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益頻發的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已成為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大障礙。突發性水污染事件不僅對發生地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會產生極大的社會影響。從公共服務、就業、居民生活質量、居民生理、居民健康、居民環境意識等六個方面所產生的社會影響進行詳盡的分析,旨在通過對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社會影響的分析,為研究社會系統和諧及構建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對社會系統和諧影響的指標體系奠定基礎。
關鍵詞:水污染事件;突發性;社會影響;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X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212-05
引言
從松花江污染事件到現在,我國大概發生過270起左右的突發性污染事件,其中半數以上都涉及到飲用水水源[1]。日益頻發的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已成為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大障礙。突發性水污染事件不僅對發生地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且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而目前關于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研究還沒有涉及到社會影響方面。目前,國際上的水污染研究和治理重點已由項目評價逐步向戰略評價環節轉移;國內研究起步較晚,絕大部分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應用都還集中于項目評價,還缺乏對危機事件產生的社會影響研究。因此,研究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社會影響,不僅具有研究的可行性,同時也填補了其研究的空白。
頻發的突發事件和危機引起了學術界對此問題的思考和研究。從目前突發事件的研究趨勢來看,在突發事件的社會影響評估方面,國內外的研究多側重于定性角度、個案研究或應用研究,至今尚無定量方法或者統一的評估指標體系[2]。因此,本文在國內外學者對突發性水污染社會影響評估方法研究的基礎上,將社會影響界定為危機事件對社會公眾造成的心理、行為、價值觀等方面的改變,以及對影響地區社會政治方面的沖擊,主要包括公共服務、就業、居民生活質量、居民健康、居民心理、居民環境意識六個方面的影響。
一、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社會影響分析
(一)對公共服務影響的分析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對公共服務的影響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分析。
1.公共事業
(1)供水服務業
安全供水是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最為敏感和緊迫的問題。目前,我國在安全供水應急處置方面還很薄弱,一旦事件發生,往往只能斷水。如沱江的污染事件就造成四川內江、資陽等地上百萬民眾長達20多天無水飲用。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嚴重性,會促使政府加強供水安全建設,逐步建立安全供水應急機制,具體內容包括:
一是水源地建設。做好多水源供水系統和區域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制定地下水水源井的應急供水方案。同時,加強水質監測,依法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二是供水管網建設。對部分老化、漏損嚴重的供水管網進行改造,以提高供水管網的覆蓋率。
三是加快自來水廠深度處理工藝改造,以去除有機污染物為重點,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加快改造自來水廠設備和處理工藝,保證供水水質。
四是建設飲用水安全監測系統和預警體系。在現有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城市供水水質監測預警體系。
(2)環保服務業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爆發,會促使政府提速整治“小化工”企業的步伐;加強對流域污染源進行普查;嚴格控制氮磷污染物的排放;加快地方性環境立法的工作進程,如太湖藍藻事件爆發后,無錫市頒布實施了《無錫市飲用水水源保護辦法》和《無錫市水環境保護條例》等。
(3)生活服務業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爆發,引起飲用水危機,勢必造成純凈水哄搶,為了穩定產品供求,政府會啟動應急預案,平衡純凈水供給,并會出臺一系列政策穩定物價。
(4)社會保障業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還促使政府加大投入,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在事件中的正常生活。確保各個階層都能安全、穩定的渡過飲用水危機期。如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哈爾濱市政府就撥款100萬元用于救助社會弱勢群體。
2.公共產品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是深刻的,并通過各方面影響著公眾的環境意識,同時也會促使政府加快提供有關公共產品的供給。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對公共產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擴大了供給規模。當發生污染物泄露的突發性事件時,在緊急阻污措施不足的情況,大量的污染物會直接流入水體中,這就對社會的污水處理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事件的發生會促使政府采取各種方式加大財力投入,改擴建污水處理項目。同時,隨著整個社會環境意識的增強,公眾會增加對與環境治理相關的公共產品的需求,進而推進有關產品的供給,如垃圾處理廠的建設。
