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中,不同歷史階段的中國民眾對各個時期上層建筑所做出的不同判定,在不斷地學習、適應與創造過程中而形成的政治活動的思想意識,即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它是對我國古代客觀政治現實的反映。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包含各種政治價值觀、政治理想、政治制度、政治認識、政治作風等等,這些要素基本被歷代中國人民所接受認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重新在理論上思考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兩面性與現代化定位問題,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兩面性;現代化定位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204-02
歷經千年的發展演變,貫穿于自秦至清的九大王朝,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所展現出的影響力作為時代精華的體現,其中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源遠流長,綿延千年從未中斷過。在黑格爾的《哲學史演講錄》里,就把中國哲學、印度哲學、古希臘哲學并列為早期世界哲學的三大系統。而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有莫大的影響。在這些影響因素中,存在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歧義,也有天道與人道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這些傳統的思維方法都體現著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兩面性。
一、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具有兩面性
1.中庸思想
從根源看,所謂“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由孔子提倡、孔子的弟子子思闡發的關于提高人的基本道德水平、精神修養境界,以達到順乎自然、天人合一境界的一系列理論。它要求人們在現有的各種外在條件作用下,得到最適宜的、最恰當的、無過、無不及的表達與價值實現。這就是《中庸》里“致中和”、“合內外之道”的思想理念。而且,這樣一種適中的做人處事之道被采用的原因,是因為它合于內心之“中”和外在之“道”的標準,并不是因為它處于兩極的正中間。雖然通常情況下處于兩極之間的選擇相對來講是比較客觀、正確的,但是絕對不能說凡是處于兩極中間的選擇都是正確的選擇,做人處事正確與否并不是由其中間性決定。
若使中庸之道取其恰當的中間性質,那么對于我國現代政治文化會有積極促進的影響。對于公民個體自身,將受到有益的影響;在經濟領域,中庸思想中“執中知權”的思想對處理貧富差距過大這方面的問題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治國方略上,中庸思想提倡“德刑并用”會使社會更加公平正義。若是中庸之道取其損益的中間性質,那么對于我國現代政治文化會有消極的作用。在中庸的文化氛圍中,人們易形成隨大流的心態,不思進取使民族的活力下降;加之我國社會主義法制還不健全,中庸思想也可能對依法治國起阻礙作用,使人之思想甚囂塵上;由于過于保守的原因,中庸思想蔓延演變為缺乏競爭意識,不利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2.法治觀念
法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注重實際需要,不尚空談。面對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是法家導致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的建立;封建制度經法家之手,在2000多年前就確立了郡縣制,后來歷代王朝大體上承襲了秦代的制度,而秦制又是出自法家之手。后世許許多多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繼承了法家的變革精神。但是,法家為了統一全國上下的思想,加強中央集權,而實行的限制文化教育的某些措施,對后世產生了不良影響。
法家思想和我們當前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民主,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是有根本區別的,其最本質的區別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威權。君主集權制度在我國雖然已不復存在,但是,過分集權的現象仍有發生,這對公平、公正,人心所向有著巨大的影響。集權過度,僅僅強調法律價值的絕對性,忽視德治,這會極大地影響人心向背,不利于社會和諧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而法家思想主張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立法權要掌握在君主的手里,臣下只能服從,通過一系列的強制性的威權統和封建權力等級制度,形成了不同層級的權力核心,構建起了極端專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這樣崇尚法的制置,造成地方性的權利獨裁,使法治轉變為吏治,不僅沒有我國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文關懷理念,更會加深民眾對領導階層的對立。
3.權利本位傾向
在我國現代社會政治文化氛圍中,民眾對于官職的追求近乎狂熱,不僅出于對社會地位的向往,更有對世代家族的考慮。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有不少人投機逢迎。一方面,假借官宦權威謀取私利;另一方面,處心積慮利用職務之便攫取利益。這些行為不僅僅損害民眾利用,更有損國家的發展。
要使傳統的官本位思想得到合理運用,必須使民眾改變對官本位的過分向往,政府采取相應措施,平衡各階層社會地位,重點突出對社會發展與人類進步有益行業的社會地位,積極引導公民對權利的向往,努力形成尊重正義、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使民眾有一個合理競爭的平臺。并依靠法治觀念來約束行政部門,特別是行政官員,灌輸給官員權責一致的理念,論功行賞、論過刑罰,真正做到賞罰分明。完善依法行政制度,權力主體在行使其權力時,必須依法履行相應的職務責任,用法律規范行政行為,從體制層面給予民眾信任,獲得支持,穩固執政基礎。堅持并不斷完善“德才兼備”為標準的選人用人機制,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認,這將使我國現代的政治文化、政治體制的運行狀態有明顯的改觀。
4.宗法制度
