足核算、反映、監督國庫集中收付資金運動的過程和結果要求。現行預算會計制度規定,除事業單位經營性收支業務核算和財政總預算會計中個別事項可采用權責發生制外,財政總預算會計與行政單位會計都實行完全的收付實現制,存在收支項目不配比的情況,這樣一來就無法不如實反映年終的收支結余,使各年度之間的數據產生很大分歧,產生收支不平衡的現象,不能有效防范財政風險。
其次,實施政府采購制度后,現行預算會計制度不能有效調整。政府采購制度規定,凡是列入政府采購計劃、編制政府采購預算的貨物和勞務,均由政府采購部門組織對外采購,財政部門通過國庫直接向供應商或勞務提供者支付款項。這是政府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實施政府采購制度將使財政總預算會計對部分財政資金支出數的列報直接以向供應商或勞務提供者的實際撥付為依據,杜絕了暗箱操作的可能。但現行的會計預算制度遇到采購過程跨年度的情況時,就不能完整反映該項經濟業務活動。因為在收付實現制下,總預算會計只能在實際撥款時按撥款金額確認和計量財政支出,如果在年末時,采購已基本完成,但款項尚未付清,或按照采購合同須扣留部分保證金,則在年末會形成財政資金結余,因此,這種會計處理不能真實反映預算執行情況。
再次,會計科目不完備,無法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的債務。現階段社會和經濟發展迅速,政府負債問題也就隨之突出。近些年,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了大量的國債,我國還從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組織及外國政府借入了相當數量的外債,這些債務均為政府的現實負債,應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反映。但是,現行預算會計不能提供這方面的完整信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預算會計,財政支出只包括現金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當期已經發生,但尚未用現金支付的政府債務,不能反映政府債務存在的實際狀況,造成虛假平衡現象,加大了財政風險的發生。
最后,現行總預算會計制度的暫存款科目反映的內容失真。會計報表信息的不真實,是造成政府經濟決策失誤的主要原因。現行總預算會計制度按財政撥款數列報財政支出。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后財政實際支付數和單位預算支出數的差額,即單位年度結余,按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單位結余會計處理辦法規定作為財政暫存款列報,使暫存款科目名不符實。
五、對預算會計改革的建議
1.完善預算法,建立政府會計體系。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的角色是執行的社會管理者,政府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多種所有制形成的企業和廣大居民依法繳納的稅款。政府應該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為百姓謀求最大化的福利。政府財政活動的真實與否體現在財務報告上。因此,我國應盡快建立政府會計體系,完善預算法,從根本上保證各方的利益。
2.加快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完善國庫集中收付的收繳、支付、監控機制,加強賬戶管理。同時,通過研究制定財政資金支付條例,以及修訂預算法、國家金庫管理條例等措施,確立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法律地位。
3.完善財務報告體系。政府財務報告能夠全面、系統、準確地反映政府財務狀況的核算方式,是披露政府會計綜合信息的規范化途徑。但是,我國現有的政府預算、決算還不能滿足各方使用者的需要,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更應該建立全面、與國際接軌的政府財務報告制度,以使預算信息能夠及時有效真實地傳達,來滿足各級政府和社會公眾對財政預算、政府部門責任與績效的管理和監督的需要。這樣也會更好地促進政府職能的加快轉變,以及其工作和管理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4.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研究。繼續完善政府采購制度體系、運行機制和監督機制,規范政府采購方式,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子化采購平臺,并繼續做好政府采購政策的國際協調與合作。
參考文獻:
[1] 孫柏.國庫集中收付給會計帶來的變化[J].財會通訊,2005,(1):74.
[2] 張娟,黃贇.經濟科學出版社[J].財務會計:綜合版,2008,(8).
[3] 張秀英.政府會計監督弱化的成因及改革思路[J].財會研究,2005,(2):61-63
[4] 張致殿.總預算會計改革:變核算國庫資金為核算預算指標[J].財會研究,2005,(3):18-20.
[5] 項懷誠.中國財政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杜 娟]
收稿日期:2012-03-16
作者簡介:張延山(1965-),男,黑龍江鐵力人,高級會計師,從事會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