(2)提高了處理水平。處理水平的提高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日處理能力提高。隨著供給規模的擴大,勢必會提高處理能力。二是有關標準提高。如為了減少尾水攜帶進入水體的富營養化物質,降低二次污染,污水處理廠執行新的出廠水水質標準。
(3)提高了資源化利用率。如加快建設有關垃圾的資源化利用項目,從而將直接污染環境的廢物變為生產原料,做到變廢為寶,真正做到無害化處理垃圾,從而減少污染環境并保護環境,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加大水質監測站的投入。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會使當地政府加大在監測儀器裝備上的投入和水質監測站的投入。如太湖藍藻事件爆發后,無錫市于2010年擴項45個,具備了8類產品200項指標(包括106項國家新標準在內)的檢測能力,其中包括飲用水、礦泉水、純凈水、地面水、污水、底泥等,并能向社會提供第三方公正性數據,水質預警預測水平再上新臺階。
3.公共信息
應對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經驗使政府明白,只有將其所擁有的相關信息及時向公眾公布,實事求是地向社會公眾作出解釋,及時澄清事件的真相,掌控輿論主導,才能有效應對事件。基于此,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對公共信息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報道的有效信息量逐漸增大。隨著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影響加大,使得政府和媒體愈發重視有關事件的報道,因此,其報道的有效信息量逐漸加大。
(2)由狹隘的事件本身走向經濟與社會發展全局。導致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有違反水資源保護法規的經濟、社會活動與行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響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等,總的來講可以歸咎于環境問題。
(二)對就業影響的分析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對就業的影響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分析。
1.就業數量
(1)產業結構調整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將會使當地政府出臺各種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和相應的環境標準,勢必導致一批粗加工、亂排放、生產工藝技術落后、規模小的企業面臨關閉或遷或轉產。因此,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其產業結構的調整將影響就業數量。主要表現在:
第一,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當地政府出臺并實施各種環境保護政策,使得一般經濟產品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以及部分企業退出,因而,會導致此類企業就業吸納能力減弱,社會暫時出現失業現象。
第二,政府出臺的嚴格的環境標準會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削弱其競爭力,迫使企業關閉或者停業整頓或者轉移到外地,這樣限制了資源的使用,不僅降低了生產,同時也減少就業。
(2)技術進步
產業結構的調整要求企業必須加大技術改造投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加大新產品研發,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在政府引導下進行流域污染治理,通過科技的引導,帶動各地污水處理和水環境治理技術水平和治理效率的整體提升,以保障飲用水安全,改善水環境質量。而在這過程中,一些資金不夠雄厚,生產技術不夠先進的中小企業,就有可能在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中被淘汰,而另尋生存的空間。同時,企業技術進步對員工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如果原有的員工無法滿足新技術的要求,就要面臨淘汰。技術進步必然會促使環保產業的形成與發展,而環保產業的發展不僅會改善環境質量而且會吸收大量的勞動力,即綠色就業。這同時也增加了綠色就業率。因此,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其技術進步也將影響就業數量。
2.就業結構
(1)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對農村而言,需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并在種植業、養殖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上,發展生態、有機農業。對企業而言,要對高消耗、高污染、結構水平低的企業實施關停并轉。對全社會而言,要調整第一、二、三產業結構的比例。
(2)空間結構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因政府出臺各種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和相應的環境標準,使得一些企業在受到技術、資金限制的情況下,又要加大環保設施建設投入,因而不得不縮減新產品研發投入和技術改造投入,使生產成本上漲,利潤空間縮小。同時,加上同類實力雄厚企業、同類產品擠壓,這些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穩住市場占有率,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就成為必然,重新選擇企業的辦公地點成為一個選擇。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業結構也會發生調整。
3.就業質量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對就業數量和就業結構的影響,勢必影響就業質量。突發性水污染對就業質量的影響表現在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兩個方面。