宗法色彩濃厚和專制制度高度發達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結構的主要特征,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倡導“天賦王權”,且皇權至高無上,國家的一切權力均為皇帝所私有,立法、司法、行政、軍事等權力為皇帝獨攬,皇帝隨時享有對官員和民眾生殺予奪的權力。在這種以人治和威權為基礎的專制制度下,法律處于皇權的從屬地位,體現的是封建專制君主的意志,不反映社會的基本訴求。為了保障這種制度的貫徹執行,封建統治者構建了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宗法思想,并建立起了龐大的宗法制度體系。傳統的宗法思想使三綱五常等腐朽的倫理說教,束縛住了人們的思想,成為中國文化健康發展的障礙。
從另一個視角來看,強大的宗法制度增進了民族融合,在不斷的戰爭與文化交融中,它促使邊遠地區的文化發展,歷經千年的淬煉,宗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中華民族凝聚力,注重道德修養,重視人際溫情,使中國成為禮儀之邦。但綜合看宗法思想與制度,其弊遠遠大于利,它對現代政治文化的負面影響還很大很廣,短期內還很難完全剔除。
二、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方向
我國傳統政治文化主要形成于封建社會,不可避免地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自然有許多應該進行拋棄的糟粕部分。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畢竟是我國歷代民眾對政治活動學習總結得出的文化習慣,能夠在我國社會發展史上不間斷地延續幾千年,必然也有它合理的精神內核和價值取向,我們應該吸收這些合理的成分,古為今用,對適用于我國建設的優秀文化遺產進行現代化改造。
1.儒學在中國民族交融中的作用——促進民族團結、國家統一
在民族的相互接近、相互交融中,起決定作用的自然是生產方式、制度和文化,落后的向先進的靠攏、學習,但落后的也有自己的特長為先進者所吸取。以儒家思想無主導的傳統政治文化,一直表現出大漢族主義的傳統?!叭烈摹笔侨寮业囊回炈枷?,自先秦儒家乃至明清時期,“攘夷”的思想一直籠罩在古代高級知識分子的情懷中,其中多數是反對民族壓迫的,例如,譚嗣同在《仁學》中說道:“遼、金、元、清,其土則穢壤也,其人則膻種也,其心則禽獸也……攫取中原子女玉帛?!钡?,儒家思想的精髓部分,卻是“大一統”思想,自從董仲舒提出后,我國古代封建大王朝在兼并統一戰爭中,不斷涌現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經典案例。
我國現代政治文化是以例行千年的儒家文化為基礎的,在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形式下,尊重民族信仰、保護民族文化,鼓勵并大力支持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衛生事業,大幅改善個民族人民生活水平,各民族地位平等,充分享有人權,這是歷朝歷代都沒有完全實現的。在奉行流行千年的大一統思想中,我國政府不斷為統一臺海地區而努力,“一國兩制”政策的出臺,“一國兩區”策略的回應,這不僅是對我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改造與發展,而且無不顯示出我國民族的感召力與融合力。
2.對智慧結晶的揚棄——批判的繼承
我國傳統政治文化制度起于秦漢時期,其體制完善、思想豐富,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到唐宋時期,經濟富庶,外來番邦朝見,感嘆中國之大;明清時期,有盛轉衰,傳統政治文化的思想凝固,陳舊保守不知進取,思想意識缺少靈活性。如今,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圍才能確保我國社會形態平穩過渡,所以,合理用法與中庸之道相結合,摒棄功利主義思想,做到任人唯賢,把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貫穿始終,繼承我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民主性、創新性內容,保留優秀的思維方式,針對傳統的思想糟粕大膽地剔除,勇于揚棄,勇于創新,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國政治文化的發展,有利于我國民族精神的傳承,有利于我國建設世界強國的夙愿。
3.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相結合
雖然我國傳統政治文化經過千年鍛造,并聯系國情加以改造,但這些變化并不意味著中國政治文化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發展到了符合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政治文化的全新狀態。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轉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和相當大的量的積累,我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消極影響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還會產生作用。為此,我們應該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真地甄別,結合我國當前國情實際重塑我國的傳統政治文化,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政治文化現代化之路,從而服務于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之需,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發揮超時代的精神力量。
對待我國傳統政治文化,要客觀看待整個沿革的歷史過程,分析整個進程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制定出具有顯示引導性的政策法規。要有足夠的耐心,正確面對改造過程中的矛盾,把對立統一曲折發展作為文化改造的必經之路看待。歷經一段時間后,必將會達到質量互變,實現我國現代政治文化建設的歷史性飛躍。隨著改著的深入,我國的政治文化建設必然進入“否定—肯定—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階段,并形成具有現代化特征,符合中國實際,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政治文化。
[責任編輯 王 莉]
收稿日期:2012-05-03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和諧社會視閾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現狀與發展研究”(11D023);佳木斯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社會科學指導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現狀與發展研究”(Ds2011—42)
作者簡介:張宏偉(1979-),男(滿族),黑龍江海倫人,講師,從事政治學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