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有效的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模式,是控制和預防大學生違法犯罪以及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的關鍵性因素,也是高等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作為法律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根本無法滿足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應該積極構建與創新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模式,變革法律素質教育的認識定位,優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及拓寬法律素質教育的實施渠道。
關鍵詞:法律素質;教育模式;法律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240-02
法律素養是大學生全面素質的重要內容之一,“知法、懂法、用法”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基本要求,而法律素質教育正是培育大學生良好的法律品質、提高其法律意識、增強其法制觀念的有效途徑。由于我國法律素質教育的缺失,目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知識欠缺、法律能力不強等諸多問題,尤其是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大學生的網絡法律意識和道德底線均受到了嚴重的挑戰。雖然法律素養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教育工程,但是,在我國現行以高考制度核心的教育體制下,法律素質教育的責任無疑歷史性地落到了高等教育的肩上。因此,構建有效的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模式是控制和預防大學生違法犯罪以及維護大學生合法權益的關鍵性因素,也是高等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無法滿足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要求
2006年9月,全國各高校為貫徹中共中央和中宣部、教育部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關精神、落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的要求,將原有的兩門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合二為一,全國統編教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同時啟用。然而,作為法律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根本無法滿足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要求。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程設置方面
長期以來,高等院校對大學生法律教育缺乏系統性和長遠性的規劃,只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一門課程來對待,而非將其作為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納入學校素質教育的整體規劃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合二為一不僅使得法律基礎課失去了獨立的課程地位,而且容易形成將法律教育視同為道德教育的認識誤區。況且,《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時有限,從各高校的課時設置來看,該課程從32課時到54課時不等,還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法律部分的課時數一般不足1/3。教學時數少,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不可能系統地講解法律知識,只能蜻蜓點水式地向學生灌輸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及枯燥的法律條文,根本達不到提高其法律素質的目的,從而也使高等院校的法律素質教育流于形式。
(二)師資方面
目前,各高等院校中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大多是科學社會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政治學等非法學專業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大多偏重于思想道德修養部分的講解,對法律基礎內容則簡單帶過,并且受其專業限制,很多教師本身對法的內容及精神的理解就不是很透徹,其講解只能局限于法律知識的表面,難以深入到法律理念的層面。
(三)教學內容方面
法律基礎教育長期徘徊在法律常識或法律基礎知識教育的層面上,而且囿于學時所限,教師授課普遍只注重法律知識傳授,把重點放在法學知識的講解、法律條文的釋義上,一味地羅列、堆積知識點,缺乏深度分析,而忽視對法律的基本精神及實質的傳授,忽視法律意識培養的問題,從而造成大多數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進而從根本上形成了大學生法律意識較為淡薄的現狀。
(四)教學方法方面
從教學過程來看,一些教師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忽略法律知識學習的實踐性,未能把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教育方式多是些枯燥的理論說教,缺少感性事例,課外實踐環節乏力,學生參與程度低,從而呈現出法律教育形式過于單一、內容僵化、針對性不強等特點,導致法律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模式的構建與創新
(一)變革法律素質教育的認識定位
法律教育不是德育教育的從屬,應該有自己獨立的課程地位,應將法律課程與德育課程分開設置。高等院校要把法律素質的培養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加以規劃,轉變對法律素質教育的認識定位,從根本上改變法律基礎課僅僅是法律知識教育的看法,樹立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核心目標,將法律素質教育貫穿于整個高等教育階段,建立多層次、多階段的法律素質教育模式。可在不同的年級安排不同的任務和重點,如低年級開設理論課,并開展法律知識競賽、法庭旁聽等活動;高年級選擇適量的實踐課,組織模擬法庭、聘請有實踐經驗的司法工作人員等開設法律知識講座等。
(二)優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
1.完善法律素質教育的內容
法律素質教育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識(法律技能),理論部分應注重法律理念的傳播,實體部分則應注重法律條文的介紹。然而,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全面掌握各種法律制度是不現實的。比較合適的做法是結合不同類別學校的自身特點,開設不同層次的法律素質教育課程,除進行憲法、民法、刑法等一般性普法外,還可以開設一些與各校專業(行業)相關、與各類學生學習、生活、就業等密切聯系的法律課程,使法律素質教育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融入大學生的內在性需要。不僅如此,法律基礎課程應當把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作為教學的首要和最終目標。《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絕不是法律知識的簡單傳播,而是以法律知識為載體來確立法律信仰,是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傳授法律知識是手段,樹立法律意識是目的。因此,教師不僅要注重法律知識的傳授,更應要注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2.改進法律素質教育的方式
法律素質教育是“認同”規范、“接受”規范和“消化”規范的教育,是培養自覺、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現代法治理念的教育,因此,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應該采取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應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積極運用案例討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選取社會熱點案例和典型案例,結合社會輿論和媒體觀點,從中提煉出值得思考的法律焦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實踐性教學,如模擬法庭、法律咨詢和援助等,有條件的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外的法律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參觀監獄、旁聽法庭審理,組織學生進入農村和社區進行法制調查和宣傳等。要使學生“內在性”地消化與專業知識密切關聯的、在學生的學習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識,增加學生學法的實效性。
(三)拓寬法律素質教育的實施渠道
法律教育不能只利用課堂教學,還應積極利用第二課堂的靈活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興趣,引領他們對法律進行深入思考,在實踐中培養法律理念,全方位、全過程地對大學生進行學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識教育。首先,高校應當積極拓展法學選修課程的開設門類和開設范圍,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其次,要盡可能組織和開展不同層次、不同程度的校園法律文化活動,在校園中形成濃厚的法制教育氛圍。如組織模擬法庭、法學講座、法律知識競賽、法律研討會等。再次,優化大學校園法律環境,實現環境育人。一個良好的制度氛圍對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概念是至關重要的。在學生管理上要做到“以法育人”,推行“依法治校”的核心理念,加強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最后,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身接觸法律的機會,如組織學生開展法律診所、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社區矯正工作志愿者等法律咨詢與法律援助活動,從而增加學生接觸法律知識的機會,促進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徐莉.大學生法律理念培養途徑探析[J].教育評論,2010,(4):26-28.
[2] 劉文永,施依檸.論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中法律信仰的培養[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5):108-110.
[3] 李孝華,姚艷紅.傳統法律意識視角下大學生法律意識范式轉換[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5):31-35.
[4] 基國林.關于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幾點思考[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22-25.
[5] 段焰.高校必須重視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8):132-133.
[責任編輯 王 佳]
收稿日期:2012-05-03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模式的構建與創新”
作者簡介:王俊鳳(1977-),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農業法規與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