(1)短期影響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人們短期內會在一個相對惡劣的勞動保護環境下工作。這里的勞動保護環境指溫度、濕度、異味、粉塵、污染、污穢、照明度、噪音、震動、高空、野外等環境狀況,以及環境對人體的危害程度和勞動保護狀況等等。勞動保護環境是就業質量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人們將在汗臭和水臭等惡劣環境下度過一段時間,這嚴重影響了就業質量,這種影響的特征是速度快、周期短。
就業質量理論的核心是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其內容豐富而復雜,關于它的界定,目前在我國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論,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出發點和方法論入手,進行了概括。本研究在基于不同學者研究的基礎之上,認為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影響下的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應包括:工資薪酬、社會保障、就業穩定性、行業發展前景四個方面。即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爆發將會對污染企業職工的工資薪酬、社會保障、就業穩定性、行業發展前景等方面產生影響。
(2)長期影響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后,當地政府會采取一系列強制措施,使受污染水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甚至可能會好于原來的狀態;同時,居民在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后,環境意識也提高。這些行為都使得人們的勞動保護環境趨于修復,人們的就業質量逐步回升。
(三)對居民生活質量影響的分析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對居民生活質量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分析。
1.相關產品價格
價格水平是一個反映價格的平均數,是價格變動的絕對值。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后,會引發當地飲用水危機,對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影響。短時間內純凈水的價格會上漲,以及與之相關的凈水設備的價格也會有所上漲。但相對來說影響范圍較小,由于突發性水污染爆發后,政府會及時采取措施,因此,飲用水價格及相關過濾設備及其材料價格在較短時間內即恢復至正常波動水平。
2.居民生活水平
恩格爾系數作為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在評價西方國家發展經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政策的有效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70年代中期,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恩格爾系數作為評價國家或地區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更是推動了其廣泛運用[3]。
(1)從短期來看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后,將會引發當地飲用水危機,使自來水無法使用。因而,居民洗漱、做飯、洗衣等生活用水只好基本上依靠純凈水,或者購買凈水設備,必然使生活用水費用增加。同時,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后,人們更加關心食品安全問題,表現為購買綠色食品的人群比重上升。由此可見,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爆發,使得居民日常消費中用于基本生活消費增長,恩格爾系數上升,生活水平下降;同時由于飲食結構單調,食品安全也可能存在問題,長期必定有損于居民的身體健康,影響居民的精神狀態,降低居民的生活水平。
(2)從長期來看
隨著政府治理水污染措施的有效實施,居民的生活水平會因水環境的改善而超過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前的水平。
3.居民收入水平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對居民收入水平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收入銳減;二是支出增加。
首先,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造成居民收入損失。突發性水污染爆發后,政府對污染企業的整治勢必產生一定數量的下崗失業人員,因而,對居民的工作及薪酬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其次,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后居民日常消費支出增加。突發性水污染爆發后,純凈水價格飛漲,其他便易食品也日漸走俏,居民日常生活支出大幅提高。但這種影響會隨著供水的全面恢復,而逐漸平復。
4.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因自然環境不屬于社會影響的范疇,因此,從突發性水污染事件角度分析環境因素,僅考慮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對居民生活環境的影響以及居民對生活環境的滿意度等。
(1)直接影響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后,會給當地的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居民的生活環境。水污染后引起的水的顏色變混濁,氣味難聞。對居民的生活環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隨著政府采取措施,水質逐漸改善,生活環境也逐漸恢復。
(2)間接影響
