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介語是用來描述介于二語學習者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一種非連續性的語言體系。語境特征對中介語的成因及變化有巨大的影響。從中介語和語境特征的介紹出發,通過對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對中介語變化所產生的影響的深入探討,提出外語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中介語;語境特征;二語習得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221-02
一、中介語理論與語境特征
中介語(Interlanguage),又被稱為族際語、過渡語言、語言學習者的語言,指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所擁有的一種獨立的語言體系。從結構上看,這種語言系統既不同于學習者的母語,也不同于學習者要學習的目的語,而是介于兩種語言之間的語言,因此被命名為中介語。
Selinker是最早使用中介語這一術語的學者。他從認知過程的角度來研究中介語,并認為中介語是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所經歷的認知過程的產物。中介語是外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于目的語規律所做出的不正確的歸納與推論而產生的一個語言系統。中介語的特點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靈活性、能動性和系統性。靈活性指的是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系統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是不固定的,都可進行改變和完善。中介語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地演變和發展。能動性指的是外語學習者在獲得新的語言規則之后,總會主動地修改自己已建立的中介語體系,逐漸使中介語系統向目的語靠近。系統性指的是學習者在使用第二語言時雖然會出現錯誤,但所犯的錯誤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規律可循的。
中介語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第二語言習得者語言系統的本質,從而揭示第二語言習得的發展過程和外語學習過程的規律,為外語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組織、安排等方面提供理論依據。要對中介語的成因及變化進行研究,首先就要探討中介語是在何種條件下產生并發展的,學習者習得的語言是在何種條件當中發生改變的,這就離不開對語境的研究。
“語境”一詞在詞典中的定義是: 語境即使用語言時所處的實際環境。包括交際的具體場合、語言的上下文和社會文化背景等。波蘭的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把語境分為兩類: 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是否能夠將語言形式與語境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決定學習者正確流利地使用語言的關鍵因素。由于外語學習者的學習環境中缺少與外語表達方式相匹配的真實語境,學習者在外語理解、習得和使用的過程中,母語語境知識介入補缺,與目的語的語言形式相融合,母語文化遷移由此發生。我們可以根據語境特征從一定程度上來預測和解釋學習者的習得順序和過程,以及中介語的變化和發展。以下,本文將從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這兩個方面來闡述語境特征對于中介語成因以及變化的影響。
二、東西方不同的語境特征對中介語變化的影響
從文化語境方面來說,東方文化屬于高語境文化,在人與人的交流中,語境傳遞了很大的信息量,有很多公認的、約定俗成的意義隱涵在語言背后,因而漢語顯得含蓄變通。而西方文化則屬于低語境文化,信息傳遞溢于言表、直截了當。 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文化語境會對學習者的語言產生巨大影響。
1.文化思維模式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模式的特征決定了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表達習慣。中國的傳統思維模式強調物質和精神的統一,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統一。而西方的傳統思維方式則強調物質與精神的對立與分裂,認為人與外物不是一個整體世界,人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是與大世界同存的另一個世界。
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別主要表現為,漢語的表達方式是曲線型的,而英語的表達方式是直線型的。因此,漢語是一種意合語言,以一種隱藏的內在的句法、邏輯關系相互銜接,正所謂“形散而神不散”。其語義和語用因素大于語法因素,具有極強的表現力。例如,曹操的著名詩句《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這首詩篇幅不長,恰當地表現了詩人登山臨海時的激蕩心情,展示出一幅波濤浩淼的壯闊海景,描畫出一位政治家、軍事家的胸襟氣度。而英語則是形合語言,不論句式還是篇章都有形態標志,結構清楚,脈絡分明。例如:“(要是)餓了,就吃飯。” 在標準英語中應譯為“If you are hungry,just eat something.”其中“If you are”是不可或缺的。在英漢互譯中,經常會出現兩種語言表達混亂的情況。
