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學的實踐教學是傳統理論教學的有益補充,它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分析實踐教學在經濟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找出了經濟學實踐教學的具體模式,并探討了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實踐教學法;案例教學;課外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271-02
一、實踐教學在經濟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各本科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通過經濟學的學習,能使學生了解社會經濟生活的一般規律,學會分析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判斷各項經濟政策的優劣,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和實際工作打好基礎。 經濟學的實踐教學是通過教師多樣化的實踐環節的設計為學生提供分析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的平臺。實踐教學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課的目的是為了拉近理論和現實的距離,讓學生從被動的接受理論知識變成積極主動的尋求問題的答案,從而帶動理論的學習。
2.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教師在實踐環節設計時應把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放在首位,結合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從紙上談兵變成學以致用。
3.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案例討論,課后調查等形式的實踐模式需要學生合作完成,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使學生更適應今后的工作環境。
二、經濟學實踐教學的模式
經濟學的實踐教學主要分為課堂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兩種模式都必須體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的原則。
(一)課堂實踐教學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因其運用靈活,實踐性強,是經濟學教學中最常見的方法。在運用這一方法時,通常使用的幾種形式是:
(1)引入案例。在新章節講解之前,給學生布置預習并提出案例,根據案例設計幾個與該章節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例如,在講供求理論一章前,給學生布置一個案例:為什么明星的收入如此之高,他們的高收入合理嗎?他們的收入是由什么因素決定的?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預習相關內容,在上課時,請學生代表發言,這樣既啟發了學生思維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會為了尋求和驗證答案而積極聽課,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穿插案例。在教學中,為幫助學生理解原理及現實的應用性,將案例穿插其中。穿插的案例必須是教師精選的,不僅具有代表性,最重要的是真實性和實踐性。實踐證明,學生對于在生活中能夠感受得到的事件更感興趣,更能引起共鳴,教學效果也更好。好的案例還應具有啟發性,教師在教學中受課時的限制,有些問題無法深入展開,可以通過案例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課后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3)案例討論。給學生布置課后案例,讓學生在收集資料、分析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分組討論。在下一堂上課時讓學生代表分別發言,陳述觀點,最后教師總結。這種方式鍛煉了學生收集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也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學生在尋求答案時對前面學過的內容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是很受學生歡迎的一種方法。
2.實驗教學法
近幾年,各高校已經開始運用實驗教學法。但是如果想真正發揮實踐教學法的作用,在教學計劃中就須安排一定的課時,還要有教學大綱、教材及完善的考核方式。實驗教學法通常會運用游戲,實驗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進行,趣味性很強,學生在游戲中深刻的理解了經濟理論。例如,在講消費者剩余的概念時,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假設在拍賣會上,有一件籃球明星球衣要拍賣。選一位同學做拍賣員,其余的同學分成三個小組進行競拍。三個小組都想擁有這件拍賣品,但每組為此愿意付出的價格都有限。假設第一組愿意用10 000元,第二組愿意用8 000元,第三組愿意用7 000元獲得該項拍賣品。實驗開始時從5 000元開始叫價。由于大家爭相購買,價格很快上升。當賣者報出8 500元時,第一組得到了這件球衣。這件球衣給了出價最高的買者。第一組用8 500元買到這件球衣,得到什么收益呢?其收益就是1 500元的消費者剩余。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消費者剩余=消費者愿意付出的價格—消費者實際付出的價格,然后教師再進一步指出消費者剩余同價格及消費者福利之間的關系。
(二)課外實踐教學
1.專題調查法。
專題調查是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就某一問題進行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的形式。為提高專題調查的效果,可以緊密結合當地的行業、地區特征來進行,或者是與時事熱點緊密結合,使學生通過對專題問題的調查對當地的經濟狀況和問題有所了解,或者是對經濟時事產生興趣,使學生更加關心國際國內的經濟現象和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制定完善的指導方案,設計問題,指導學生查找資料,并用正確的方法工具進行分析并形成報告。如果完全聽任學生自己實施,學生往往不知從何下手,很難實現教學目的。
2.專家講座
學校可以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以及校內的專家、教授給學生講授當前經濟理論研究熱點及前沿問題專題,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習興趣。例如,學完通貨膨脹和失業一章后,學生仍感覺對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及失業現狀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我們請了省內知名的經濟學專家舉辦了一次講座,不僅為學生融會貫通地講解了我國經濟的現狀,還通過現場問答的形式為學生答疑解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實習基地