環境因素是衡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在日益重視居住環境的今天,環境質量的好壞已成為居民選擇居住地的重要因素之一。相關研究表明,影響房地產價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環境因素包括噪音污染、空氣污染、視覺印象和清潔度的差別。前兩項分別有科學數據的界定。后兩項則完全是人的主觀感覺,因此,它們與居住地人們的文化水平及素質有關。人口素質高的住宅區通常社會秩序安定,環境優美,從而在心理上給人們造成良好的印象,間接地導致對該類住宅區的需求增加,促使房地產價值上漲。因此,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對環境因素產生的直接影響又間接的影響房地產的價格。
5.居民休閑生活質量
休閑生活質量是反映居民精神文明狀態的重要指標,也是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重要表現。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休閑生活質量的提高,而休閑生活質量已經成為衡量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后,會使當地的一些相關景點、休閑娛樂場所因生態環境的破壞而受影響。而失去這些休閑娛樂場所,居民缺乏必要的鍛煉身體、放松精神、增進家庭成員感情、實現社會交往的場所,對居民的主觀生活質量如居民的幸福感將產生影響。
6.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與他人之間保持一定接觸,或存在某種形式的社會聯系,受到敬重、愛護、照顧或幫助,并得到恰當評價及成為該社會網絡中的一員[4]。由此可見,社會支持包括兩個方面:主觀方面是指個體對于社會其他成員或組織給予的尊重、愛護、幫助或理解的滿意程度;客觀方面是指社會個體獲得的直接援助或者利用社會組織的主動性、便利性以及與其的和諧程度等。
突發性水污染的爆發會對當地的社會支持產生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給予幫助。水污染事件爆發后,正式組織或非正式組織會給受影響的居民信息、物質及精神上的支持。第二,尋求幫助。水污染事件爆發后,居民因受影響會向正式組織或非正式組織尋求信息、物質及精神上的支持。
(四)對居民健康影響的分析
由于水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存在一個形成、發展、爆發、消退的過程,而且其影響將長期存在,因此,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對居民健康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兩個階段分析。
1.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前
經濟的迅猛發展,尤其是先前“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下,面源污染和點源污染相當嚴重,使水體嚴重富營養化,造成潛在的水污染,尤其是飲用水污染。但在水污染事件爆發前,政府和居民尚未感知或尚未直接感受到水污染帶來的危害,自來水、食品都正常供應。但在此階段污染物,如病原體污染物、金屬污染物、有機污染物會通過直接飲用受污染水、食用受污染的水產品、食用由受污染水加工的食品、皮膚接觸受污染水、吸入受污染水、血液滲透受污染水、使用自來水等渠道對居民健康產生影響,而這些影響并不是獨立的,往往會綜合產生作用。
2.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后
(1)自來水污染對居民健康的影響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時,自來水受到嚴重污染,雖經自來水廠處理,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濃度,加上居民日常食用的水產品中也攜帶一定數量的污染物,居民長期飲用和食用被污染的水和水產品,會使污染物質在體內沉積,致使居民在或短或長的時間內產生某種相關的疾病,降低體內某些礦物元素,損害居民健康。
(2)長期飲用純凈水對居民健康的影響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后,事件的影響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延續,故在此期間除了潛伏期的不利影響繼續存在外,還將產生以下兩方面的影響:第一,長期飲用純凈水對健康可能造成不利影響。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后,起初是因為生活用水停止供應或無法使用,當地居民將市場上的純凈水搶購一空。事件平息后,出于飲水安全的考慮,許多居民開始安裝家用自來水凈化設施,或購買桶裝純凈水飲用。但長期飲用純凈水很可能降低體內某些礦物元素水平,也有可能通過升高血脂而誘發心血管系統損害。尤其是生長期兒童、孕婦、高強度體力活動人群(如戰士、運動員等)、肥胖者、心血管疾患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不宜長期飲用純凈水[5]。同時,由于純凈水不含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其進入人體后,不但不會補充營養,反而會帶走體內的微量元素,對健康不利[6]。第二,水質改善對居民健康的有利影響。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后,地方政府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去除自來水異味的同時,加強對水源地的建設,關閉水源地周邊化工廠以防控污染。如太湖藍藻事件爆發后,據監測,2009年太湖無錫水域水質總體穩定,主要水質指標持續改善,其中氨氮平均值已由2008年的V類水平轉為IV類水平。這意味著,太湖藍藻事件爆發后,太湖治理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效。水質的改善,無疑將對居民的健康產生有利的影響。以上這兩種影響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顯現,并將長期存在。
(五)對居民心理影響的分析
根據對居民心理的概念界定,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對居民心理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分析。
1.從居民個體層面分析
(1)安全感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爆發讓居民對食品和環境安全產生擔憂,這種擔憂使居民缺乏安全感,而沒有安全感會給人們帶來多種負面情緒,如壓抑、焦慮、緊張、恐懼等。這種負面情緒在居民心理影響階段所表現出的特征是不一樣的,其表現特征與情緒穩定性相似。居民對安全感的擔憂在危機后期還將延續一段時間。將來即使危機真正過去了,它在人們心理的陰影也不會立即消失,,遺留的各種心理問題是必然的。