在交際風格方面,東方文化屬高語境文化,高語境傳播的特征是:在溝通過程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經過編碼后被清晰傳遞出來的,人們在交往過程中重視“語境”而非“內容”。在高語境文化的交際中,語境傳遞了很大的信息量,因而顯得含蓄變通。例如,漢語中謙詞、敬詞、通假字的應用以及詞性的多變性等。而西方文化則屬于低語境文化,與高語境的交流正好相反。在低語境的交流中,大多數信息都是通過外在的語言方式進行傳達的。信息傳遞溢于言表,直截了當。中國的外語學習者的表達往往過于含蓄迂回,使人不得要領;在有些時候又由于對西方文化的不了解,或觸及隱私而顯得冒失,被視為語用失誤。只有了解了不同語言的不同文化本質,我們才能解讀語言背后的真實文化信息,順利實現不同思維模式語境下的文化交際。
2.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研究屬于學習者個體差異的研究范疇。一般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化的認知方式和處理信息的方式。調查表明,中國學生傾向于記憶的學習方式,在學習時希望遵循模式,有較強的合作意識,不喜歡突顯自己,有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而美國學生則重視“競爭”,他們喜歡實踐練習,善于與人交際,偏好小組討論。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時,常常將自己的學習風格帶入到英語學習環境當中,主要表現為學生對背誦和書本知識很重視,常常能說語法層面上的標準英語,但由于語境模擬訓練和互動教學的缺乏,往往會產生很多的語用失誤。
三、語境特征在學習環境中對中介語變化的影響
情景語境的主要特征是動態性和可選擇性,在外語學習中,對這兩大特征的把握決定了是否能夠真正地學習目的語。與交際發生之前就給定的文化語境不同,情景語境不是靜止不變的常項,而是隨著交際的推進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在交際過程中,隨著對人物或事物的了解逐漸加深,交際雙方會不斷構建出一系列的假設,從而形成一個動態的認知語境。語境的動態性決定了中介語這一語言學習環境中的主要因素也是動態的,不斷向前發展的。Brown(1987)論述了中介語發展的四個階段:無規律的偏誤階段;突發階段;系統階段;穩定性階段。在外語教學中,要正確識別學習者所處的中介語發展階段。運用適當的情景語境,促進學習者提高學習效果。
語境的可選擇性,指的是話語理解是在選擇語境的基礎上實現的。語境的選擇決定了話語的關聯程度。在外語學習環境中,要選擇適合學習者接受的語境,對背景知識進行先期導入,提供更接近目的語的語境知識,為學習者作好認知準備,使話語的理解與語境的選擇同步進行。
四、中介語研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中介語理論的建立是外語教學的一大發展,既豐富了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的成果,也為在外語教學實踐中如何對待學習者的言語錯誤、如何運用語境特征促進教學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啟示。
1.正確認識中介語。學習者是在言語錯誤中學會語言的。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對中介語及其產生的原因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要認識到中介語是外語學習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但這一現象又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學習者學習程度的加深、逐漸向目的語的正確形式方面靠攏;這個過程是一個漸進的、演化的過程,即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語言行為,使這種語言行為適合于目的語的表達方式,由錯誤逐漸向正確方向轉化。外語教師不應對學習者語言中的錯誤一味地批評,而應采取有效的方法對錯誤進行糾正,促進學習者在外語的運用中逐步走向完善,從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果,達到掌握外語的目的。
2.區別對待不同類型的中介語。在外語教學中,尤其在外語教學的初級階段,區別對待學習者所犯的不同類型的錯誤是非常必要的。教師應該善于觀察和分析學習者的錯誤,并通過這些錯誤了解學習者在學習的不同階段所存在的薄弱環節并給予正確的指導。
3.選擇適合的教材。我國英語教材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過時的語言形式和內容上。在外語教學中,所選教材必須真實,選擇的教材應該能夠如實地反映這種語言的語境特征。避免選擇那些只為讓學習者掌握某些句型或語言點而編寫出的生澀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語言的真實性。
4.掌握教學方法。教師不僅需要提高自身的英語能力,還要掌握有關的教學法,知道什么樣的輸入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什么方法在解釋目標語時最有效。輸入可理解的語言,不要把外語教學公式化。隨著計算機的普遍運用,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鼓勵學生課后進行網絡學習。
外語教學的改進和提高依賴于對外語學習者學習過程的了解,而中介語理論正是通過分析外語學習者所出現的言語錯誤,揭示出了學習過程中的一些規律。正確地認識和對待中介語對我們今后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我們要在不斷的摸索與實踐中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Martin,BF.Ringham.Dictionary of Semiotics [M].Continuum Intl Pub,1982:176.
[2] Selinker,L.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0.
[3] 王德春.修辭學探索[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3:135.
[4] 何兆熊.語用、意義和語境[J].外國語,1987,(5):10-14.
[責任編輯 王 莉]
收稿日期:2012-04-29
作者簡介: 白晶(1978-),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從事英語語言學及教法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