實踐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校內,學生知識面的拓寬,基本技能的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都需要在校外實習基地來提高。學生能夠在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科研院所從事社會經濟調研、經濟分析、經濟管理和實際業務操作是我們培養經濟學人才的最終任務。為此,應發揮學校,學院和系三方作用,在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科研院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在寒暑假或者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等階段進行實習。為提高實習效果,可以為學生設計實習任務,實習結束后提交實習報告和實習記錄,考核實習效果。
4.鼓勵學生發表相關經濟類文章
學生掌握一定的經濟學理論后,善于思考的學生會對一些經濟理論,社會熱點產生自己的想法,這時,教師應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鼓勵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和數據,綜合運用所學的各科知識和分析工具,比如統計學,計量經濟學等進行分析并形成文章發表。經驗表明,學生在科研方面的分析創新能力是很強的,教師的引導和鼓勵會使學生從被動的理解經濟學理論變成積極運用參與經濟理論研究和經濟現象分析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甚至對未來的職業選擇產生重大影響。正如經濟學家曼昆所說的:經濟學這門課改變了我的一生。
(三)開發適合本科生使用的演練軟件
為減輕教師的工作任務,實踐教學也可以通過采用軟件的形式完成。這一軟件設計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
1.考查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軟件中配套出一些題目,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的情況。同時鏈接到更高級的經濟學資料中,結合學生的特點讓有能力的學生深入學習。通過這些練習,讓基礎較差的學生明確該掌握的知識低線,同時,又要求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這樣,既夯實了基礎,又突出了個性,滿足了學生們在學習理論知識方面的個性化需要。
2.為學生提供實際案例。在設計的軟件中,提出適應學生生活環境的、易于學生理解的案例,讓學生結合理論知識分析案例。通過這一環節,為學生走向模擬實際環節做準備。
3.模擬實際中的經濟問題,考察學生的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軟件結合熱點經濟問題分國際及國內兩方面出題,讓學生作為社會經濟的參與者,對一系列經濟問題進行分析并尋找解決方案。這一環節無對錯之分,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就可以。
三、實踐教學法在經濟學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實踐教學法可以彌補傳統理論教學的不足,增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并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實踐教學法是經濟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在實際教學中,為更好發揮實踐教學法的作用應注意以下問題:
1.應正確看待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盡管由于傳統理論教學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論的講述,公式的推導,圖形的運用和習題的講解上,導致學生把經濟學看成是抽象的理論,與實踐和現實脫節,沒有培養起學生對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的興趣和敏感性。但是,經濟理論畢竟是分析經濟問題的基礎,也是學生進一步進行經濟研究的基礎,所以,我們不能在強調實踐教學時忽視理論基礎,本末倒置,實踐教學始終是為理論教學服務的,教師應正確分配理論和實踐的比例。在具體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反映學生只對生動有趣的案例感興趣,對于經濟學理論的講解和運算等內容感到枯燥,產生厭學情緒。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把抽象的理論用生動的語言講出來,力求使自己的講解通俗易懂,讓學生更加輕松地掌握理論內容。
2.在教學計劃中制定系統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近年來,盡管對于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但教學改革比較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實踐教學在制度化和規范化方面還有待加強。目前,實踐教學大多靠教師的自覺性和責任心,為提高教學效果而主動加入一些實踐方面的內容,沒有形成完整的教學理念和體系。事實上,實踐教學不能只靠教師的“靈機一動” 和日常的積累,應從整個專業和學科建設的角度在教學計劃中制定科學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這樣才能確保實踐教學不流于形式,成為理論教學的有益補充。科學有效的實踐教學環節無法單靠教師個人的力量完成,它需要學校、院、系三方共同努力,從校外實習基地到軟件系統的開發投入等,無不需要各方的共同支持才能完成。
3.完善考核方式。要讓實踐教學真正被學生和教師重視起來必須有完善的考核方式。考核成績是對學生學習、實踐能力的一種判斷和肯定,嚴謹的考核方式能讓學生更加重視實踐教學環節,真正實現獨立自主地參與實踐環節而不是出現所謂的經濟學上的搭便車現象。在操作中,實踐環節不僅應計入總成績,甚至可以有一定的學分。
結語
實踐教學是經濟學教學的未來發展趨勢,但究竟應采取何種教學模式仍需進一步探討。不管實踐教學的形式如何,歸根結底實踐教學應體現經濟學的應用性,培養學生應用創新的能力,結束經濟學僅僅是經濟學家和經濟工作者應關心的事情的錯誤認識,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讓學生真正意識到經濟學無處不在,經濟學就在我們身邊。
參考文獻:
[1] 鄭敏.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研究.2006,(7).
[2] 汪紅梅.關于提升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0,(26).
[3] 劉曉偉.加強實踐教學,建立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J].高校實驗室工作研究,2005,(12).
[4] 林毅夫.經濟學研究方法與中國經濟學科發展[J].經濟研究,2001,(4).[責任編輯 杜 娟]
收稿日期:2012-03-15
作者簡介:王愛紅(1973-),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教師,從事西方經濟學及西方經濟學雙語教學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