(2)情緒穩定性
根據心理學家對危機心理反應四個階段的劃分,當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時,人們會出現恐慌、焦慮、緊張、壓抑等心理情緒反應,而人們在不同的階段所表現出的情緒是不一樣的。具體表現為:
首先,沖擊期。出現在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不久或當時,居民會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于是產生恐慌心理,造成情緒上的不穩定。對情緒的穩定性影響很大。
其次,防御期。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在突發事件心理影響的防御期階段,人們會積極行動,采取各種措施來控制內心的情緒紊亂,努力恢復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慮和情緒紊亂,恢復受到損害的認識功能,但不知如何做。這時的心理反映與沖擊期相似,情緒上依然不穩定增長,對情緒的穩定性影響很大。在此階段,人們采取的行動主要有:搶購、流言傳播、逃離事發區等。
再次,解決期。這個階段居民會積極采取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減輕焦慮,增加自信,恢復社會功能。居民的情緒趨于穩定。
最后,成長期。經歷了水污染事件后的居民心理會變得更加成熟,并能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情緒上相對穩定。
(3)睡眠質量
影響睡眠質量的因素多種多樣,精神及心理壓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后,因居民對食品及環境安全的擔憂而出現的情緒不穩定,必然直接影響居民的睡眠質量。如果對人們在生活、健康上的憂慮、心理上的恐慌不及時疏導、扶持,將嚴重地影響到居民的生活質量。尤其是居民由于水污染事件而產生的精神壓力、恐慌所導致的失眠現象,也會影響到居民的身體健康。
首先,沖擊期。因自來水受污染無法使用,給當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嚴重影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引起大多數居民心理恐慌、焦慮和緊張,最終導致失眠,影響了居民的睡眠質量。
其次,防御期。通過政府采取措施嚴打哄抬飲用水價格,以及居民自身積極主動采取各種措施來控制自我情緒,因此,在此階段,居民的睡眠質量有所改善,但由于居民心理影響依舊存在,所以,睡眠質量只是得到暫時緩解。
再次,解決期。在此階段,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解決措施,自來水正常供應,使居民的心理情緒得到進一步緩解,從而居民的睡眠質量也得到進一步改善。
最后,成長期。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對睡眠質量的影響是短期的,隨著政府對治污處理力度的加大,環保措施的加強,以及居民環境意識的逐漸增強,在成長期居民睡眠質量逐漸提高并恢復。
(4)事件影響的接受程度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雖然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立即采取措施,有效控制事態的發展,并采取積極手段,以消除事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但居民還是對水污染事件的影響都會表現出不能接受。希望政府能處理得力并杜絕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而居民對事件影響的接受程度會直接影響到他們情緒的穩定性、睡眠質量以及安全感。
(5)對政府處理事件能力的信任程度
處于危機事件中的個體,如果相信政府或某組織會主動幫助自己,并且保護自己,恐懼感會減少,戰勝恐懼的信心會提升;相反,如果人們普遍對政府不信任,就會懷疑政府的能力,增加自身的無助感,加大恐懼。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居民對政府處理事件的能力極其關注。如果政府能在第一時間做出響應,查明事件發生原因,并及時提供健康食品、飲用水及應急醫療服務,加強與市民的溝通、增加污染事件的信息公開透明度,對污染事件的信息及時更新,同時采取有效的治安保障措施,那么居民對政府處理事件的能力就會充滿信心,就會減輕水污染事件對居民心理的不良影響,讓居民恐慌、焦慮、緊張和壓抑的心理逐漸得到緩解。
2.從居民群體層面分析
當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時,人們通過交談、媒體宣傳、通訊聯絡等方式,將事件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而在傳播相關信息時所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夸張和修飾,可能將事實放大若干倍,從而加大公眾恐懼心理;同時,當面臨這些突發事件時,人們的恐懼、緊張、憂慮等情緒溢于言表,從而形成一種恐懼表情。其他人看到某些人的恐懼表情,不自覺地在內心產生更重的恐懼感,同時也將這種恐懼感溢于表情。這種表情傳遞,以表情渲染的方式將事件的嚴重性夸張地表現于群體的表情,從而加劇了公眾的心理負擔。
(六)對居民環境意識影響的分析
根據對環境意識的概念界定,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對居民環境意識的影響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分析:
1.環境知曉度
環境知曉度是指人們對基本環境問題和環境知識的了解程度,它是人對環境這一客觀世界的基本情況的理論認識。因此,對環境的知曉程度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環境意識理論水平。居民環境意識很大程度受個人環境知曉度的影響,環境知曉度越高,居民主動關心環境的概率就越高,環境意識也就越強。環境知曉程度包括人們對基本環境問題的了解、環境法律法規的概念及環境問題的基本常識等。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人們會通過多種渠道比以前更加關注并學習了解環境保護知識,尤其是水污染知識,如收看/收聽電視、廣播,閱讀報紙、雜志、圖書,瀏覽互聯網,并通過與親友、同事之間的交談,以及政府部門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學校有關環境保護的教育,瀏覽互聯網,民間環保組織的宣傳活動,單位的普及教育活動等渠道來了解。
