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根據對民辦院校的就業意向調查,針對大學生就業意識滯后、專業歸屬感不強、信息獲取困難等存在的一些問題,對職業規劃指導工作提出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民辦院校;就業;職業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242-02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大學生就業趨勢日趨嚴峻。尤其對于民辦三本院校的學生,就業問題猶如在夾縫中求生,顯得更為艱難。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受到日益重視,但是結合三本院校實際,有針對性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證研究較少,本文意在通過對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找出一致性的規律,作為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實依據,從而找到符合民辦三本院校的職業指導的策略。
一、調查方法與內容
1.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主要對象為應屆畢業生,其中,本科學生383人,專科學生131人,專升本181人。參加就業意向調查人數為675人,發放問卷695份,回收問卷675份,回收率97.1%。
2.調查方法
針對大學生普遍關心的就業問題、對用人單位和對學校人才培養的要求,設計調查問卷,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調查對象自愿的前提下回答問卷,然后對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和研究,最后得出結論。
3.調查內容
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表共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大學生基本情況。包括生源情況及基本的就業態度。第二,就業意向。包括就業單位類別、專業、工資要求等。第三,需要學校和社會提供的幫助,包括提供就業信息、就業指導等。
二、調查分析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與研究,我們對現形勢下民辦本科院校學生的職業準備與職業取向調查現狀總結如下。
1.農村的學生較多,學生就業意識較滯后
從生源地的數據來看,來自城市的學生占26%,縣鎮學生占25%,農村學生占49%,根據學生的來源情況,農村學生占一定的比例。學生的就業一方面可以通過學校的推薦和人才招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家庭人際關系的資源得以幫扶。后者對來自農村的學生來說是客觀現實的不足,他們是我們就業指導工作開展中需要關心的群體。
另外,38%的學生認為,適合求職的時間是畢業前6個月,15%的學生認為是畢業前一年,18%的學生認為是論文答辯后,29%的學生認為是畢業前兩個月。
2.服務基層意識薄弱,進入企業意向增長
從數據上來看,大學畢業后打算進入企業單位的占49%,基層就業(三支一扶、西部計劃、大學生村干部、特崗教師、選調生等)的占13%,考研的占15%,考公務員的占11%,出國留學的占1%,自主創業的占5%,參軍入伍的占1%,其他占4%。根據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心態,準備進入企業的占近一半人數。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壯大,企業應該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市場,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吸納人才主渠道,在發展空間、待遇和保障等方面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不斷提高。
對于基層服務、考公務員、參軍的人數相對較少,還要對這塊加強教育引導,積極主動地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從多方面促進就業。
3.穩定的國企、事業單位工作對學生的吸引力最大
對于到基層就業,畢業生的態度:決心到基層就業的占10%,有可能到基層就業的占46%,暫時沒有考慮的占33%,不會考慮到基層就業的占11%。從數據來看,大部分學生有去基層工作的想法,但又不確定,我院還要對基層扶持教育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加大學生對服務基層的觀念和意識。
對于考公務員,大部分學生的看法:非常支持,自己愿意參加,占總數的31%;支持,但自己不會參加的占51%;不支持的占14%;不了解的占12%。從數據來看,有1/3的學生支持并參與考試,有近一半的學生支持考試,說明大部分學生了解國家相關就業政策,考公務員回歸理性。
最理想的工作單位,選擇國家機關的占37%,選擇學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的占18%,選擇國有企業的占29%,選擇三資企業的占8%,選擇民營(私營)企業的占5%,選擇其他的占4%。從數據來看學生還是很看重國有企、事業單位,選擇前三項的比例超過了80%。學校及就業指導老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從基層做起,服務基層,多宣講服務基層的政策,及從基層崗位到重要崗位的相互關系,為學生的理想就業與國家選拔合格人才創造條件。
4.就業地選擇與就業薪資要求相統一,傾向技術崗位
畢業生選擇一線、沿海、內地省會、中小城市及國家需要的邊疆農村的分別是23%、22%、41%、17%、7%。依據就業地,薪資待遇選擇800元、801—1201元、1 201—1 800元、1 801—2 500元、2 501—3 000元的比例分別為0、7%、45%、23%、25%。學生隨著就業危機,能夠及時調整就業期望值。
5.從事對口專業意向不強烈,沒有強烈的專業歸屬感
對于“你愿意從事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嗎?”表示愿意的占54%;不愿意的占10%;先在本專業干,再考慮轉行的占26%;無所謂的占10%。
對于“你覺得你現在所學的專業課程能滿足目標崗位的技能要求嗎?”表示肯定可以的占11%,應該可以的占23%,不太清楚的占23%,也許不行的占43%。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現在所學不能滿足崗位的技能要求。說明教育教學與現實的脫節,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較低,學生在校期間職業規劃缺乏,就業競爭力不強,就業困難。
6.就業指導形式要求直接、就業信息獲取困難
學生最傾向于學校以何種形式提供就業指導:有17%的學生認為專題講座比較好,有44%的學生表示面對面咨詢更好,有16%的學生認為系統授課較好,有23%的認為模擬招聘等活動較好,從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還是希望就業指導面對面,這樣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夠直接咨詢并得到解決。同時,也顯示了就業指導的針對性要增強,形式要多樣,才能滿足學生對就業指導的多元性需求。
在擇業過程中,你最希望學校提供的服務:更多的公司介紹和招聘信息的占46%,更多的就業政策介紹的占21%,更多的有關面試等就業技巧講座的占17%,更多優秀校友現身說法的占12%,其他的占4%。從數據分析,多數學生希望學校和學院能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滿足學生的就業需求。而在擇業過程中預計的最大困難,很多學生選擇了缺乏實踐經驗、信息嚴重不足。
三、思考與建議
通過對我院大學生就業意向進行調查、統計、分析與研究,認為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就業意識滯后、無專業歸屬感、職業信息獲取困難等問題。學校須要加強就業指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市場需求培養專業人才。針對這些問題,對職業規劃的指導工作提出如下思考與建議。
1.構建職業生涯輔導組織三級體系,協助學生成長
所謂三級輔導體系,即以專業的職業生涯指導老師隊伍為基礎、全體高校輔導員為保障,職業咨詢為輔助的三級體系。
學校負責加強職業生涯輔導隊伍的建設,加大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立一支專家化、專業化的高校職業生涯輔導師資隊伍[1]。他們應熟知生涯規劃領域的最新成果,了解社會環境,這樣才能夠確保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的專業性,使學生受到系統的理論和實踐指導,為大學生實現學業、生活的自我規劃奠定良好基礎。他們還應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高度的責任心、廣博的知識,與企業及社會團體有相當密切的接觸和了解,能把最新的職業資訊傳達給學生。
輔導員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職業目標選擇,區分出學生個體不同的性格特點、發展水平,據此進行分類指導,完成對每個學生的職業認知、從業決策等多角度的評價和指導。
建立咨詢室,輔助診斷與修正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室的工作人員便于與本行業內各部門、各單位建立密切的聯系,了解相關職業、崗位對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要求,培養學生的各種核心職業能力,開展適合本專業特點的職業發展教育,發揮宏觀指導和個別指導的輔助功能。
2.深入發揮社團的主體作用,推進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效性
將學生社團納入輔導組織體系,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利用學生社團在學生中的影響力,指導其開展與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各種形式的活動,將輔導工作滲透到學生的日常活動之中,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生涯規劃意識,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趙會利.對推進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11).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