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游戲環境 幼兒發展 自主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9A-0094-01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認為,幼兒時期對發展中的人來說非常重要,如果未來生命之樹的胚芽在幼兒時期受到損害,那么就需要花費極大的努力去克服這種損害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才能成為健全的人。他非常重視游戲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作用,認為游戲分為精神性和運動性兩種。游戲作為發展幼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最好的活動方式,教師要允許兒童自由、盡情地游戲,讓兒童在游戲中身體得以強健,智力得到發展,情感得以協調。
一、創設寬松的游戲環境,放飛孩子心靈
教師應該給幼兒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物質和心理環境。這個壞境應該是一個有秩序的,生機勃勃、愉快的環境,容易為幼兒所接受及喜愛。在那里,幼兒能夠自由地交往,自主地探索,自我實現和自我創造;在那里,幼兒和教師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一起歡笑。只有這樣,幼兒才會主動投入環境,才會無拘無束、大膽自主地開展游戲活動。
二、觀察幼兒的活動意圖,給孩子自主的機會
幼兒在游戲中往往有著最真實的自我表現。作為教師,要仔細觀察,不要急于制止孩子的某些行為,而是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在幼兒需要幫助的時候再恰當介入,引導幼兒活動縱深發展。例如幾個幼兒站在活動區窗子旁邊,他們在低矮的窗臺上擺放了各種各樣的積木,還有兩個幼兒踮起腳尖,千方百計地想把手中的木塊放到更高的窗臺上去,但是怎么也夠不著。其中一個孩子向教師求援:“老師,可以幫我們放上去嗎?”他們一邊告訴老師應該怎么放,一邊高興地問老師:“老師,你吃蛋糕嗎?我們這里有好多家蛋糕房。”一般情況下,如果看到幼兒把積木放在窗臺上進行游戲,教師都會予以制止,以防不測。但是這個時候教師并沒有粗暴制止,而是安靜地站在一旁,觀察了一會兒,明白了孩子為什么要選擇窗臺做游戲。原來孩子是在玩“賣蛋糕”的游戲,窗臺就是他們的“店鋪柜臺”。明白了孩子的游戲意圖之后,教師也參與其中。看到老師也加入游戲中,孩子們更是玩得不亦樂乎。教師只有留心觀察,透過游戲活動的表象,解讀出幼兒活動背后的情感本質,才不會盲目地對幼兒的活動進行干預,從而能夠確保幼兒游戲活動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讓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獲得深刻、別致的情感體驗。
三、供給孩子游戲的器材,讓孩子自主活動
幼兒游戲少不了游戲材料,教師要精心準備游戲器材,幫助孩子有效地進行游戲活動。比如幼兒玩“給布娃娃穿衣服”的游戲,因為玩的人多,衣服不配套了,選了件上衣穿上去,不是袖子短,就是套不上去,這時教師應及時送上相應的衣服。如果添置了新玩具,孩子不知道怎么玩,老師可以進行相關的示范和引導;如果孩子對某一種玩具或玩法膩了,教師還可以引導孩子創新玩法;如果某種游戲的器材短缺,教師可以引導孩子用另外的材料去替代。通過游戲材料的多樣性,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對于中大班的孩子來說,幼兒已有了一定的生活和游戲經驗,他們能自主、創造性地使用材料,他們會利用不同的材料進行象征性游戲,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發展和豐富游戲情節。如“小吃店”游戲中,教師提供餐具,“服務員”端來一碗面條,“客人”吃了一會兒,“店主”過來問:“面條味道好嗎?要不要加點湯?”“客人”說:“好的。”于是“小店主”又端來一碗湯,加了少許說:“現在可以了嗎?”如果沒有這些材料,就不會有這么豐富的情景對話了。所以,教師在觀察幼兒游戲時,不妨關注一下與之互動的材料是否合適于幼兒,能否誘發幼兒不斷與之互動,促使游戲情節不斷豐富和發展。
四、評價幼兒的活動情況,提升幼兒游戲經驗
幼兒園的孩子由于年齡小,他們不能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恰當的評價,只能借助教師或者家長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因此,游戲結束時,教師引導幼兒就游戲情況進行討論,幫助幼兒整理游戲中零散的經驗,修正錯誤的想法,分享成功的體驗,為下一次游戲的開展做好材料和經驗等方面的準備。教師在與幼兒分享自主游戲的經驗時,還可以借此機會關注幼兒碰到的典型問題,在引導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出最優的方法,并促使他們將之應用到以后的游戲中,實現經驗和方法的遷移。
喜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有自主游戲的積極性,只要教師能夠站在孩子需求的角度,讓孩子自主地游戲,那么每個幼兒的認知、情感、意志等品質一定能夠在快樂自由的游戲中獲得有效、長足的發展。
(責編 黃珍平)