2.環境感性認識
環境感性認識是人們對環境這一外部客觀世界表象的初步認識,是其環境意識的初級階段,是保護行為意愿和環境價值取向等理性認識的前一階段,因此,個人對環境的感性認識越高,其環境意識也越高,因而更加傾向于環境保護的價值取向。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習慣與行為都會發生改變。居民會減少含磷清潔用品的使用、對環境污染行為會積極主動投訴。對城鎮居民來說,會更加注意生活垃圾的分類、循環用水的意識增強;對農村居民來說,在種植業上,會減少農藥、農膜及化肥的使用量、嚴格按國家規定不焚燒秸稈,也盡量不堆放在河道路邊;在畜禽養殖業上,增加了對其污染物的處理量;在水產養殖業上,飲料投放量會有所減少;在生活方式上,會注意生活污水的排放、生活垃圾的處理。
3.環境理性認識
根據對環境意識的廣義定義,我們可以把廣義的環境意識理解為人們對環境的理性認識。它反映人們對自身行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思考,及其形成的一種趨于固定的關于環境的理性思維模式,這種理性思維通常是測量環境意識水平的主要指標,也是引起人們環境行為變化的最重要因素。人們對環境問題的理性認識越深入,保護環境的行為意愿就越強。
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后,人們不僅在環境知曉度、環境感性認識上有了提高,而且也注重了對環境的理性認識,主要體現在對綠色消費品接受意識的轉變上。
二、結論及展望
我國頻繁發生的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爆發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對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健康、心理、環境意識、就業、公共服務等方面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而目前都很少有人對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進行研究。在此背景下,研究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社會影響,為政府再次面對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時提供理論依據,同時,為研究社會系統和諧及構建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對社會系統和諧影響的指標體系奠定基礎。本文僅是對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進行分析,但其對社會系統和諧影響的程度有多大,以及用何種方法測算,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曉健.水污染突發事件應急的反思[J].綠葉,2008,(3).
[2] 魏玖長,趙定濤.危機事件社會影響的評估與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6,(6):31-38.
[3] 易丹輝,尹德光.居民消費統計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69-71.
[4] 顏江瑛,劉筱嫻.30~50歲女性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J].中國婦幼保健,2004,19(3):92-94.
[5] 舒為群,趙清,曾惠,邱志群.長期飲用純凈水對機體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癌變·畸變·突變,2007,19(3):171-173.
[6] 朱文英.常飲純凈水有益健康嗎[J].家庭醫學,2001,(8).
Analysis of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sudden water pollution event
JI Jian
(Commerce school,Yancheng normal college,Yancheng 224002,China)
Abstract:Of sudden water pollution event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in China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one of the major obstacles. Of sudden water pollution event not only caused huge economic losses to occur, and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social impact. From residents in public services, employment, quality of life, physical, health, six residents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ocial imp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impact of sudden water pollution events, for the study of social systems of sudden water pollution events on social harmon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x system of harmonious effect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system.
Key words:water pollution event; sudden ;social impact; factor analysis[責任編輯 王 佳]
收稿日期:2012-04-25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對社會系統影響的評價”(2011SJB84001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對蘇錫常地區社會影響計量研究”(08DSH031)
作者簡介:季健(1967-),女,江蘇鹽城人,副教授,博士,從事環境會計、金融工程、投資管理和財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